南方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掌握人口的南遷;淝水之戰;南方經濟的發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了解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南方經濟為什么能夠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事物的能力。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北南雙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開發的結果;勞動人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教材分析〗
本課在教材中從其內容和篇幅上講都不重要,其中“人口南遷”“淝水之戰”“南方經濟的發展”三節中,只有“南方經濟的發展一節是必講內容。
重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學生詳細了解南方發展的具體情況,以此理解此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江南經濟發展并縮小了南北經濟的差距。
難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從社會環境上來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和頻繁的戰亂從總體上是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的,那么,為什么在動蕩的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卻能夠得以發展,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師加強引導。
重、難點突破方案:教師逐步引導,輔助以課件展示,學生通過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課堂分組討論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借助掛圖或將地圖制作成課件)回顧秦漢以前南北方開發的情況,再對比今天南北方發展的情況,提出疑問:什么時候、是什么改變了這一狀況?
一、南方經濟發展的具體原因
教師給出問題提示逐步引導,學生討論,并歸納設計板書。
(1)東漢末年,南北方的局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2)三國鼎立期間南北方又有了哪些新的發展?為什么?
(3)教師補充西晉與東晉的更替和北方的分裂。
淝水之戰
請學生講一講成語“風聲鶴唳”的來歷。
討論:淝水之戰中東晉的勝利會給南北方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二、具體表現:
利用課件展示
1.農業:麥稻間作、雙季稻
2.紡織業:蜀錦
3.冶鑄業:灌鋼法
4.制瓷業:青瓷
5.造船業:吳國的船隊到達夷州(今天的中國臺灣)
6.城市的發展:建康城
通過圖片、史料等直觀的多方面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此時南方經濟的發展。
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知道了北方人口的大舉南遷和淝水之戰是促進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這時的南方經濟仍然未能超過北方,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南方才全面的超過了北方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
一、單項選擇題
1.關于開發江南地區的主要表現,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水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稻田開始使用綠肥
b.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
c.生鐵冶煉技術的掌握,比歐洲早19xx年
d.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不少城市繁榮起來
2.東晉南朝江南地區經濟得以迅速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產工具先進
b.南方自然條件好
c.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
d.南方統治者施行仁政
二、材料解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