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教案
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它是怎樣傳播的呢?在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實例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如:流行性感冒發生時,你的同學生病的多嗎?你是怎樣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傳播途徑是什么?教師綜合歸納 ,組織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衛生習慣和采取什么措施預防流行性感冒。
對于病毒給農業生產和養殖業所造成的危害 ,可以用中 世紀發生 在愛爾蘭的土豆減產造成150萬人因饑餓而死和雞瘟給養殖業造成的巨大損失等實例結合圖片資料來說明。
經過以上討論交流后,學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對人類生活有害的觀點。所以,教師要繼續引導討論病毒有沒有對人類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綠膿桿菌噬菌體侵染、破壞綠膿桿菌的例子引發討論,由學習小組代表發言。繼而由學習小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對人類有利的實例資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現花紋、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預防乙肝、口服糖丸預防脊髓灰質炎、用噬菌體進行疾病治療、用病毒進行農業病蟲害的防治、用病毒進行轉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師總結:病毒對人類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導學生形成辯證的科學觀點。
教學設計說明:
創設問題情境,由學生最易模糊的問題切入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類的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這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但是對于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并不是十 分清楚。所以,從這方面切入課程,可以輕松地激發學習興趣。從發現病毒的小故事中,學生不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態大小,而且也與他們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觀點相吻合,可以減輕學習壓力。同時,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見證科學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運用課件展示多種病毒的圖片,能夠很直觀地說明病毒的形態多樣,培養學生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語的含義,在比較中更準確地掌握科學知識。在教學設計中大量運用學生和教師收集的文字、圖片資料,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科學地、直觀地展現知識,增強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利用病毒的發現過程,以及對病毒基本結構的圖片觀察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可以輕松理解“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特殊生物”這一科學事實,同時也為學習病毒的生命活動做好鋪墊。
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具有一定學習難度的問題。在教學設計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細胞的動畫,可以直觀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病毒獨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種類的學習中,用綠膿桿菌噬菌體侵染綠膿桿菌的例子導入,既可以開展病毒種類的學習,又可以為后面全面認識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尤其是病毒對人類有益方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學生對于病毒的認識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類生活的方面。教學設計中就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對人類健康、農業生產、養殖業的巨大危害。繼而在學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礎上,利用前攝知識及收集的大量資料來論證人類合理利用病毒,也會為人類生活造福。引導學生認識病毒對人類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學生全面地、客觀地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指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培養相應的 科學素養。這種漸進式的設計,可以使知識分層次展開,便于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