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由于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先從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繼而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旨在強調了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本節的教學是全章教學的基礎,完成好本節教學任務,可為后面的教學做一良好的鋪墊。
二、學情分析
有關人體對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這些器官的結構名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感覺外界環境變化,學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是本節的關鍵所在。
三、本課對教材的處理
1.從學生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出發章、節、引言中的設問
2.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功能。
3.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探究學習和表現的機會,通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來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4.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發,形成愛眼意識。
5.為學生提供相關網址,給學生以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概述人體通過眼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 描述眼球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3. 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法構建“眼與視覺”的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視覺衛生;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群。
五、教學重點
描述眼球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式來獲取生物學知識,構建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閱讀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能力點、知識點及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點,制作能充分說明問題的多媒體課件;
2.眼球的結構模型;
3.能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貼圖。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愛護眼、耳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
眼和視覺
(一)眼球
(二)視覺形成
(三)增進愛眼意識 針對夏天降雨量大這一實際,展示課前制作的“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音像課件,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并適時提問:“如果這一情境發生在你上學的路上,你會怎樣做?為什么會這樣做?”
將學生眼睛蒙上,把課前準備好的各種小道具(報時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來分辨。
提問:“有關眼和視覺,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提問后,及時歸納總結,進而明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于對眼球結構的了解。
適時指導、啟發并參與學生的交流。
小結:“剛才老師看到同學們學習的都很認
真,下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一個競賽活動,比比看,哪組同學的學習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