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出示有針對性的題目,組織競賽:
a. 動動手:組裝眼球
b. 考記憶:說出眼球各 部分名稱、功能
c. 猜猜看:下列變化是 由哪部分引起的
d. 對對號:用鼠標將名 稱移動到相應位置
將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對比圖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深入設疑:“照相機能利用這些結構拍出美麗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樣利用這些結構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的呢?”
針對視覺的形成過程,創設兩個問題,引導探究:
1. 外界光線依次通過眼睛的哪些結構并最終在什么結構上成像的?
2. 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參與到學生中去,與他們一同討論、交流。
學生探究學習后,對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難度,通過展示:眼球視近物、遠物的動態課件,解決這一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同時利用剪貼畫將視覺形成過程呈現于黑板上,并設疑:“真實物體與所成物像有什么差別?”
“那為什么通常我們看到的物體是正立的?”進而學生明確:“視覺形成于大腦”。
出示相關資料并設疑引導討論:我國僅角膜損傷致盲患者就有400多萬,其中青壯年約占70﹪,兒童約占15﹪,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會立刻復明,但我國每年只能給約700人做角膜移植手術,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觀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學生立刻興奮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對探索“人體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由一名學生到講臺前來做游戲:“猜猜我是誰”通過愉快的親身體驗證實:視覺獲取信息最多。
學生說出自己想弄清的相關問題:
近視是怎么回事?
眼睛是怎么看清物體的?
眼睛的構造是怎樣的?
……
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分組合作學習了解眼球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
每組任選一題派兩名選手參加競賽。
通過分組競賽,加深對眼球結構和功能的了解。
觀看大屏幕對比出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功能上的相似之處:
“鏡頭——晶狀體
光圈——瞳孔
膠卷——視網膜”
分組探究
觀看動態課件,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
1、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依次通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最終成像于視網膜,
2、眼睛是通過晶狀體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總結、歸納視覺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獻”資料,并討論:“樂于從生活中的點 點滴滴幫助盲人朋友;
樂于在身后捐獻角膜;
樂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創設親身經歷的情境,無疑是激發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興奮起來,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本課主題: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好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為了配合教學內容,同時抓住學生心理,將能充分發揮各種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戲帶入課堂,寓教于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了解“眼和視覺”的渴望。
有關眼球和視覺,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他們還想弄清哪些問題,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討論、探究,而是適時引導、啟發: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于對眼球結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