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步自讀與深入探求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受過傳統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讀過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愛國精神的書。還常隨母親去農村,了解農民的疾苦和他們勤勞、純樸的性格。這些對他后來的思想發展和創作都發生了深刻影響。16歲時去學堂讀書,后又去日本留學,積極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寫了大量小說、雜文,深刻、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與舊勢力、舊思想進行了堅決斗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文化新軍的偉大旗手。后來,他和中國共產黨有了密切聯系,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發起并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日本侵占東三省后,他又投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成為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精神遺產。他光輝的一生得到黨和人民的崇高評價。毛澤東同志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是1927年編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憶了他從童年到辛亥革命時期的往事。筆調優美,感情深沉,記敘揮灑自如。
三步自讀
一、泛讀。
正音
確鑿(zuò) 畦(qí) 椹(shèn) 蛉(líng)
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攢(cuán)
斂(liǎn) 髓(suǐ) 罕(hǎn) 覓(mì)
秕(bǐ) 系(jì) 繩 篩(shāi) 朔(shuò)
淵(yuān) 蛻(tuì) 鼎(dǐng) 竇(dòu)
厥(jué) 柚(yòu) 倜儻(tì tǎng ) 叵(pǒ)
拗(ǎo) 盔(kuī) 箔(bó)
課文注釋中必掌握的詞語
確鑿 菜畦 長吟 輕捷 攢 機關 斂 羅漢 鑒賞 人跡罕至 書塾 無從 方正 東方朔 宿儒 對課同窗 戒尺 人聲鼎沸 繡像 影寫 紳士
補充釋詞
1.納涼:乘涼。納,享受。
2.畢竟:到底。
3.牌位:指神主、靈位或其他題著名字作祭祀對象的木牌。
4.片段:整體當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說、戲劇、生活、經歷等)
二、速讀。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三、精讀。
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寫作意圖,可依次思考以下問題。
1.第9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第9段是過渡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地點遷移、生活變化,沒有過渡前后兩部分就連貫不起來。本段不但是結構上的過渡,也是思想感情的過渡。全段五句話。第一句“不知道”三個字,表明了去三味書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個“也許”,猜測原因,推斷去三味書屋是一種懲罰,預示了三味書屋的生活是讓人懼怕和壓惡的。最后三句直接抒發了對百草園的難分難舍的感情。這種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絕然不同的態度,正是我們理解全文的鑰匙。
2.作者為什么喜愛百草園?
①閱讀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這段寫了什么?再看看用什么方法寫的?為什么這么寫?
這段寫了熱天百草園草木蔥蘢,色彩斑斕,昆蟲鳴唱,生機盎然的景象,表明這里能給孩子們無限趣味。作者用了以下方法:A先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的句式,強調園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那么顯眼的地方自不必說了,這樣寫突出了整個園子的樂趣,給人總的強烈的印象。B每種景物的特點都用準確的語言形容描繪出來。對好看的景物描繪顏色:如“碧綠”顯得菜長得旺盛。“紫紅”寫桑椹成熟,令人眼饞;描寫形狀:“如“肥胖”是黃蜂的特征。“纏絡著”是兩種藤樹的生態;描寫動態:如“伏”、“竄”等。對好聽的就描寫聲音:如“低唱”、“彈琴”寫出油蛉和蟋蟀和諧的叫聲。對好玩的就寫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斑蝥從后竅噴霧,象人形的何首烏根吃了可以成仙。對好吃的就寫味道:如覆盆子“又酸又甜”。準確描繪景物特征使人印象真切,讓人感到園中景物好看、好聽、好玩、好吃,充滿樂趣。C無論是寫顏色、形狀,還是寫動作、聲音,都選擇有對比作用的景物寫。如“碧綠”和“紫紅”,“伏”和“竄”,“肥胖”和“輕捷”,“長吟”和“低唱”,“高大的”樹上和“斷磚”底下等等。這樣對比不但給人印象鮮明、強烈,而且讓人感到園中景物各式各樣,豐富多采,遠遠超過實寫的十四種,的確樂趣“無限”。D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使人對小昆蟲產生親切感。“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不但顏色美麗,而且很珍貴。總之,魯迅用了多種手法寫百草園的景物,寄情于草木蟲鳥,是為了表達對那段生活的喜愛。
②閱讀第7段,說說魯迅對冬天百草園的感情。
“雪一下,可就兩樣了”,“可”字有轉折的意思,強調雪天是有趣味的。這趣味從捕鳥可以看出。魯迅用了9個動詞把捕鳥時準確的動作、緊張的心情全寫出來了,連回憶時的愉快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來。
③第4-6段和第8段寫長媽媽講故事和閏土父親教捕鳥,這些和百草園的樂趣有什么關系?
這兩段是插敘,是對熱天“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做解釋,對冬天捕鳥做補充說明。長媽媽的故事優美動聽,閏土父親教捕鳥經驗豐富、耐心誠懇,這些都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長媽媽和閏土父親是魯迅童年崇敬、佩服的、對魯迅有很深影響的兩位勞動人民形象。插敘這兩段雖不是實寫百草園的景物,但揭示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的另一原因。
④聯系“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句,說說百草園為什么是我的樂園?
這句回憶時的話,是對百草園的客觀評價。因為,百草園盡管在孩子們的眼里是美的,但畢竟不是風景勝地,而是以野草多而有名的。句中又強調它是“我的樂園”,暗示我們,它的樂趣不在于景物。讀完第一部分更可以看出百草園成為樂園的原因是:那里有自由愉快、生動活潑的生活;在那里能學做人,長本領。
3.作者為什么不喜歡三味書屋
先要看看魯迅回憶三味書屋生活,主要寫了幾件事?再看看每件事想說明什么?
①“怪哉”蟲的事,說明在三味書屋不準提課外的問題,壓抑學生的求知欲。②去后園的事,說明在三味書屋“只要讀書”,不準玩,沒有正當的娛樂,枯燥無聊。③師生讀書的場面,除喧鬧可笑之外,還說明三點:A學生讀的都是《論語》、《尚書》、《易經》等宣傳儒家思想的書。B讀時不懂書上的意思,不知該在哪里停頓,有的句子還心不在焉地念錯了。C讀幾句應付一下先生也就算了。以上說明在三味書屋是只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教學內容和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嚴重地壓抑、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還要明白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反感不是由于自己不愛學習。魯迅當年是個愛學習的孩子。他熱愛老師,恭敬學識淵博的人(第11段)。他愛讀書,讀的書多,成績也好,得到老師喜愛(第16段)。第22段“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不是說沒有讀書,是說魯迅并沒有成為那些書的俘虜。而一本本繡像實質是對舊教育反抗,是對自由活潑的生活的追求。
4.魯迅當年已46歲,為什么要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段生活?
1926年,魯迅由于堅持在文化領域同帝國主義、反動軍閥及其幫兇進行斗爭,受到北洋軍閥的通緝和迫害。為了避開這些,并出于對南方革命斗爭的向往,他從北京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不久就發現廈門一樣彌漫著封建主義的毒氣。廈大校長還在提倡復古尊孔,學校一片腐敗現象,很使他失望。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五篇回憶性散文,以《舊事重提》的總題目陸續發表。“重提”清末社會的往事,流露的卻是由現實斗爭激發出的反封建主義的毫情。
5.歸納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童年時代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不同生活的回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腐敗,含蓄地表現了他反對封建主義的決心。
知識檢測
一、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1.系2.攢3.鑿4.間
二、給下列形似字注音并解釋。
三、聽寫下列詞語。
確鑿 菜畦 輕捷 臃腫 腦髓 陌生 乘涼 鑒賞 人跡罕至 緣由 淵博 畢竟 人聲鼎沸
四、填空。
不必說 的菜畦, 的石井欄, 的皂莢樹, 的桑椹;也不必說 在樹葉里 , 的黃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 向云霄里去了。單是 的 的 一帶,就有 。油蛉在這里 ,蟋蟀們在這里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 ;還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會 ,從 噴出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 ,木蓮有 果實,何首烏有 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 的,吃了 ,我于是 拔它起來, 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塊根。如果 ,還可以摘到 ,象 的小球,又 又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五、下面一段話中的加黑字是否可以和括號中的詞語換一下,為什么?
掃開一塊雪,露(顯)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架)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扔)些秕谷,棒上系(拴)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拽),便罩住了。
深入探求
回憶性的散文應以記敘往事為主,但舊事重提總有緣由,所以也往往有“重提”的感慨。而魯迅的感慨又常是含蓄的。請你找出“重提”的語言,領會其含義。
第1段介紹百草園時說:“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句中“早已”、“連……也……”等詞除了表明離開園子時間久遠外,還流露了一種遺憾之情,給全文的回憶定下了留戀的基調。對百草園的留戀實際上是對當時廈門污濁社會的不滿。
第6段,除了“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是照應第3段外,全是抒發舊重提的感慨。“覺得做人之險”是魯迅在當時社會現實的切身感受。“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是想整治社會中的“美女蛇”。“但直到現在,總還是沒有得到”的遺憾,是針對著魯迅在廈門時身邊還有“美女蛇”而發的感慨。那么,為什么又說“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呢?這句中的“赤練蛇和美女蛇”是相傳的、故事中的蛇,因故事帶點兒迷信色彩,當然決不會真有的。魯迅此處也含蓄地告訴我們:他極想得到“飛蜈蚣”,決不是因為見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重提此事的目的也就清楚了。
文章結尾提到大本的繡像時,魯迅感慨道:“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是說他的同窗隨地位的升高,越接近統治者越不會珍惜這本繡像的。而魯迅卻十分痛惜,痛惜繡像,痛惜做指甲戲、畫畫兒那種不受封建教育束縛的生活。這種感慨是記敘的自然延伸,并和開頭對百草園的留戀相呼應,首尾情調一致。
不難看出,魯迅重提舊事是在追尋童年生活的美。而追尋中又有一種傷感。這傷感不僅是因歲月流逝,童年不可復得,而且還由于對美的強烈追求,也含蓄著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失望。
(趙家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