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教學設想
突出“細”“美”的特點。初進中學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比較粗疏,課文中的細筆細繪可作為范例,給學生以啟發。對文中的形象美、語言美、結構美、情味美,學生由于年齡小,不注意體會,適當地點撥、引導,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
教師示范,重點講讀一兩段,幫助學生理解描寫的對象,描寫的順序,描寫的方法,描寫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獨立分析,鍛煉分析能力。
課內閱讀與課外反饋相結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啟發想象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用名言,導人課文,激發愛美的情懷。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寸: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綜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不同的風姿。
二、指導自學課文,梳理全文結構。
一提到,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文人描繪天,歌頌天。朱自清先生的就寫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同學們把課文仔細讀一遍,要求:
1.讀不準的字查 綜上所述,要把現實生活的移到筆下,使文中真正洋溢著的氣息是很不容易的。從這三段中我們就可領悟到不少寫作的奧妙。請同學們朗誦、熟讀,咀嚼一下剛才講述的要點。 四、學生獨立分析,開展評論。 這篇散文廣泛地寫景,剛剛欣賞了草圖、花圖,下面的風圖、雨圖、天人活動的圖景,請同學們自己賞析。賞析時注意:弄清描寫的順序、角度、方法、語言,重點分析寫得精彩的一兩個句子,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點撥一二。如: “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自僧人志南的《絕句》,全詩為:“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詩句繪風的柔和。 由風的“撫摸”,引出泥土的氣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鳥的呼朋引伴,引出輕風流水的聲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聲。重點描繪聲音,鳥鳴聲、輕風流水聲、短笛嘹亮聲應和著,譜寫了一首非常動聽的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抓住“細”和“密”表現雨的特征。寫雨的形態后,寫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天。“綠得發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雨沐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眼前。 寫人,寥寥幾筆,寫出地域、情態、思想,著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計在于”,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滿了活力,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齊讀第2至7節,思考回答: 1.作者繪景按照怎樣的順序? 2.繪景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討論后明確: 繪景先總寫,后分寫;分寫時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圍繞寫各種景物,采用橫式結構的方法把各幅圖景組合成篇,猶如長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筆畫逐步展示在人們眼前。 作者繪天優美之景,抒贊美天之情,充滿詩情與畫意。 六、朗讀第三段,要求學生說明: 1.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2.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3.這樣結尾與描寫景物時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聯系? 這部分是歌頌天。三個比喻有聯系有區別,使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小娃娃,強調一個“新”字;再喻為小姑娘,突出一個“美”字;最后喻為健壯的青年,突出一個“力”字。從不同角度寫,寫的成長,領著我們向果實累累的豐收季節走去。 繪時充滿喜悅與贊美之情,為頌作了鋪墊。歌頌天是贊美天感情的必然發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應的。 七、熟讀全文,體會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樣的詞句是怎樣有層次地從筆端流淌出來的。 八、尋找天,展開想象。 天本無形、無聲,是“空靈”之物,描寫出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卻把寫活了,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由于:作者對天無比熱愛,觀察景物十分精細,運用語言的功夫很深。這些都是我們急需學習的。 現在我們也帶著對天的熱愛去校園里尋覓天。看校園秋色,想象天的美景,口頭描述草、花、風、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組進行,互問互答。 指實景,口頭描述景。 仔細觀察,盡量運用文中的詞句。 對反饋的情況開展評論。 九、仿寫。 仔細觀察秋天景色,用細筆細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秋天二小景》。 (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