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發展性學習案例)
一、學習目的1.學習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揣摩準確而生動的描寫,體會巧妙的語言。
3.領悟景物描寫中所包含的感情。
二、反復誦讀,配樂朗誦
1.體會“盼春——繪春——贊春”的情感思路和文章思路。
2.能劃出美好精彩的句子,體會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并體會作者興奮、喜悅之情。
如:水漲起來了
小草從土里鉆出來
蜜蜂嗡嗡地盟著
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3.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讀了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三、合作討論精讀品味
1.文中描繪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你最欣賞哪一種?
2.把春天比做“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有什么好?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四、拓展延伸
1.“春草嫩綠夏草青,秋草枯黃冬草盡”,試為這四季的草各設一個比喻。
“春雨綿綿夏雨急,秋雨涼爽冬夾雪”,試用擬人的方法為這四種雨各寫幾句話。
2.試想下列問題。
背陰的巖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臺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梁,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林斤瀾《春風》)
①這段話描寫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②這段描寫與課文哪段內容相關,又有什么不同?
五、相關鏈接
1.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一帶中學教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2.文章簡介。
《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抓住春景的特點,通過準確、生動的描繪。抒發了對春贊美之情。
文章以“盼春”開頭滿懷欣喜而又津津樂道地描繪了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圖景,在此優美背景下的人也充滿了春意,他們走進大自然,構成了一幅“迎春”圖,使人情不自禁地贊美起春天的新意、嬌美和活力。
“春草圖”從小草出土的情狀——“鉆”表現旺盛的生命力。接著從它的質地和色彩——“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春草的“新”,它也給小孩帶來歡樂和欣喜——64坐”、“躺”、“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讓人感受到“輕悄悄”,“軟綿綿”。隨著天氣漸暖,百花爛漫,“春花”競放——“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色彩爭艷“像火”、“像霞”、“像雪”;花兒香甜引人遐想。蜂蝶繁忙——“鬧”,“飛來飛去”。野花多而閃爍——遍地是“雜樣兒”“像眼睛”、“像星星”,進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濃郁。
春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感受:觸覺——“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嗅覺——“泥土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聽覺——“唱出”、“應和”、“響著”,把空靈的春風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聲、有情。
“春風圖”描繪了春雨中特有的美景b春雨的多、細、密、亮、柔也通過視覺、感覺,形象地體現出來了,雨中景物的新美由色彩——64發亮”,“逼你的眼”的感受表現,寫夜景時作者選取了燈光,撐傘的行人,披蓑戴笠的農民,雨中靜默的房屋,描繪了和平寧靜的雨中夜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