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發(fā)展性學習案例)
這四幅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風、雨如天地一般和諧完美地組合為一體,每幅畫面也都有人的活動和感覺,一切都顯得那么融洽。 ’
由此,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見的“春早人勤”的中國民間特點,描寫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勞作活動的情景。“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在人們的心田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展示了一幅“迎春”的熱鬧景象,人和景再一次融為一體。由此,人們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水到渠成地匯成一股贊美的熱情,結尾三段文字使用三個比喻句謳歌春天。“剛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希望;“小姑娘”比喻春天的艷美,令人喜愛;“健壯的青年”贊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力量和信心。 一
全文洋溢著對春天由衷的欣喜和愛意,通過擬人、排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方法及疊字、疊詞、疊句的使用,這種喜悅的輕快、活潑的愛意更顯玲瓏。
3.《春》中擬人的妙用。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將春天擬人化,不僅將“春天”這個描寫對象總體擬人化,而且將春天的表征,即每一個景物都進行了擬人化處理。從第一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開始,就定下了全文擬人化的基調。既然是擬人,就必須帶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從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待每一個景物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充滿愛心。如第三段描寫小草,說“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已經(jīng)不知道是描寫小草,還是在描寫天真頑皮的孩童了。至于描寫桃樹、杏樹、梨樹,描寫野花、鳥兒等景物,更是充滿童趣,反映了作者的一顆童心。
另外,作者的行文、遣詞造句都相當精彩。本篇用詞非常準確,如在“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這句話中,“逼”字就用得很好,寫出了青色躍然入眼的感覺。文章的結尾用了三個排比句,揭示了春天的三個特征:新的,漂亮的,和充滿希望與力量的,可以說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文。
從文章之外說,作者描寫的其實是鄉(xiāng)野的春天的景色,這是作者居住的現(xiàn)代文明創(chuàng)造的城市里看不到的。所以說,這篇文章其實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對逝去的江南田園夢的追念。
4.春的贊歌——讀朱自清的散文《春》。
《春》在藝術表現(xiàn)上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是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如對花的描寫,既繪形繪色地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這樣描繪盛開的野花:“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欣賞花的欣喜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一切“景語”都是“情話”。由于感情的傾注,這些小野花兒都仿佛變成了富于感情的活靈靈的小動物了,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畫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層濃郁的抒情色調。
二是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作品根據(jù)揭示主題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畫面。畫面之間連接自然、緊湊,并以前四幅畫面作為第五幅畫面的鋪墊、烘托,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在揭題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又有變化。
三是語言樸實、雋永。朱自清善于提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口語。他的散文語言具有清新樸實的特點。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如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說,通俗易懂;從修辭說,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后,節(jié)奏明快,不平淡,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說“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如把春天比做“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xiàn)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