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中的收獲----一個敘事的教學反思案例
市里校本教研研討會要在學校召開,接學校通知要我上一節公開課,為校本教研做載體。領導說這是一節重要的公開課,有不少專家來聽課,要把一中的風采展示出來。畢業兩年了,上過幾節公開課,大家評價還好,但上如此規格的公開課,還是有點緊張,而更多的是期待。我希望找一篇能突出“對文本多元理解”的文章來上,因為現時公開課比較看重學生的參與、學生的表現,注重課堂的“熱鬧”氛圍,而“文本多元理解”的課型恰能達成這一要求。翻了課文,發現后面的文章并不適合這以主題。我處于迷茫中,組里幾位老師說不要先設定這一主題,要我管自己找好文章備好課,大家再根據文章來確定主題。思索再三,我選定了《土地的誓言》,因為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我想我可以利用文本來激發學生情感,走進文本。現在回想,當時組里老師的建議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信心,如果沒有他們的建議,我可能還在為選擇一篇適合“多元化”理解的文章而苦苦找尋。《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幾近散文詩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眾多的鮮明的意象和豐沛激越的情感。寫于特定的時代,有著時代深刻的內涵,激蕩著濃厚的愛國激情。我把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設定為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是從課前的幾分鐘開始的,為了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松花江上》。最初的設計,是準備用這首歌導入的,但是發現這首歌比較長,文本的學習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如果再放音樂,時間不夠,因此就利用課前的時間反復播放,發現,大多的學生都被那悲涼的音樂感染了,我也被感染了。課就從這里開始了。
結合了《松花江上》,問學生:“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好些學生喊來起來:“我知道,是《松花江上》。”聽了學生的回答,我感到很是欣慰,學生能知道歌名,就說明學生已經對課文有過認真的預習,如果這篇文章沒有進行預習的話,是比較難處理,但我也不好叫學生怎樣怎樣預習。我很是興奮的追問,知道這首歌中所表達的時代背景嗎?更多的學生回答,“九·一八事件。”為了激勵學生,我馬上進行表揚,“同學們的知識真是淵博”,現在想起來,這句鼓勵性的語言有些不妥,“九·一八”這樣一個國恥日,作為中學生應該知道得很清楚,怎么好用“淵博”一詞來表揚哪?
然后我用了一段話導入到“九·一八”事件中,同時播放了自己制作的配有凄涼音樂的九·一八事件圖片。在悲哀的音樂聲中,所有的學生的目光都被那凄慘的畫面所吸引,那純潔的眼光中透出悲憤。學生生活已經遠離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如果不創設一種情鏡,對文本的理解將浮于表層,通過這畫面、音樂,調動學生恨之情,把他們樸素的情感充分調動起來后,就能順利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聽作者的心聲。我想我最初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趁學生還沉浸在悲憤的情感之中,我馬上導入課文,并播放了課文的錄音,這篇文章本來并沒有課文的錄音。本文又需要朗讀的渲染了,但我自己朗讀不行,我的朗讀難激起學生的共鳴,我特地請一位北京的女網友來朗讀,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她讀的真得很好,情感飽滿,投入,聽者無不動情但如果讓一位男性來朗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此時,教室一片沉寂,學生都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氛圍中。我沒有打破這沉寂,因為這是一個情感醞釀的階段,30秒左右,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聽讀后的感受,或從中體會到作者蘊含于文中的情感。”刷的,全班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舉起了手,我欣喜于這種場面,因為學生的情感被調動了,我意識到我這節課一定能成功。
第一位學生回答:“我體會到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我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
此后,有答 “熱愛之情”,有答 “悲憤之情”,有答“仇恨之情”,對這些回答我都給予了一一肯定,這小小的肯定能激勵學生,因為我看到他們坐下時那愉悅的目光。如此看來,學生已經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調,后文的繼續將順利很多。于是就在黑板上寫下了“愛與恨”兩個大字。
在研讀課文之前,我準備先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試教的時候,并沒有這一環節的設計,而是直接讓學生接觸文本,教后發現,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比較難深入文本的賞析。我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果教師放棄了這一角色,容易走極端。我從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入:“這類的文章應該怎么學習?一個字“讀”,讀出作者蘊含于文章的情感,讀中品味關鍵句段。”我便選擇了第一段中的三句話,進行朗讀評析指導,因為文章前三句蘊涵著作者那種對土地的復雜的情感,,適合進行朗讀指導。我讓學生齊讀后,追問:“讀的怎么樣?”大多的學生認為讀不好。一位學生回答,因為沒有讀出作者的那種情感,一生補充:“應該讀出對土地的那種熱愛之情。”生說:“沒有讀出重音,”我問:“哪些地方需要讀重音,”生答:熾痛,無時無刻等。我馬上請這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我問:“讀得如何,”學生答道,重音突出了,接著齊讀,突出重音。一位女生指出:在這里還要讀出那種召喚的感覺,母親對兒子的召喚。我請這位學生讀,讀了后,一位男生評,說她讀的不夠深情,我就讓他讀,果然有所改進。一生再指出,文中“泛濫“一詞要讀出泛濫的感覺。我追問:“泛濫”是什么意思?此生說:泛濫成災,這也是作者情感四溢出的時候,語調要高昂。我根據這位學生的理解讓全班再讀,大有長進。我深有感慨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我們常常缺乏對學生的信任,以為什么都需要我們的“到位”指導,以后上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給予學生。我再讓學生聽這一小段的課文錄音,聽讀后再讓學生讀,如此反復的讀,評,讀,學生在讀中體味,感受。
完成了上面的環節,開始了文章的賞析。我讓學生讀剛才聽讀錄音所劃出的感觸深刻句子,發出指令:以四人小組為單元,深情朗讀句段聽讀過程中所劃出的句段,然后交流自己感悟,他人評價、修正。指令發出后,發現學生并沒有我所希望的那樣“書聲朗朗”,只有部分小組在很認真,深情的朗讀,這頗讓我失望,于是提醒要發出聲音,有感情的朗讀,情況稍微好轉。但是在四人小組中還是由不少的學生并沒有參與進去,活動的有效性難以保證,我突然想起市教研院麻所長轉述他人頗有另類的一句話:小組學習,其實是學生學習之余的休息。我沒時間去想更細的,但我感覺到小組學習的功能,形式和操作方面有許多法國難免需要重新界定。幾分鐘后沉寂下來全班交流朗讀的體驗和感悟。我要求求學生先讀自己所劃的片斷,再進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