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中的收獲一個敘事的教學反思案例
遺憾中的收獲
――一個敘事的教學反思案例
靈溪一中 饒大思
市里校本教研研討會要在學校召開,接學校通知要我上一節公開課,為校本教研做載體。領導說這是一節重要的公開課,有不少專家來聽課,要把一中的風采展示出來。畢業兩年了,上過幾節公開課,大家評價還好,但上如此規格的公開課,還是有點緊張,而更多的是期待。我希望找一篇能突出“對文本多元理解”的文章來上,因為現時公開課比較看重學生的參與、學生的表現,注重課堂的“熱鬧”氛圍,而“文本多元理解”的課型恰能達成這一要求。翻了課文,發現后面的文章并不適合這以主題。我處于迷茫中,組里幾位老師說不要先設定這一主題,要我管自己找好文章備好課,大家再根據文章來確定主題。思索再三,我選定了《土地的誓言》,因為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情感豐富,我想我可以利用文本來激發學生情感,走進文本,F在回想,當時組里老師的建議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信心,如果沒有他們的建議,我可能還在為選擇一篇適合“多元化”理解的文章而苦苦找尋。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幾近散文詩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眾多的鮮明的意象和豐沛激越的情感。寫于特定的時代,有著時代深刻的內涵,激蕩著濃厚的愛國激情。我把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設定為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是從課前的幾分鐘開始的,為了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松花江上》。最初的設計,是準備用這首歌導入 的,但是發現這首歌比較長,文本的學習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如果再放音樂,時間不夠,因此就利用課前的時間反復播放,發現,大多的學生都被那悲涼的音樂感染了,我也被感染了。課就從這里開始了。
結合了《松花江上》,問學生:“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好些學生喊來起來:“我知道,是《松花江上》!甭犃藢W生的回答,我感到很是欣慰,學生能知道歌名,就說明學生已經對課文有過認真的預習,如果這篇文章沒有進行預習的話,是比較難處理,但我也不好叫學生怎樣怎樣預習。我很是興奮的追問,知道這首歌中所表達的時代背景嗎?更多的學生回答,“九·一八事件!睘榱思顚W生,我馬上進行表揚,“同學們的知識真是淵博”,現在想起來,這句鼓勵性的語言有些不妥,“九·一八”這樣一個國恥日,作為中學生應該知道得很清楚,怎么好用“淵博”一詞來表揚哪?
然后我用了一段話導入 到“九·一八”事件中,同時播放了自己制作的配有凄涼音樂的九·一八事件圖片。在悲哀的音樂聲中,所有的學生的目光都被那凄慘的畫面所吸引,那純潔的眼光中透出悲憤。學生生活已經遠離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如果不創設一種情鏡,對文本的理解將浮于表層,通過這畫面、音樂,調動學生恨之情,把他們樸素的情感充分調動起來后,就能順利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聽作者的心聲。我想我最初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趁學生還沉浸在悲憤的情感之中,我馬上導入 課文,并播放了課文的錄音,這篇文章本來并沒有課文的錄音。本文又需要朗讀的渲染了,但我自己朗讀不行,我的朗讀難激起學生的共鳴,我特地請一位北京的女網友來朗讀,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她讀的真得很好,情感飽滿,投入,聽者無不動情但如果讓一位男性來朗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此時,教室一片沉寂,學生都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氛圍中。我沒有打破這沉寂,因為這是一個情感醞釀的階段,30秒左右,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聽讀后的感受,或從中體會到作者蘊含于文中的情感!彼⒌,全班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舉起了手,我欣喜于這種場面,因為學生的情感被調動了,我意識到我這節課一定能成功。
第一位學生回答:“我體會到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我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
此后,有答 “熱愛之情”,有答 “悲憤之情”,有答“仇恨之情”,對這些回答我都給予了一一肯定,這小小的肯定能激勵學生,因為我看到他們坐下時那愉悅的目光。如此看來,學生已經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調,后文的繼續將順利很多。于是就在黑板上寫下了“愛與恨”兩個大字。
在研讀課文之前,我準備先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試教的時候,并沒有這一環節的設計,而是直接讓學生接觸文本,教后發現,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比較難深入文本的賞析。我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果教師放棄了這一角色,容易走極端。我從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入:“這類的文章應該怎么學習?一個字“讀”,讀出作者蘊含于文章的情感,讀中品味關鍵句段!蔽冶氵x擇了第一段中的三句話,進行朗讀評析指導,因為文章前三句蘊涵著作者那種對土地的復雜的情感,,適合進行朗讀指導。我讓學生齊讀后,追問:“讀的怎么樣?”大多的學生認為讀不好。一位學生回答,因為沒有讀出作者的那種情感,一生補充:“應該讀出對土地的那種熱愛之情!鄙f:“沒有讀出重音,”我問:“哪些地方需要讀重音,”生答:熾痛,無時無刻等。我馬上請這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我問:“讀得如何,”學生答道,重音突出了,接著齊讀,突出重音。一位女生指出:在這里還要讀出那種召喚的感覺,母親對兒子的召喚。我請這位學生讀,讀了后,一位男生評,說她讀的不夠深情,我就讓他讀,果然有所改進。一生再指出,文中“泛濫“一詞要讀出泛濫的感覺。我追問:“泛濫”是什么意思?此生說:泛濫成災,這也是作者情感四溢出的時候,語調要高昂。我根據這位學生的理解讓全班再讀,大有長進。我深有感慨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我們常常缺乏對學生的信任,以為什么都需要我們的“到位”指導,以后上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給予學生。我再讓學生聽這一小段的課文錄音,聽讀后再讓學生讀,如此反復的讀,評,讀,學生在讀中體味,感受。
完成了上面的環節,開始了文章的賞析。我讓學生讀剛才聽讀錄音所劃出的感觸深刻句子,發出指令:以四人小組為單元,深情朗讀句段聽讀過程中所劃出的句段,然后交流自己感悟,他人評價、修正。指令發出后,發現學生并沒有我所希望的那樣“書聲朗朗”,只有部分小組在很認真,深情的朗讀,這頗讓我失望,于是提醒要發出聲音,有感情的朗讀,情況稍微好轉。但是在四人小組中還是由不少的學生并沒有參與進去,活動的有效性難以保證,我突然想起市教研院麻所長轉述他人頗有另類的一句話:小組學習,其實是學生學習之余的休息。我沒時間去想更細的,但我感覺到小組學習的功能,形式和操作方面有許多法國難免需要重新界定。幾分鐘后沉寂下來全班交流朗讀的體驗和感悟。我要求求學生先讀自己所劃的片斷,再進行品味。
第一位學生:“我喜歡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寫故鄉景物的段落!蔽荫R上進行糾正,要先讀出感情,再進行品味。生比較平淡的讀了這一段,我再問,自我評價一下,讀得如何。生答:讀得不好。師:哪里不好。生:沒什么感情。師: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另一生插話:對故鄉的激情的贊美,深情的懷念,特別是排比句更要讀出哪種沖動的感受。此生再讀效果還不很好,基于時間的考慮,我沒有讓學生再讀,馬上讓全班評析,生答,這里作者用了大量的優美詞語寫了故鄉的美麗,讓我感受到東北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此時,把準備好的東北美麗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播放,再次創設一個情鏡。我馬上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一個東北人,你的美麗的故鄉遭受日寇蹂躪時,你會怎樣?學生在我“預設”的情鏡中,再次體會作者那種愛恨情感。
第二位學生,生讀:“我必須看見一個更加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我問他什么地方讀得不夠,F在回想這種的發問有著消極的暗示性,當學生調起做好的狀態讀出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肯定已經飽含情感,老師應該問的是,你覺得自己什么地方讀得好。
一位女生站起來,說喜歡作者描寫在故鄉生活的那一段,我請她朗讀,她讀了,我馬上追問,覺得自己讀得如何。這位女生遲疑了一會,喃喃的說道,還可以。我馬上問其他的學生,還有沒有讀的更好的,我現在后悔于我的這種發問,當這位女生很有勇氣的肯定自己時,而我卻沒有及時的激勵,我想當時她肯定很失望。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很多學生讀了自己感受比較深的語句,并說處了自己的看法。但很多的語句都僅僅讓學生讀一下,談一下感受,然后我相機點撥一下。在評讀過程中,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有問題,我當時很感激于這位學生,因為他的出現,使課由“評析”轉向“置疑”,讓我的教學設計得以完整的進行。我擔心學生在評讀語句上逗留的時間長,而導致課上得不完整,F在回想,因為當時過分追求過程完整,有幾處能激起火花的地方,都沒有及時把握。如果再讓我重來一遍,我寧可上一節不完整的課,也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深入評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獲得一分獨特的情感體驗。
剛才讓我感激的學生一下子就提出了兩個問題,讓我感受到了學生的驚人表現,其中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說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讓其他的學生幫助解答,我看到平時表現很差的學生“黃”舉手了,我馬上點了他。他說:作者的故鄉被日本人侵占了,連樹都呻吟了,那么人的就更加痛苦了。他的回答讓我很是吃驚,也很感慨。我腦中冒出了一句話:差生是老師制造出來的。平常哪些差生,我們給予關注的目光可能還不夠,應該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嘗到小小的成功的愉悅和自信,而這又會轉化為新的學習的動力,老師需要給他們創設機會。
又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文章中人稱為什么既有“她,又有你”。這位學生的問題這又正中我意,所以我又迫不及待的拋出準備好的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她,而不是它?學生對兩個問題的答案很令我滿意,但我后悔自己太快的追問。我可以讓學生解決前一個問題,讓后再讓學生去發現人稱中的問題,再追問,這樣學生的思考會更深入。
又有一位學生說:“為什么標題用土地的誓言而不是我熱愛這土地”。這時,我感覺到了快下課了,還有一個小結沒完成,我只好匆匆的讓學生比較性的朗讀一下,發現一下朗讀過程中的不同點,可惜,我未能地抓住這個契機,這問題是對作者和文本的挑戰,也是對教師的挑戰。應該讓學生有時間和空間對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展示他們的認識成果。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被調動起來了,但調動起來后怎么辦,怎么來呈現學生貢獻出來的、建構起來的知識?教師如何參與進來?當我小結完之后,鈴聲如約的響起了,時間掐的很準,但我有點后悔于掐的如此之準。學生還沉浸于課堂中,我也意猶未盡。
但課還是在《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中結束了。我期待中更多思想撞擊火花沒有出現。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太多火花撞擊的時機,為了課的完整,因為課的不可預設,讓許多生成的東西站在了一邊。
課好了,我不知道在聽課老師的眼中課上的如何。我知道,我很投入,學生也很投入。投入,是最需要的。但我更知道,在這節課中有太多的遺憾,但我感謝這遺憾,因為有了遺憾才能促使我思考、前行,遺憾中我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