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教學設計
3.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4.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
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作者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四、比較閱讀
相同點: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點: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五、課堂小結
1.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讓我們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是啊,天真爛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氣方剛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著穩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蹣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軀體的老化是自然規律.但人只要我們保持心靈的春天,生命將永遠年輕!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生命是盛開的鮮花.用它艷麗的花瓣鋪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樂章,用它跳躍的音符譜寫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生命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沖垮陳舊的桎梏。
2.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