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葉子》教案3
課型:課內自讀課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⒈ 體會最后一片葉子在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說情節結構的特點 ⒉ 弄清人物主線次線的關系,領會主線對描寫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 ⒊ 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 教學重點:情節線索的作用 教學難點:主要人物與主題的表達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小說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百態,描繪了蕓蕓眾生。那些經典優秀的小說一旦進入我們的視野,往往會令人難以忘懷。㈠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小說有哪些 (學生回答) ㈡今天讓我們來共讀著名的短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二、 研讀課文(一)分析“最后一片葉子”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1.請學生默讀課文2.提問:這“最后一片葉子”是真實的嗎?(學生一起回答)3.提問:為何要畫“一片葉子”?(學生回答,朗讀第16—24段)師:瓊西把這最后一片葉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為最后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風雨中,藤葉越掉越少,讀者的心也越揪越緊,藤葉終將掉完,年輕、純潔的瓊西卻不該過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瓊西的念頭觸發了貝爾門的行動,在哪個凄風苦雨之夜,他畫下了常春藤上那最后一片永不凋落的葉子。那是上帝的旨意,瓊西重新樹起了生活的信念。瓊西得救了。貝爾門卻獻出了生命。4.提問:那么對貝爾門來說,這“最后一片葉子”意味著什么?(杰作)5.提問: 為什么說最后一片葉子“才是貝爾門的杰作”?(學生討論) 師:因為這片葉子是貝爾門人性的定格,是貝爾門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藝術結晶,它融進了貝爾門的愛、善和寶貴生命,成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二)分析人物形象,明確本文的主題1.提問:本篇小說中誰是主要(主線)人物?(學生討論)師:主要人物的確定不能片面地從作者描寫的多少去衡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① 從他與各方的關系看 ② 從小說主題的表現看 從①看,瓊西病危,生命維系于“最后一片葉子”,是為了造成懸念,為貝爾最后杰作蓄勢、鋪墊。從②看,作者要歌頌的是一種人性美,具體表現為貝爾門的善良、博愛、獻身精神,貝爾門是作家寄托主題的主要人物。如果把瓊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題便僅僅是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公和無理,抑或是表現人的精神、信念對生命的重要作用。三、 總結 小說《最后一片葉子》讓我們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四、布置作業 板書:瓊西 獻出生命(付出)最后一片葉子(線索) 杰作(人性美)貝爾門 獲得重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