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葉子》教案2
一、教學目標:1、 理解主題,使學生感悟希望對于生活的意義,培養學生積極對待苦難的精神。
2、 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讓學生體會小說構思的巧妙,提高學生小說鑒賞能力和作文構思水平。
3、 欣賞幽默的小說語言藝術,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把握主題;體會構思。
2、難點:能夠在幾個不同小說中找到相似的精神傾向;揣摩瓊西在得知這一片葉子的真相以后的心理活動。
三、課型:課內導讀。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言
同學們,我們都是生命,但你們是否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假如你在世上只有最后三天時間了,你將怎樣安排這三天?
愛情和死亡是文學的兩大主題,古今中外的許多作家都深刻地思考過死亡問題,其本質就是生命問題。
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的著名的散文《我與地壇》里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黑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我最喜歡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22歲時雙腿癱瘓,從此靠輪椅行走。近年,他的病情惡化,每三天要到醫院去洗一次血,一根管子把血流出來,通過另一根管子把洗干凈了的血輸進去。所以,有一次記者問他的工作,他說,我的工作是生病。大家想一想,一個22歲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有理想的時光,突然雙腳癱瘓,那真是天大的災難。但他克服了,并且把苦難化為難得的思想。
今天,讓我們來讀一個生生死死的故事,希望大家因此能悟出點什么。接下來,先請大家欣賞一下短篇巨匠歐·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后一片葉子》。
(二)、作者簡介
歐·亨利:(1862——1910),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美國南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干過多種營生,后在銀行工作時由于賬務上的事于1897年入獄,1901年出獄后在紐約靠寫作為生,經常混跡于碼頭、貧民窟、血汗工場、小酒店和下等劇場。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痛苦,語言幽默,結構巧妙,結局總出人預料。代表作品還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小說的題目往往很重要,請好好體會本文題目和故事的關系。
2、看了這篇小說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和感想?
(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總結分析本小說的構思和主題。
1、小說構思分析:
著重聯系小說題目,關鍵就是理解這片葉子在故事中的意義,一片葉子聯系著兩條生命,這也正是本小說構思巧妙的所在。
問題1、小說發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天氣怎么樣?
回答:紐約華盛頓廣場。紐約的緯度與北京相似,為北緯40度,臺州是北緯28度左右,那里的冬天比我們這里的冷多了。
大家想象一下,在100多年前的紐約貧民窟的一個冬天,兩個為了理想而合租在一間閣樓里的姑娘,并且一個病了,病得很厲害,醫生說只有1/10的希望。這真是很可憐的處境呀,我相信所有善良的讀者都希望她能夠恢復健康,看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