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備課——學習資料
[問題導引]一、 作者是怎樣構思全文的?
文章構思新穎,由一部電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設“我若為王”以后的種種情景,指出“我”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任何過錯,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然而接著“我”卻突然悟到:“我生活在這些奴才的中間”所以“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而已。這里作者隱藏著這樣一個觀點——皇權和奴才是一對雙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礎。因而,作者以滿腔悲憤的心情寫到:“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們的君主。”這里,作品由對皇權意識的形象化批判轉入對奴才思想的抨擊,文章正是從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顯得更尖銳、深刻、不同凡響。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沒有了奴才,“我”終于不能為奴才們的首領,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真的人們”了。對這種景物,我將和全世界的真的人們一同三呼。字里行間,充沛著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
卡片:作者簡介
聶紺弩(1903-1986),現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后,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影響很大的戰斗雜文大家。曾以耳耶、蕭今度、邁斯、悍膂、淡臺、滅暗等為筆名,創作大量的戰斗雜文。
二、 文章先描寫“我若為王”的假定事實,后引申議論,這里作者用了一種怎樣的行文戰略?
課文先揭示了“我若為王”后的 “假定事實”——我的妻子,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那時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兒子,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癡,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兒,我的親眷,無論他們怎樣丑陋,怎樣頑劣,怎樣……三者的的結果都一樣——“會被人們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樣捧來捧去。”我呢——更不用說,沒有任何過失,沒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聽不到真正的聲音……這種種情景,正是為下文正面展開議論和提出批判作鋪墊。這里作者設想“我若為王”后出現的情景,從妻子到兒子到女兒,再到自身,把“勢”蓄得很足。但這僅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卻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峰,然后一把拉下來,示其本相,加以批評,所謂“抬得越高,摔得越重。”這就叫“欲擒故縱法”。
卡片:
聶紺弩作品:《歷史的奧秘》、《蛇與塔》、《早醒記》、《血書》、《二鴉雜文》、《寸磔紙老虎》、《海外奇談》。
三、 文中涉及的“王權”與“奴才”有何關系?
“王權”與“奴才”的關系,說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關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面,所以說“王權”與“奴才”是相對對立的。掌握王權的人是統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統治、管理的一方。王權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遠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王權”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權思想賴以生長存在的溫床,因而說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依存。
卡片: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