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備課——學習資料
2、文中“獸”“人”“鬼”分別指什么?
獸:
人:
鬼:
3、文中成人們的議論大體上反映了那幾種態度?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每種態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聞一多先生說“勝利道路……有時也實在曲折的可笑”,這“可笑”指的是什么?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課后問題。
隨感錄三十八(節選)
魯迅
不幸中國偏只多這一種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沒有一件不好,遵行還怕不及,怎敢說到改革?這種愛國的自大家的意見,雖各派略有不同,根柢總是一致,計算起來,可分為下列五種:
甲云:“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這是完全自負。乙云:“外國物質文明雖高,中國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國的東西,中國都已有過;某種科學,即某子所說的云云”,這兩種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據張之洞的格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物。
丁云:“外國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臭蟲。”這是消極的反抗。
戊云:“中國便是野蠻的好。”又云:“你說中國思想混亂,那正是我們民族所造成的事業的結晶。從祖先混亂到子孫;從過去混亂起,直要混亂到未來。……(我們有四萬萬人)你能把我們滅絕了么?”這比“丁”更進一層,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惡驕人,至于口氣的強硬,卻很有《水滸傳》中牛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