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備課——學習資料
五種之中,甲乙丙丁的話,雖然已很荒謬,但同戊比較,尚覺情有可原,因為他們還有一點好勝心存在。譬如衰敗人家的子弟,看見別家興旺,多說大話,擺出大家架子;或者尋求人家一點破綻,聊給自己解嘲。這雖然極是可笑,但比那一種掉了鼻子,還說是祖先傳老病。夸示于眾的人,總算略高一步了戊派的愛國論最晚出,我聽了也最寒心;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實因他所說的更為實在的緣故。混亂的祖先,養(yǎng)出混亂的子孫,正是遺傳的定理。民族的根造成之后,無論好壞,改變都不容易……我們幾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亂的人,定然不少:有講道學的儒生,有講陰陽五行的道士,有靜坐煉丹的仙人,也有打臉打把子的戲子。所以我們現(xiàn)在雖然想好好做“人”,難保血管里的混亂分子不來作怪,我們也不由自主,一變而為研究丹田臉譜的人物: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但我總希望這混亂思想遺傳的禍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樣猛烈,竟至百無一免。即使同梅毒一樣,現(xiàn)在發(fā)明了六百零六,肉體上的病,既可醫(yī)治;我們希望也有一種七百零七的藥,可以醫(yī)治思想上的病。這藥原來也已發(fā)明,就是“科學”一味。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著“祖?zhèn)骼喜 钡钠焯杹矸磳Τ运帲袊幕靵y病,便也有全愈的一天。
背景資料
魯迅《隨感錄三十八》寫于1918年,當時新文化思潮已經(jīng)涌動,新、舊文化的代表人物開始交鋒;次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上文節(jié)選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略有刪節(jié))。文中“全愈”今應作“痊愈”。
1、 魯迅先生說“愛國的自大家的意見,雖各派略有不同,根柢總是一致”,聯(lián)系全文看,這“根柢總是一致”指的是什么?(不超過12個字)
□□□□□□□□□□□□
2、 參照第2自然段魯迅先生對“甲云”的批評,再寫兩條簡明的評語,分別表明你對“乙云”和“丙云”的批評。
“乙云”:
“丙云”:
3、 第6自然段末尾說“這比‘丁’更進一層”。這句話是針對什么說的?為什么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