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課堂實錄
一,導入:1、每個人都會有夢想,人有時是需要用夢想來彌補現實中的不足的。有時我們叫他是理想,但今天我們不去探討在座各位的理想是什么,我想讓大家設想的是幾百年前的讀書人,他們的理想又是什么?(投影:是想當一名詩人?從事商業貿易?平民百姓?還是考取功名?)
(古代讀書人如果是一位詩人,那么多半都是懷才不遇的;從事商業貿易在那個時候地位都比較低,經常被人瞧不起;要是做一個平民百姓,那他就要,亡,百姓苦;興,百姓苦。所以只能使考取功名了。)
2、那大家再想一想考取功名有什么好處?(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修身齊家治國也未嘗不可)
3、當官好呀,那么做一個可以管官的王豈不更妙!?想想,今天如果天上掉了一個餡餅,你作了大王,你會怎么樣呢?(學生自由發言)
新中國建立前夕,有個叫聶紺弩的人也盯上了王位,而且還寫了一篇雜文《我若為王》來明志,他是何許人也?
二,作者介紹:
現在就讓我們來共同認識一下這個怪老頭吧。(投影,照片)
1903年出生于湖北,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后曾任南京中央通訊社副主任,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輾轉各地從事抗日宣傳、報刊編輯和進步文藝活動。
1951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改。文革期間以“現行”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粉碎四人幫后,狀如鬼影,老伴帶他去理發,他“攬鏡大駭,不識鏡中為誰”。1986年3月,走完了他那曲折的傳奇人生.聶紺弩是現代詩人、散文家。在雜文、古典小說研究、舊體詩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夏衍認為“魯迅以后雜文寫得最好的,聶紺弩為第一人。”在雜文寫作上,形成了行文恣肆、用筆酣暢、反復駁難、淋漓盡致,在雄辯中時時顯出俏皮的風格。
三,分析文章:
1,剛才我們幻想了我們有一天為王以后的生活,那么這個怪老頭又是如何設想他為王以后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現在讓我們來閱讀他的這篇雜文《我若為王》。
(1)作者虛擬了“我若為王”的前提,那么結果將會怎樣呢?(投影:如果“我”是王,那么……)
(2)是什么使他們享受這等的風光呢?
明確:讓學生明白人們拜的是“王權”。
(3)為王是可以這么的風光,那么作者到底喜不喜歡作王呢?(請在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明確:不喜歡。
例:“我甚至會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第五段)
“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第七段)
“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第七段)
“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嗎?”(第一段)
2,聶先生為什么不喜歡作王呢?(討論)
(!)做了王以后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和我的家人及親戚被所有人“像星星一樣地捧來捧去”。
“沒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將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高處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