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課堂實錄
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沒有人懂我,有的只是討好我,欺騙我。
…………
(2)我成了王,圍繞在我身邊的人都會是一群怎樣的人呢?
重點在第五段中分析:(可請學生閱讀后再分析)
我身邊的人對我俯首帖耳,惟命是從,卑躬屈膝,盡力實現王的愿望;不指責王的過失、罪行。以前在我面前耀武揚威的人連同我的尊長,我得師友,現在卻在我面前低頭、鞠躬、匍匐(欺軟怕硬,趨炎附勢),他們的臉都是諂媚的,乞求的,連聲音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嬌癡的,全部的語言: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啊!(奴顏媚骨)
由師生討論分析后得出:
奴才: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俯首帖耳,惟命是從;盡力實現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過失、罪行。
讓學生自己舉些例子。你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
老師補充:(視具體情況而定)像這樣的奴才有很多,甚至比這更甚的也有。比如:在先秦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易牙為了討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殺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獻給齊桓公;五代時期的后唐節度使石敬唐,為了達到篡權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還,把小自己十歲的遼太宗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留下千古罵名。
(3)這些人為什么會這樣呢?
明確:奴性:甘心受人奴役的品質。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講究的是三綱五常,尊卑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大一級壓死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讓人精神變的麻木,欺壓人的人會心安理得,被欺壓的人也會心安理得。有個笑話說:有人無緣無故被大老爺打了一頓板子,他不知道生氣,反而沾沾自喜。哎呀,今天真是走運,大老爺只拿板子打了我一頓,要是拿帶釘子的板子打我那才慘呢。在封建社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的環境中,很容易讓人是非不分、唯命是從、逆來順受。這就是奴性。
奴性的發展歷程已由肉體上的為奴轉變為精神、思想上的為奴。
(4)奴性對社會有什么危害呢?
對人的本性的扼殺,對社會前進會起到極大的遏制的作用。(不拿真面目示人,不說真話,媚上,趨炎附勢,……)
(5)既然奴性是這么可惡,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去除奴性)
(6)作者是怎樣做的呢?(重點分析課文最后三段)
第7段:“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 注意:殺死不是真的殺死,是要去除他們身上的奴性。
第8段:“我若為王,將終于不能為王,卻也真的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這句話前后有矛盾嗎?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呢?
明確:不矛盾。我若為王,將鏟除一切奴種,那樣“我將沒有一個臣民”,當然也就“將終不能為王”。但我捍衛了人的尊嚴與獨立思想,維持了自己鮮明的個性,我將是一個更加鮮明而獨立的完人。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說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人類的尊嚴和獨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沒有奴才與君主,人人平等,大家都可用最真的面目示人,沒有虛偽,沒有欺騙,人們充分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