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同步練習
五、學習預報
1、 初讀第二課,試著簡要復述莫頓·亨特小時候一次脫險的經歷。
第一課
參考答案
基礎訓練:
1.略,言之成理即可。
2.(1)幻想(2)依然(3)誘惑(4)信念(5)漫濕(6)一瞬間。
3.理想(信念)、山、海。
4.(1)擬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2)比喻,這里“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的那邊是海。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擴展訓練:
1.略。2.略。3.略。
火眼金睛:
1.凝成(níng chéng) 癡想(chī) 誘惑(yòu huò)
一瞬間(shùn) 清澈(chè) 隱秘(mì)
2.(1)癡想,“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隱秘,“隱秘”在這里是秘密的意思,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愿望并沒有告訴別人,所以說是“隱秘的想望”。
(3)信念,“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后,又堅持不懈地鼓起勇氣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著“我”,鼓舞著“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4)喧騰,“喧騰”原來是喧鬧沸騰的意思,文中指呼喚、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