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轟轟烈烈的課改實驗,風風雨雨中我們已走過了四年,這個課例禁不住又一次讓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
生活中我們學說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學生對于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事實上,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習慣了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為什么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他們“心往一處想”呢?反過來說,學校畢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認為,潛移默化比較好,如果是生硬的說教是不會有什么好效果的。這位教師既充分肯定了學生“善于思考生活”的優點,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課后思考題,引發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對學生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樂于接受,才教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