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文兩則(牡丹圖、斗牛圖)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理解文句、文意;掌握“哆、燥、劍、嵩、軸、曝、拊、搐、股、謬”等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朗讀文言文,把句子讀完整、讀連貫。
3、思想情教育:感受仔細觀察對畫畫、為文的意義。
[重點、難點]
1、重點:文言句子的疏通。
2、難點:同上。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幻燈片等。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牡丹圖》的文句、文意。
2、流利地朗讀《牡丹圖》。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牡丹圖》的文句、文意。
2、難點:理解“比正午牡丹”的兩個原因。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作、收藏、欣賞繪畫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不然,畫家將無法正確表現所畫的事物,甚至出現謬誤;而欣賞者則不能指明畫的精妙所在或敗筆之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牡丹圖》就和這些內容有關。(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沈括,宋代杰出的科學家、文學家、字存中,錢塘人,他所著的《夢溪筆談》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聽課文錄音,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姻( ) 哆( ) 燥( ) 斂( )
(四)齊讀《牡丹圖》,疏通文句、文意。(結合課文注解、詞語手冊)
歐陽修曾得到一幅畫著牡丹花叢的古畫,牡丹花叢下還畫了一只貓,他識別不出這幅畫畫得是精妙還是粗糙。丞相吳育與歐陽修是兒女親家,吳育一看到這幅畫,就說:“這幅畫畫的是正午時的牡丹。憑什么知道的呢?畫中的花,花瓣張開著并且有些下垂,顏色也不潤澤,這樣子是中午時的花。貓眼中的瞳孔像一條線,這樣子是中午時的貓眼。早晨帶著露水的花,花瓣是收拔著而且顏色是潤澤的。貓眼在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圓的,近中午時瞳孔就變得狹長了,到中午時就像一條線了。”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畫中的深意。
(五)根據自己了解的內容,劃分本文結構層次。
明確:分三層。
第一層(1、2)歐陽修未識《牡丹圖》的精粗。
第二層(3—8)吳育評《牡丹圖》的精妙。
第三層( 9 )作者肯定吳育的評論。
(六)再次齊讀課文。
(七)課堂小結。
歸結吳育判定“此正午牡丹”的原因,一是“其花披哆而色燥”,二是“貓眼黑睛如線”。
(八)布置作業。
背誦《牡丹圖》,預習《斗牛圖》。
板書設計:
牡 丹 圖
沈括
第一層(1、2)歐陽修未識《牡丹圖》的精粗。
第二層(3—8)吳育評《牡丹圖》的精妙。
第三層( 9 )作者肯定吳育的評論。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課文。
2、理解《斗牛圖》的文句、文意。
[重點、難點]
1、重點:疏通文言句子,理解短文的內容。
2、難點:同上。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牡丹圖》。
(二)聽課文錄音。
1、讀準下列字。
蜀( ) 處士( ) 嵩( ) 囊( )
曝( ) 拊( ) 搐( ) 謬( )
2、學生朗讀課文。
3、介紹作者、出處。
蘇軾,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詢、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節選自《東坡文集》。
(三)疏通文句、文意。
四川境內有個姓杜的沒去做官的讀書人,愛好收藏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六嵩畫的牛,他特別喜愛,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作畫軸,經常隨身攜帶著,有一天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指著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角斗,畫錯了啊!”讀書人笑了,認為牧童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