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3
⑶ 學生暢談自己的成長經歷,傾吐成長的煩惱。教師也可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力爭創設一個親切真誠自然和諧的教學氛圍。
⑷ “欺騙”是指個體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距離,以及這種距離給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品評詩歌,鑒賞詩歌的美點: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現場采訪學生“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這首詩沒有具體的形象,卻被世界各地人民廣為傳誦,依你看,原因是什么?”
學生爭相回答。
生1:這首詩以說理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說教,更像是柔聲相勸,親切交談,有豐富的人情味。
生2:全詩顯得清新流暢,熱烈而又深沉,有“率真”“清新”的藝術特質。
生3:這首詩不以意象傳情達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娓娓寫來,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
生4:詩歌展現了一種積極向上、達觀自信的人生態度,我想,這應是詩歌流傳長盛不衰的原因。
……
5、學生齊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四、學生自主賞讀《未選擇的路》
1、導入:
同學們是否記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們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寫“路”的小詩《未選擇的路》。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⑴ 教師選兩名學生整理、交流需要積累的詞語:
學生明確: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的范圍。
幽寂:幽靜、寂寞。
佇(zhù)立:長時間站著。
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回顧:回過頭來看。
污染:這里指踩下足跡。
⑵ 學生默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
⑶ 學生齊讀詩歌,體味詩情。
3、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的感受:
生1:這首詩好像在說在歧路口,該選擇什么樣的路。
生2:我的看法與前面這位同學不一致。詩歌不是在談選擇什么樣的路,而是在談“選擇”本身,選擇給人帶來的困惑。
生3:詩人在談自己的人生體驗,他一旦作出選擇,同時就意味著失去,對失去的事物,總是追懷再三。
生4: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路的思考,有哲理蘊味。
……
教師總結:詩歌是多義的,一千個讀者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留待下一步研討。
4、生生互動,進入質疑、釋疑階段,通過深層探究,理解詩意,深味詩中蘊含的哲理:
學生自由提問,教師分類整理學生的疑問,把共性的較有價值的問題交付全班同學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一句話分別概括四節詩的內容。
⑵ 詩歌談選擇,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
路”?
⑶ 詩中“路”有什么深刻含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
樣的人生哲理?
學生明確:
⑴ 第1節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選擇的路;第2節詩人選擇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第4節寫未選擇的路。
⑵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許多可供人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選擇的路,才更讓人想念和留戀,此其一。未選擇也就是一種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此其二。詩人重點寫未選擇的路,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