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自學評估
達標訓練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無暇及此( ) 赫然而出( )
目不窺園( ) 熱情澎湃( )( )
仰之彌高( ) 漂白四壁( )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粗字。
(1)詩興不作: (5)迥乎不同:
(2)鍥而不舍: (6)一反既往:
(3)群蟻排衙: (7)潛心貫注:
(4)兀兀窮年: (8)氣沖斗牛:
3.填空
(1)本文所記敘的聞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們學過他的詩歌《________》。
(2)人家說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________,越堅,________。
(4)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________,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________,并指著這群敗類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________,氣沖斗牛,________!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仿照上面的句式,選取你熟悉的一個同學來描寫。要求:積極向上有新意。
能力提高
1.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
體會句中加粗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
2.作為學者的聞一多,作者選取了三個事例來表現,試分析并體會作者的詳略處理?
答:
3.體會下列句中加粗的“說”的含義。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2)“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
(3)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
答:(1)
(2)
(3)
4.體會“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開放探究
我的父親豐子愷,平時作畫,喜歡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記得抗戰前在故鄉時,他曾畫過一個人牽著幾只羊,每只羊的頸上都系著一根繩子。畫好了掛在墻上,正好被幫我家挑水的青年農民看到了。他笑著說:“牽羊的時候,不論幾只,只要用一根繩子系住帶頭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來了。”父親聽了恍然大悟,同時想起了杜處士的故事。他重畫了一張之后就把那故事講給我們聽。他說從前有個杜處士,珍藏著一幅“斗牛圖”,是唐朝名畫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畫拿出來掛在門上曬,一個過路的牧童看到了,說“畫錯了!畫錯了!”杜處士聽了心里想,一個鄉下小兒竟敢批評起名畫家來了,這還了得,便很不以為然地問錯在哪里。那牧童說,兩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兩只角,尾巴總是緊緊地夾在兩股中間的;畫上的兩只牛,尾巴都翹了起來,這不是畫錯了嗎?父親在結束故事時感慨地說:“看來要畫好畫,不能光憑想象,必須仔細觀察事物,還應該多向各種各樣的人請教。”父親說到做到。有一次為了畫一幅背纖圖,他事先特地到河邊去進行實地觀察,發現來往貨船走在最前面的纖夫大多是倒走的,經過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夠掌握航船的動向,可以隨時通知其他的纖夫改變纖法。他便按觀察所得畫了這幅背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