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2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
教學課類型 自讀課 教學方法 討論法 主要教具 多媒體
學法指導 點撥學生討論并賞析
板書設計 陶淵明詩兩首—飲酒人、景、情 抒發作者不追求名利、融為一體
潔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態度。
課后反思
時間 階段目標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指導朗讀體會情感賞析詩句體會作者的情感小結 一
導入我國古代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們有著高尚的品格,往往與社會的濁流產生矛盾,與官場上的黑暗相對立,于是他們大多數會選擇一條路——辭官歸隱。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他棄官歸田后,做了許多悠然自得的詩,來表明他的心志,今天我們來學習《飲酒》詩,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的意境,也認識一下作者的風格。二
朗讀、體會這首詩是詩人悠閑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詩風格自然淡雅,在朗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詩中有人有景有情,請大家熟讀后用一段話來表述詩的內容,描繪詩的畫面。另外。我們來體會一下,詩中作者的生活態度是什么樣的?學生范讀、小組討論交流三
描繪畫面、師生點評 發言,描繪畫面生活態度:遠離名利、悠然自樂!四
賞析詩句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們聚居的地方,過去了隱居的生活。在《歸園田居》中有(開荒……八九間),但是,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只是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涼”,作者能做到這點正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接下來的四句前兩句寫人,生動的描繪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賞花的樣子,又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南山,這里,(問)“悠然”兩個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態。下兩句寫景,傍晚的時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襯,景色非常美麗,飛鳥呀結伴飛回了樹林。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游的情景。最后兩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為什么作者說沒有什么可辨呢?因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里作者達到了一種、什么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五
小結(板書)這首詩,詩人是隨心而寫的,是觸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動中,人與景融為一體,悠閑的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觀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學習這首詩,我們不但要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還要學習作者那種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導入新課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指導并點撥學生討論
賞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體會詩的意境小結 學習新課朗讀,體會詩的情境交流賞析詩
句體會詩歌的意境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