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有講有練
3.虛實結合的寫法。
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從和現實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虛構了一個“理想境界”,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四、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練習解答】
一、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作用:這樣寫既制造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也為后文寫“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2、桃花源中景色優美,地廣物豐,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彼此和睦相處,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一派和平寧靜的景象。
3、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地方。
4、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生活的向往。作者的社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作者的理想卻是建議在烏托邦式的空想的基礎上的,因而是脫離社會實際的。
二、舍:放棄,離開;房屋 尋:尋找;不久 為:作為;給;對
三、⑴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⑵妻子: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⑶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今義:指和自己沒有親密關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