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回小記者》簡案
華羅庚實驗學校 馬云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實踐采訪的幾個要求: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教學重點:創設采訪氛圍。板書設計: 采訪的一般要求: 1、了解對象。 2、創設氛圍。 3、提問具體。 4、文明得體。課前準備: 1、排練采訪節目。 2、設計并完成被訪教師簡況登記表。教學步驟: 一、學習采訪的一般要求,明確本課重點。 二、實踐記者采訪要求。 三、聽課老師簡況登記表姓名:年齡:工作單位:任職:興趣愛好:您的孩子性別:年齡:您對下列哪一個話題最關心?請打上“√”。 a、中學生喜歡睡懶覺,您是怎么看的? b、如何看待學生打游戲機? c、您喜歡貪玩的孩子嗎?為什么? d、有些學生愛好穿著打扮,您認為好嗎? 《做一回小記者》教學小結華羅庚實驗學校 馬 云《做一回小記者》是江蘇版初中七年級(下)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的一篇知識短文。新課程要能夠在課堂上出現新的氣象,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語文教師要能夠在平時教學活動過程中,敢于創新、善于創新,要能夠把新的課程理念化為教學的自覺行為。縱觀《做一回小記者》公開教學觀摩課的全過程,我又從中得到如下一些啟示:一、教師應當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師處理,教學效果是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把教材當作靜止的知識來傳授,把教材拆成若干個零部件,然后批量復制,再硬塞給學生。這樣的課,實是實,然而,它的效果是*學生堅強的意志來實現的。這就是教教材,教師對教材沒有精細的加工,教師的教學行為缺少研究的含量,其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新課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與“用教材”雖只有一字之差,實質上是反映了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是“教教材”,其教學行為是受“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支配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記住教材中的知識,至于這些知識能不能被學生靈活運用,則是另一回事。而“用教材”教(或訓練)學生則不同,其教學行為是受“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支配的,其教學目的不但要讓學生熟悉教材中的知識,更要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前者是要把知識復制給學生,后者是把知識活化成學生的能力。 《做一回小記者》這篇知識短文,除去練習部分,只有1頁篇幅,若再除去法拉奇采訪鄧小平的例子,內容少得很,概括其要點,至多可以用16個字表述: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文明得體。讓學生讀這篇短文,只要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要學生記住這幾點知識,也不是難事。但要學生僅僅記住這些要點而不能將它們化為實際能力,又有什么用處呢?在《做一回小記者》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婁廣定老師引導學生一起“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引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稱“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整節課分兩大部分。前半節課,在使用教材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生建構知識。首先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概括采訪的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接著讓學生討論文本中的例子,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了解對象,創設氛圍;然后觀看、討論不成功的采訪,讓學生記取采訪不成功的教訓,從反面促成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掌握。后半節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加大難度,安排了不同形式的采訪活動:先是讓個別學生主動站起來,運用剛剛學來的知識采訪本班的學習標兵;接著讓所有學生互相采訪;最后根據課前登記的調查表,分組合作設計采訪聽課老師的方案,并推選代表進行采訪,爾后讓學生評述各小組代表采訪優劣的理由。這個過程,看似脫離文本,實則實踐文本中的知識,是讓學生把從文本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二、教師應該優化教學環節,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 什么樣的課堂學生學習效率最高?讓學生的思維處在高度亢奮狀態的課堂,效率最高。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能否處于高度亢奮狀態,完全取決于課堂的教學環節是否優化,教師是否有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活動。在語文課上,只要學生的思維在運作,無論是用口說,用眼看,還是用手寫,他都是在使用語言文字,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參與活動,他的語文能力就會得到訓練、提高。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做一回小記者》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婁老師始終讓學生處在活動之中,圍繞“了解對象、創設氛圍”的學習重點,組織學生剖析文本,表演并評述不成功的采訪,表演并評述對學習標兵的采訪,同桌之間互相采訪,最后采訪聽課老師。學生的活動面非常廣泛,全班同學參與。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充當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聽課者一致認為,在活動中,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做記者的采訪要求,把“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文明得體”的采訪知識轉化成了采訪能力。 說到課堂上組織學生活動,我們要防止片面的理解和為活動而活動的做法。在實施新課程的課堂上,應景的小組討論、小主持人活動等場面經常出現,而實際效果卻無從談起。所以課堂上組織學生活動,一定要強調三點:一是必要,二是有效,三是多樣。三、教師應當積極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中告訴我們:“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從大語文的角度看,學語文、用語文的場所幾乎無時不在,無處沒有。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到處都有值得我們開發與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做一回小記者》的課堂教學中,班上的學習標兵、同座、聽課老師都成了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經過婁廣定老師的開發與利用,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于課程資源,走進新課程的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實行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要這樣,我們的教師才會成為“新教師”,我們的教育才會成為“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