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當小記者》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及要求
結合學校開展的名地尋訪活動,模擬當當小記者.
先在小組內練習準備.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把小記者采訪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去.
二,教學目的
1,通過當小記者,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了解家鄉古鎮磁器口的歷史風情,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 課堂討論,做好準備
師:從電視里我們看到過記者采訪的場面,今天我們也來當當小記者,好嗎
生:好!
師:我們采訪什么呢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那里人杰地靈,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盤其左,鳳凰山昂其右,三山隔山望,兩谷深幽幽.一灣嘉陵水,流過古鎮頭,古鎮依然古趣濃,群閣飛檐吊腳樓,石板街頭屋瓦廳,酒旗茶座名小吃,譽滿山城不絕口.它就是我們家鄉的千年古鎮――磁器口.
為了搞好這次采訪,我們先分小組議一議,作好采訪的準備.
學生分小組商量――
今天我們到磁器口采訪,應該了解古鎮的歷史文化,領略古鎮的風采.
我們打算采訪"為什么說磁器口保留著重慶的歷史 "
我要了解磁器口獨特的古風古貌;我們要了解磁器口從古到今一千年來所保留的獨特地理環境;
我們重點采訪磁器口為什么以"渝西明珠,佛商重地"名揚海內外;
我們要了解它為什么是沙磁文化的發源地.
(師集中大家的意見,交待采訪注意事項.)
(二) 實地采訪,當小記者
(學生分組進行)
1,小記者進入掛著幌子的"樂天茶館".
記者甲:各位同學,我們小記者一行走進了古鎮磁器口有名的"樂天茶館"進行采訪,并為你們進行現場報道.
問:請問老伯,您們這家茶館在磁器口街上非常有名,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磁器口的由來
答:小朋友,你們來得正好,來,坐下,聽聽這位評書員說書吧.
(聽評書:"磁器口的由來")
磁器口最早叫白巖場,因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光赦,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達五年之久,后來世人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所以"白巖場"也改名"龍隱鎮".
龍隱鎮改名磁器口,源于瓷器.要說瓷器,必說一個開碗廠的江氏家族.這個江氏家族,使沙坪瓷器名聲大振.美譽四面八方.江家碗廠的興起,帶動了龍隱鎮一帶陶瓷業的發展.瓦罐廠作坊遍地開花,形成歷史上有名"沙坪窯".從而,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鎮上磁器業鼎盛時達七十余家.外地裝運的船只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后來,就將龍隱鎮改為了"瓷器口";再后來,因"瓷"字通"磁",便叫做"磁器口".
問:大叔,磁器口大碼頭立了一塊石碑,聽說是記述了《紅巖》中瘋老頭-華子良傳奇的故事,你能不能把這個故事講給我們聽.
答:好,我就再給你們講進"華子良逃跑"的故事.
(聽故事:華子良逃跑事件)
華子良原名叫韓子棟,1947年8月28日,在磁器口街上發生了一件震動國民黨軍統總部,引起了特務機關驚恐不安的"白公館監獄關押了十四年的老囚犯韓子棟逃跑"事件.當年他就是在看守監押下到過磁器口街上擔菜買東西,趁看守班長打麻將正在興頭上,悄悄地從江邊乘著小船脫險了.解放后,人們就在這碼頭邊的沙壩上立了這塊碑,供中外游客參觀瞻仰.
(鑼鼓響起)小記者丙:咦,這里還有川劇座唱,同學們快來聽一聽.
(聽川劇座唱)
"刀砍巖石火光濺,我對群山把誓宣,身心交給偉大的黨,熱情如火意志堅,永遠跟著紅旗走,革命到底不轉彎".
問:叔叔,我們剛才看了一下磁器口的自然環境,您能給我們介紹它的特點嗎
答:是呀,這點說對了.
(聽介紹:磁器口的自然環境)
磁器口位于沙坪壩東部中心地,歌樂山下嘉陵江畔,系水陸交通交界處.境內小山脈和小溪相間,充分具有山城山水特色.古代的磁器口人杰地靈,交通四通八達,商貿繁盛,人文薈萃.現在的磁器口寧靜清幽而未染,樹木成林,竹叢成蔭,遠遠望去一片郁郁蔥蔥.步入磁器口街道,悠閑舒適,不聞汽笛聲,無塵埃飛揚,是一塊幽靜的街區.
問:磁器口既有水路,又有陸路,那交通怎樣
答:交通可方便了.
(聽介紹磁器口的水陸交通)
磁器口地區交通四通八達,不僅古代陸路有大道,水路"舟楫稱便",而今更有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相通.在地區內地縱橫交錯,對外交往也十分方便.東至長沙,廈門,西北可到成都,將來還可至武漢,上海.磁器口水陸碼頭,上至合川,南充,下到朝天門碼頭,沿長江西到宜賓,樂山等,東達武漢,南京,上海.
聽了評書,傳說和川戲,介紹等,了解了磁器口的地域溪河,知道了古道民路,水路,公路.
小記者走在磁器口街上,數著腳下的青石板路.
小記者:同學們,你們看,這里有捏面人的(眾人圍攏觀看一老一小捏面人).
問:老爺爺,請問您住在這條街上嗎 住了多久
答:我住了七十多年了,我家祖祖輩輩在這磁器口的青石板路上靠捏面人過日子.
問:您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這磁器口
答:那我就說磁器口富有特色的建筑――吊角樓吧.
(眾人坐在青石板上,手里拿著面人,聽介紹:吊角樓)
在磁器口地區,山崖吊角樓很多,有坡就坎,依曲而折,房屋空間布局自由,利用率高.從外看是裸露的竹竿或木棒支撐的小木箱,危若累卵,使人不寒而栗,而居民卻能在里面怡然自樂.向外俯視,近處是一片房頂上面掛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遠處是煙霧蒙蒙的江面,傳來低沉的汽笛聲.這樣的美景在其他城市的高層建筑上是領略不到的.這種隨意的不受任何規矩的約束,形成建筑風格的千變萬化.居民們沒有愚公移山的氣魄,卻有依附自然的聰慧,體現出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親和與隨意.吊角樓卻是在住宅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建造的.它的外形卻存在一種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