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當小記者》教學設計
問:老爺爺,這是你的徒弟吧,他了解磁器口嗎
答:小朋友,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那我也來湊湊熱鬧,講講磁器口的碼頭吧.
(聽介紹:磁器口的碼頭)
磁器口碼頭沿劃拖嘴到九石缸一帶,是個天然的回水沱,便于停泊,常停船百只以上.所運貨物有糧食,煤炭,蔬菜,水果,生豬及鹽,山貨,竹木手工產品,陶瓷制品等.老碼頭是磁器口的驕傲,也是磁器口的精華.
磁器口不僅有碼頭,而且街巷庭院也很有特色.
(聽介紹:磁器口的街巷庭院)
磁器口正街由西向東,街寬五米左右.其左右兩邊多為一樓一底的鋪面房,樓上住人,樓下營業.大街左右兩街房之間有巷道隔開,小巷直通街房之后的四合院大門,大巷兩邊成一邊有圍墻,四合院在墻內,大門對著巷道洞開.
磁器口后街街面狹窄,僅三米左右,且多平房,建筑風貌比大街更為古舊.磁器口居民多為穿逗式屋架,這里的人們在建造民居時,善于利用地形,因勢修造,不拘成法,造成屋頂高低的配合,加上一船屋檐不高,綠樹婆娑,潤澤可悅,使人感到溫適而明快.民居屋面輕巧,造成明秀輕松的外觀.隔江望去,板墻黑瓦在叢林溪流映照下,層層疊疊,素雅清淡,韻味無窮.
正是:老齡重到大碼頭如夢回舊地,
少壯暢游小街巷頭頂新天,
嘉陵碼頭重走老街石板路,
磁器口岸初登臨水吊角樓.
小記者小結:我們知道了磁器口的建筑不僅具有特色,而且保留完整.國家為了保護古鎮的風貌,規定鎮內不準停車,不準造兩層以上的樓房,并對古鎮的建筑及溪河加以修繕,以永保古鎮的風貌.
小記者們品嘗磁器口的名特小吃.
(1)品嘗磁器口三絕之一"毛血旺":
小記者:同學們你們嗅,這是什么氣味,好香喲,真讓我垂涎三尺.(從掛著幌子的食店里傳出吆喝聲,叫賣聲,眾人到一家掛著"毛血旺"招牌的小店)
小記者:叔叔,這鍋里煮的是什么東西,這么香.
伙計:這是我們磁器口有名的"三絕"之一"毛血旺".
眾人道:毛血旺
伙計:對呀,你們吃過沒有,想不想嘗嘗
"里邊請,來了一群小貴客,翠花,倒茶,擺筷子,舀毛血旺."
食客甲:今天終于吃到了正宗的毛血旺了,以前吃過的幾家毛血旺,硬是沒有磁器口的地道.
食客乙:是呀,傳說民間有句言子: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沒有到過磁器口.(眾人吃,稱贊)
伙伴:小朋友,味道怎樣
小記者:味道好鮮好美喲,給我的感覺是:嫩而又爽口,雜碎油而不悶,白豌豆粑和化渣,湯香麻辣燙.
小記者:叔叔,這毛血旺是怎么做的,我回去做給爸爸媽媽吃
伙計:好,聽我說(指著門前一土灶)
頭天晚上把筒子骨放入鍋中,滴上幾滴白醋,然后倒一桶清甜的嘉陵江水,拍幾塊老姜,放入適量的白豌豆,將湯熬至乳白色,半夜還要起床,把早已洗干凈的豬心,舌,肺,大腸切成塊,片下鍋,加入制好的糍粑海椒,花椒及五味調料,蓋上鍋,用小火煨,早上起來后,到宰房接一些新鮮的豬血回來,用酒醋洗去掉生血味,然后用翻滾的骨頭湯將血旺激熟,這叫"掛印封喉".
翠花:毛血旺這東西怪,越煨,越入味,越鮮嫩,一鍋毛血旺雜碎湯鍋就這樣做成了.毛血旺不僅鮮美可口,而且常吃還能壯體養人.
(2)品嘗三絕之二"椒鹽花生".
伙計:(快板)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過澄江口,高店子的黃糕蒸得泡,椒鹽花生要數我們磁器口.快來買喲,彭記椒鹽花生.(眾人圍攏)
小記者:哦,是椒鹽花生,到處都有賣的,我們上勞動課,老師還教給我們做法呢.
伙計:小朋友,別看這些是普通的椒鹽花生,我們在選料,做工上很講究,不信,你們嘗嘗,先嘗后買.
小記者:香,香,真是香.
伙計:小朋友,你們真不會吃,來,我教你們.(示范)
我們磁口人呢,真會吃椒鹽花生,抓一把椒鹽花生在手,一搓,殼就散了,嘴巴朝手心掌一吹,紅紅的皮衣像仙女散花一般地飛揚,留在手掌心的是一捧白白胖胖的花生米,吃在嘴里――.
眾人:顆顆脆,粒粒香.
伙計:而且鹽味恰好,再怎么吃也不渴.
小記者:還別說呢,磁器口的毛血旺雙麻又辣,椒鹽花生又香又脆.
(3)品嘗磁器口三絕之三"軟燴千張皮"
伙計:小朋友,別老夸毛血旺,椒鹽花生了.
我們店里的軟燴千張皮也是磁器口的三絕之一,嘗嘗吧!
眾人:走,進去嘗嘗這軟燴千張皮.
伙計:一說起軟燴千張皮呀,磁器口的人都滿嘴生香,當年我們軟燴千張皮在這磁器口街上出盡了風頭.
小記者:叔叔,這味道為什么這么好吃呀
師傅:給你們介紹一下這軟燴千張皮的做法:將千張切成兩分寬,寸長,韭菜葉一樣的細絲,加上純堿將千張絲燒開,撈在瓦罐內用清水浸泡去堿直到發白,用化豬油炒,加肉湯燒開,再加醬油,味精,加入肉絲下鍋燴炒后,下韭黃炒轉,再下5錢化油,起鍋放入盤中,撒上花椒面,就可以吃了.
食客:我們經常來吃,這家菜館做的軟燴千張皮最地道,此菜入盤,一青二白;動筷,柔韌不碎;進嘴細膩爽口,所以他們生意好,好些外地人和客商也慕名而來.
小記者:咦,那里有一座寺廟,一定就是寶輪寺吧!
眾人:走,我們去看一看.
小記者:寶輪山寺對江開,欲讀游蹤泊岸回.
只恐被他彌勒笑,三年何事又重來.
和尚:阿彌陀佛,歡迎各位小施主光臨寶輪寺
(介紹寶輪寺)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文被其四叔朱棣纂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削發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時,在夢中被一位紅發銀須的仙翁指點,要他道白巖巨石修身養習.建文帝醒來,發現自己面朝西北做了個白日夢,對夢中之地,他記憶猶新,派一名叫雪庵的和尚打聽西北處是否有叫白巖的地方.雪庵受命暗訪,得知重慶有一鎮叫白巖,鎮依的山叫白巖山,崖上有一鎮山的白巖巨石,與建文帝夢中所見的一模一樣,而且白巖巨石上有一寺叫"寶輪".建文帝得知大喜,渡江往西北行,來到"寶輪寺","掛單"隱匿達四,五年之久.因真龍天子曾隱于此,后來世人將寶輪寺改為"龍隱寺",從此,龍隱寺香火旺盛,信徒云集,成為遠近富有盛名的大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