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根火柴》教案1
教學目標:1、 理清文章的結構線索;
2、 品讀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感悟人物形象,學習紅軍戰士對黨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研討無名戰士獻火柴這一過程中的細節,品味人物崇高形象。
教學過程
一、 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題,簡介作者
1935年,由于我們黨內某些領導人的失誤,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
長征。歷經一萬多里的行程,紅軍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巧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留
下了許許多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王愿堅的七根火柴就為我們講述了紅軍過草地時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壯之歌。
那么你了解王愿堅嗎?誰能為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情況?
(學生介紹后略作強調、補充)
王愿堅(1929-1991) , 山東諸城人,當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黨費》、《糧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
(過渡語)
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聆聽七十年前那個悲壯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長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 走進課文,感知故事。
1、 問:這篇文章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呢?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
(學生討論后明確:火)
問:課文幾處寫到火,請勾畫出來。
(學生討論后明確:課文六處寫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 →“像一簇火焰在跳” →“一個通紅的火堆” →“一簇簇的篝火” →“熊熊的野火”)
問:哪幾處寫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幾處寫的是真實的“火”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前四點寫的是想象中的“火”,后兩點寫真實的“火”)
由此可知本文的線索是“火”。
2、 問:圍繞這個“火”字,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為什么那樣分?
(學生各抒己見后明確:全文可分成三個部分:第1至5段為第一個部分,這時無
名戰士還沒出場;6至22段為第二部分,這部分主要寫的就是無名戰士;最后幾段就是第三部分,這部分寫的是無名戰士犧牲之后的事。)(大屏幕出示三幅圖片)
如果我們給每個部分加一個小標題,你認為怎么加呢?
(學生討論后大屏幕出示:需火——獻火——送火)
(過渡語)
故事的大致經過我們已經了解了,接下來我們一同走進人物,靜靜地傾聽無名戰士的話語,細細地凝視他的動作好嗎?
三、 走進人物,感悟品質
1、 問:故事中出場的人物主要有幾個?最讓你感動的人物是誰?
(學生思考后齊答:故事中出場的主要有兩個人物,無名戰士和盧進勇。最令人感
動的人物是無名戰士。)
2、 我當導演,我為英雄拍感動鏡頭。
如果你是一名電影導演,要拍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打算為無名戰士拍幾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