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
2.人物分析。
本文的人物爭論性很大。只要注意近幾年來的教參或其他教輔資料就很容易發現。其中主要是對父母的認識分析上差別。不過最好采用人教版教參對該文人物的分析較為準確。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圍繞羚羊木雕寫出了兩種人物:一種人物屬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媽媽、爸爸、奶奶、還包括萬芳的媽媽;一種人物屬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萬芳。這兩種人物通過羚羊木雕的糾葛,各自展示出其內心世界。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現人物的最大特點。
“我”和萬芳這一少年世界的人際交往,文中表現出來的這兩個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純潔的、真摯的、無私的。兩人上幼兒園時就形影不離。“我”的褲子被樹權劃破了,兩人換了褲子穿。這一典型的事例生動地表明了萬芳是“仗義的”。有了幼兒園時的概括敘述,又有“換褲子”的典型事例描寫,“我”對萬芳的羚羊的贈與,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毫不猶豫地“遞到她手上”,并說:“咱倆永遠是好朋友”。可見兩個少年朋友是以“友誼”為重的。盡管這樣,萬芳也沒有忘記送給“我”一把“彎彎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里寫了四個人物,爸爸、媽媽是站在一起的,他們都反對“我”把羚羊送人。對“我”的一系列問話說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動機是怕孩子拿去賣,怕孩子學壞,這自然是關心孩子。當孩子說出是送給最好的朋友時,她反對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貴重的東西”,不能“隨便送人”;爸爸,話雖不多,但重點突出,那就是“貴重的東西”,不能“自作主張”。從爸媽二人的態度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待這件事的著眼點是:“貴重”,“沒有允許”。“貴重”說明爸媽重的是財物;“沒有允許”,說明爸媽強調了家長的尊嚴。對于這兩點,我們在理解時,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反對。在一般情況下大人對孩子進行教育,要珍惜財物,特別是送人貴重的禮物,要經過大人的允許,這都無可厚非。問題在于,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沒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還需要進一步耐心的說服,從道理和感情出發,與孩子心靈溝通,而是簡單粗暴,用封建家長式的命令,這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形成尖銳的沖突。萬芳的媽媽也屬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媽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體罰的形式,毫無情理可言。
奶奶出于對孩子的疼愛,對追回羚羊采取了調和的態度,說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達理。也許對那么名貴的木雕距離更遠一點,奶奶的態度更客觀。從這里,本文寫出了奶奶和爸媽這兩代人之間的微妙關系,透出了孩子的情義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應的。
3.思想內容分析。
人物分析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從上述對具體人物的分析中,對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不難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判斷。
(l)“我”把爸爸送的羚羊轉送給好朋友,當然可以。羚羊雖然貴重,但孩子的情誼更是深重的。做父母的應該珍惜孩子的這種感情。
(2)爸爸媽媽執意要取回羚羊,而奶奶卻說“算了吧”。在孩子已經把禮物送給朋友的情況下,奶奶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因為,在孩子的思想沒有搞通的情況下,強迫命令,會傷害孩子幼小的純潔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