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七下11
以為妙絕:極 群響畢絕(消失 ) 手有百指:手指 指其一端:指出
滿坐寂然:同“座” 眾賓團坐:坐下
忽一人大呼:喊、叫 呼呼風聲:擬聲詞
④詞類活用
會賓客大宴 舉行宴會 名詞活用作動詞
婦撫兒乳 喂奶 名詞活用作動詞
無不伸頸、側目 用眼睛看 名詞活用作動詞
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 名詞活用作動詞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三、整體感知
1.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時間、地點、設施、道具,以及開演前的氣氛。
★★這一段為下文記敘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鋪墊。
第二部分(2-4)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的反應。
★★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個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把表演的技藝和表演的效果有機地聯系起來,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一個“善”字統領全篇。四個“一”字,列數道具,以道具的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寫“撫尺一下”所形成的肅靜而緊張的氣氛。一個“滿”字,一個“無”字,點明人人如此。八個字既襯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現賓客對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嘆服的藝術魅力,又為即將開始的演出創造了靜謐的氛圍,是下文寫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筆。
★★由“遙聞”至“以為妙絕”,寫出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過程,表現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寫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個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聲驚醒的情形,以及賓客對表演者高超技藝的默嘆。“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緣由,又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
★★一寫賓客對口技表演的反應。“伸頸”“側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語勢,合寫五種聲音。“一時齊發,眾妙必備”,使口技表演達到第一個高潮。
★★寫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賓客的情緒變化。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鬧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聲起”,寫丈夫由醒到睡。“漸拍漸止”,兩個“漸”字,寫出拍兒聲由大到小的變化;一個“止”字,說明婦人和小兒也由醒到睡。一個“微”字,突出深夜寂靜的氛圍,給人一種輕且慢的聲感。以上寫聲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寫賓客對口技表演的反應。“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稍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細致地表現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說明聽眾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難以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