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二則(梵天寺木塔,以蟲治蟲)》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會“歲”、“穰”、“患”、“貽”等常見文言實詞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虛詞意義或用法,熟練翻譯課文。
2、 掌握本文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 了解《夢溪筆談》及作者沈括
二、過程與方法
1、 生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引導學生對照注釋了解課文大意。
2、 分組學習,相互質疑,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3、 師生互動,欣賞分析,教師和學生相互問答,共同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
4、 學習本文簡潔生動,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作品主題
《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筆記體巨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以蟲治蟲》給予我們“生物防治”、“環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啟示。學習《梵天寺木塔》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了熱愛科學的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請學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關本課的圖片、資料,教師作總結,并點評準備材料,準備得最詳細。
三、學生自主學,疏通文意。
1、 學生根據手中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自讀課文,分小組交流:字音、字形、字義、語句意。
2、 集體討論探究,教師作歸納。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篋(qie) 履(lu) 貽(yi) 釵 (chai)
(2)字義部分
大穰:莊稼大豐收 方:才 級:層 患:嫌、擔心 貼:贈給 但:只
蓋:因為 伏:通“服” 胠篋:從旁邊打開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結構助詞的
其:代詞,它的
(3)語段意:(重、難點)
方為秋田之害:
譯:正要成為秋田里莊稼的禍害。
則以鉗搏之,悉為二段:
譯:就用嘴上的鉗子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譯:十天后,子方蟲全部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譯: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未布瓦,上輕,故為此。
譯: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譯: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辦,塔身就穩定了。
人皆服其精練
譯: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據大家剛才的集體探討對課文的了解、學生在次自習課文,簡述文章主要內容。
答案:《以蟲治蟲》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作物獲得豐收。
《梵天寺木塔》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塔動”問題的生動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