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設計
(過渡段,猜測心理)
3、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課后練習一、3)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4、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交流解決。
5、默讀三味書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先生態度如何?你對先生的理解是怎樣呢?
(“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境”。先生態度“和藹”,且又聽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要求嚴格,教學認真,因此,“我”對先生的態度“很恭敬”。)
6、三味書屋中的魯迅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三課時
一、拓展延伸
文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詞。
請學生當場進行寫作片斷練習,可選取游戲、活動或勞動的過程。
二、體驗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樣的?談談自己的童年趣事。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段。
2、完成作業本。
【教學反思】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期兩個相鄰的兩個人生驛站,是魯迅在歷經人生滄桑后對童年生活的溫馨回憶。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說作品表現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色束縛和損害”,那位先生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我認為這種解讀存在著教條化、程式化、上綱上線化的傾向。作者在文中并沒有刻意地將兩者進行比較,推崇百草園而否定三味書屋,只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自然地寫下來,三味書屋里淋漓痛快的讀書、無拘無束的溜玩、興味盎然地偷畫、嚴而不厲的先生在作者筆下也充滿親切溫馨。所以教學中沒有設計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受、自主表達,在個性化體驗中完成對文章的解讀。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形象到語言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