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學設計
散步·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本課在教材第125—128頁。課文寫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家人之間的相互關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比較閱讀。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言。 ◆難點比較閱讀。 ◆教學突破1.抓住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2.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查找一些尊老愛幼的故事。2.布置學生預習。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教學步驟(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從尊老愛幼的故事入手,導入新課。1.結合自己身邊的故事,進入新課。2.自主合作探究。2.積極思考,討論交流。3.比較閱讀,加深理解。3.在比較閱讀中加深對課文理解。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課文(約 分鐘)
二、自主合作探究(約 分鐘)
三、比較閱讀,小結全文(約 分鐘)
本課總結本文是一篇蘊涵豐富的優美散文,文中體現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板書設計
散 步 莫懷成散步 分歧——母親 走大路(承上)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兒子 走小路(啟下)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這是一篇優美雋永的散文,體現了三代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教學,指導學生做比較閱讀,體會文章的遣詞造句,從而理解文章主旨。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引導研討,加深對課文理解。課后摘抄精美句子,積累語言。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1.結合語境,解釋下面加粗的詞語在語句中的意思。(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2)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2.第三自然段中“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句中的“熬”換成“度過”行不行?為什么?答案與提示:1.(1)各得其所:幾個人的想法都得到適當的滿足。(2)水波粼粼:水波在陽光下明亮閃爍。 2.不行。因為“熬”在文中是“忍受”、“艱苦支持”的意思。強調母親過冬不容易,而“度過”僅指“時間上的過去”,不能體現“忍受”。 ◆個性練習設計1.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在這兩難的情況下,“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為什么要這樣選擇?2.當“我”決定走大路時自然委屈了兒子,但文中沒有寫兒子的反應。你認為當時兒子會有什么反應?請你發揮想象,寫一段話。答案與提示:1.順從母親“走大路”。因為兒子還小,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而母親風燭殘年,孝敬時間不可多得。應該將有限的孝敬時間留給母親,這樣也是對兒子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2.合理即可。教學探討與反思對于一篇優美的散文,通過反復朗讀,不僅可以增加語感,同時也便于領悟文章感情;因此在教學環節中要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分析,從而理解文章主旨。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在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