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佳肴導學案
第二十課 雖有佳肴
導學目標
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初步學會用串譯整合法翻譯全文。
自主預習
一、字詞積累
1.重點實詞
(l)弗食,不知其旨也(動詞,吃) (2)雖有至道(達到極點)
(3)弗學,不知其善也(好處)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連詞,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8)故曰(連詞,所以)
(9)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10)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2.一詞多義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學然后知不足(這樣以后)
3.通假字
《兌命》曰(“兌”通“說”,指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4.古今異義
(l)然后:古義:這樣以后;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2)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3)強:古義:勉勵;今義:與“弱”相對。
(4)旨:古義:甘美;今義:目的,故意,意旨。
二、文化常識
作家作品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成為十人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三、素材積累
《禮記》名句積累
(l)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譯文】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喚他人。
(2)賢者鉀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優點。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識而且能禮讓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稱之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養成良好的風俗,他一定要從教育人手。
課堂導學
【導學探究】
問題一 文言詞語與現代詞語最大區別在于,文言詞語以單音節構成。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弗(不)學,不知其善(好處)也”。你能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