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選是的反映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中外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并不僅限于文化藝術。像《社戲》,不僅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內容,更主要體現的是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因此,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
《社戲》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是理解這篇課文的的鑰匙。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這包括人物和環境兩方面: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學習這篇課文,要以此為核心,進行教學。
《安塞腰鼓》關于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種見解: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瘐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歌頌陽剛之美。“一群”“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的“茂騰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美;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遺落了一切冗雜”,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
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在這方面不要過分要求學生,主要指導他們讀出這篇文章的氣勢即可。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根據以上特點,安排誦讀的節奏、重音、停頓、升降等。
《竹影》 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課文表現中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至于后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即可,不要過多講解。
《觀舞記》這篇課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應該作為教學重點。從語言形式到表現內容,有什么特點,要讓學生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段,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有時間或有興趣的話,可以把本課與《安塞腰鼓》做一些比較研究。
綜合性學習活動“戲曲大舞臺”,活動目標是初步了解中國某種戲曲,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悠久的燦爛文明,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學習鑒賞中國戲曲,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對舞臺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以了解欣賞中國戲曲為中心,綜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