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蘇教七下)
巍巍中山陵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學習他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從中山陵的建筑中體會華夏文化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學習他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認識孫中山,交流孫中山的生平事跡及思想。
出示孫中山的圖片,問:認識這個人嗎?(學生介紹孫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貢獻。)
孫中山 (1866-1925)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香山(中山)人,1892年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xx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的思想:民主博愛、天下為公
孫中山的貢獻:領導中國革命
二、對于孫中山這樣舉世景仰的偉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請你設計他的陵墓,你認為,將他葬于什么樣的地方、建造怎樣的陵墓比較合適?(學生討論、發(fā)言、交流)
出示一組紫金山、中山陵的圖片給學生欣賞。
中山陵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東郊鐘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今天,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筆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釋題:巍巍,高大的樣子。既指陵園建筑群體的規(guī)模氣勢,也指它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這兩個字是這篇文章的文眼。
四、鐘山的地形、環(huán)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氣勢嗎?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主要見課文第二節(jié))
明確:(正因為鐘山山形雄偉而險峻,景色鮮麗而和諧,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園的設計方案是怎樣入選的?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有哪些特點?( 聯系《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課)
明確: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密封評議的方式”,避免了后門、人情等弊端,保證了設計方案的最優(yōu)化。
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有如下特點: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huán)境、地形的結合(注重和諧協調),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yōu)秀的傳統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弘揚民族精神),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zhèn)洌?/p>
六、中山陵的總體設計為什么是“值得稱道的”?陵園大道及其周圍栽種的樹木,與陵園莊嚴肅穆氣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確:(中山陵的設計將三區(qū)名勝聯為一體,擴大了東郊風景區(qū)的游覽范圍和內容,因而在總體設計上“值得稱道”。
陵園大道及周圍栽種的樹木濃翠蔽日,莽蒼深邃,象征了孫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和不朽業(yè)績,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之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
七、寫中山陵的巍巍氣勢與寫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關系?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