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篇文字較簡練,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引導他們用“三看一查”(即看課文、看注釋、看“探究•練習”)的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讀懂寓言的情節。
3.通過對比“驢\"和“虎\"各自的形象特點,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步驟: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讀課文。
二、檢查自讀情況,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講,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1.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重點詞語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
蹄,踢。這里作動詞用。
三、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復述大意。
四、再讀課文,把握全文的情節。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故事發生的背景:“黔無驢”“船載以入”。這樣安排一可見其是外來戶,二來鋪墊虎被迷惑的情節,三來暗說其形體龐大。
②當驢出現時,“虎見之\"的最初反應是什么?為什么會如此?虎的最初反應是“以為神\"。因為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龐然大物也”,所以覺得神奇。
③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嗎?從哪里看出?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如:“蔽”“窺之”,“近之然”,“遠遁”“甚恐”,“覺無異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蕩倚沖冒”,“跳踉大”等。虎的態度變化為:恐懼—懷疑—挑釁
④故事的結局是什么?
結局:“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五、讀完寓言后,你覺得驢、虎這兩個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討論、概括: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蠢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戒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的、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七、作業。
1.解釋下列每組中加點的詞。
好事者船載以入( ) 以為神( ) 以君之力( )
以為且噬己也( )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
然往來視之( ) 船載以入( ) 稍出近之( )
驢不勝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盡其肉,乃去( )
2.用“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