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黔之驢(精選15篇)
29黔之驢 篇1
.《黔之驢》教案1
.《黔之驢》教案3
.《黔之驢》案例設計與教學反思
.《黔之驢》譯文
.《黔之驢》同步練習1
.《黔之驢》同步練習
《黔之驢》flash在線課文范讀錄音
《黔之驢》flash朗讀
《黔之驢》ppt課件1
《黔之驢》ppt課件2
《黔之驢》ppt課件3
《黔之驢》wav課文音頻朗讀
29黔之驢 篇2
教學目標:
1. 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能口譯全文。
2. 分析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老虎的心理、動作描寫來分析老虎認識驢的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常會遇到一些成語,他們中有不少就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律計窮”就是一例,他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提到寓言,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寓言的特點?(語言是一種文學體材,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紹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故世稱“柳河東”。二十一歲登進士第,三十一歲為監察御史里行。順宗即位,王叔文等執政,他參加了王叔文的集團,被任命威禮部員外郎。這是他和王叔文,劉禹錫等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罷宮市、免進奉、擢用忠良、貶謫贓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執政不到七個月,因遭宦官和舊官僚聯合反攻而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被改為柳州刺史。憲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歲。
柳宗元的散文和韓愈齊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柳河東集》。
《黔之驢》是他被貶為永州刺史后所作。是著名諷刺小品《三戒》(另有《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諷刺了當時腐敗的政治和社會,諷刺了封建剝削階級丑惡的人情事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 點名學生試讀
2. 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窺(kuī) 慭慭然(yìn)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闞(hǎn)
3. 全班齊讀
四、疏通字詞
1. 置疑
2. 字詞訓練
船載以入 ( 用船 ) 驢不勝怒,蹄之( 踢 )
以為神 ( 神奇的東西 ) 技止此耳( 罷了)
稍出進之( 漸漸地 ) 至則無用( 卻 )
慭慭然 ( 小心謹慎的樣子 ) 乃去( 離開 )
虎大駭,遠遁 ( 逃走 )
以為且噬己也( 將要 ) ( 咬 )
覺無異能者(特殊的本領 ) ( ……似的 )
蔽林間窺之( 隱藏 ) ( 偷看 )
五、朗讀課文并復述大意
六、課文分析
1. 問:課文對驢進行了那些描寫?
明確:體態:龐然大物;聲音:鳴;動作:蹄。傳神地寫出了驢在“龐然大物”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能。
2. 問:是分析驢的形象特點?
明確: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家伙。
3. 問:課文對虎進行了那些描寫?
明確:心理描寫有:以為神 ;慭慭然,莫相知 ;以為且噬己,甚恐 ;覺無異能者 ;終不敢縛 ;技止此耳。 動作描寫有:蔽林間窺之 ;遠遁;往來視之,進出前后 ;蕩倚沖冒 ; 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4. 問:由這些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可看出老虎認識驢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食驢的動作有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
明確: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戒懼之心,他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弄清驢的底細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的要害,立即至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確:a、諷刺了那些表面強大,實際無能的外強中干的人。b、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七、材料
“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類,作三戒。”
——《三戒》序
本文省略的結尾部分:
“噫!形之龐而類有德,聲之宏而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八、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九、板書
驢 虎
形態:龐然大物 -------------- 以為神
聲音:鳴 -------------- 甚怒
動作:踢 -------------- 喜(技至此耳)
教學反思:
29黔之驢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4、教育學生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
(1)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
(2)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突"這兩個成語。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所謂"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過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閱讀本文時,要理解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目標2)
"有好事者船載以人船載":用船載。以:連詞,相當于而。
"放之山下。虎見之"這兩個"之'獎代詞,指驢。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蹄之":蹄:名詞用作動詞,用腳踢。
以為: 以為神。把(它)當作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闞 于是
3.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分為六個層次,請找出各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目標3)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4)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5)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第一層寫虎被驢這個"龐然大物"所嚇住。"以為神"三個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寫活了。下面極形象地用"蔽","窺","稍"等詞,勾畫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態。
第二層寫虎漸漸出來靠近驢,"憖憖然"寫出虎小心謹慎的樣子。希望能摸清驢的底細而又小心謹慎的心理。
第三層寫虎被驢的叫聲嚇了一大跳,遠遠地逃走,以為將要來咬自己了。驢子不僅外形大,而是嗓門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驢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沒有對虎構成威脅。所以虎來來回回又觀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
第四層寫虎日久天長,更加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驢子,
在它周圍走動,心有余悸,始終不敢向驢進攻。
第五層寫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來激怒驢子,看看驢還有什么本領。果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使出了自己的絕招"蹄之"。經過多日的調查研究,虎終于摸清了驢的虛實,自然非常高興。
第六層寫虎吃掉了驢,取得了勝利。這一層寫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風大震,"跳踉大闞",從動作、聲音兩個方面寫出它一往直前的氣勢,終于把龐然大物的驢吃掉。
4、提問:虎開始為什么害怕驢?
提問:虎后來為什么吃掉驢?
提問:驢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用一個成語表示是什么?
5、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
6、黔驢技窮比喻本領不過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貶義,諷刺人技能低劣,無法解決窘境方面。請幾位同學給這兩個成語造句。(目標3)
7、學生自由說。
例句:帝國主義看起來是龐然大物,但實際外強中干,沒有什么可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
例句:囚犯想了個越獄的辦法,但黔驢之技怎能逃得出保衛人員的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說他會修理電視。等到他家的電視真的壞了,他黔驢技窮,束手無策。
四、教師小結并進行思想教育。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過一頭驢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本文寫得真切生動,作者善于通過對虎一系列動作、心理的描寫把 它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寫得十分逼真,層次十分清楚。
六、布置作業 。 1`
A、背誦全文。
B、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C、完成課后練習四。
七、說課精要:通過問題式教法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練習課 (學生先獨立做,后師生共評)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一)解釋了列加點字。
A蔽林間窺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駭
D.益習其聲
E.盡其肉,乃去
(二)翻譯下列文盲句子。
1.以為且噬己也。
2.驢不勝怒。
(三)造句。
1.龐然大物:
2.黔驢之技:
3.黔驢技窮:
(四)《黔之驢隨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說課精要:通過練習,學生對知識得到進一步掌握。
四、教學后記:
29黔之驢 篇4
教學設想
1.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討論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從成語人手,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它們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二、范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
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給加點字注音,然后齊讀三遍。
黔 好事者 窺 駭 遁 噬 狎 不勝 跳踉
三、串譯全文,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要求:能結合課文注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后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四、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后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回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它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結合課后練習一)
理解:可分為六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2.課文描寫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語?分別刻畫了虎的什么心態?
理解: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跳踉大嘲”、“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3.黔驢之技有哪些?
理解:“鳴”“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五、齊讀、齊誦課文。
六、布置課外作業 。
1.解釋下列成語,并造句:
(1)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驢技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
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中哪些詞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呼——啼,怒——苦,形成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講說制造悲憤的氣氛。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明確:是詩人在聽。
5.老婦的含淚“致詞”,從哪些方面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了側面的揭露?找出有關語句并作分析。
明確:“三男鄴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見戰爭之慘烈。“出入無完裙”——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嚴重。
6.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i”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尸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學生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齊讀第二部分,再齊背第二部分。
7.老婦自請赴役,差役是否大發慈悲放過老婦了呢?請從書中找依據。
明確: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的“獨”字,知道老婦已被捉走。
8.“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
9.歸納詩歌的主題。
—夜之間,這個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擊,這是多么悲慘的現實啊!作者敘述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齊讀并背誦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業 。
1.熟讀并背誦這二首詩。
2.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石壕吏》一詩用四幅畫描繪出來,在班上開—個小畫展大家評議一下,看誰對課文理解最準確。
音,以絲喻相思,愁思在古詩中常見。這里暗用絲作喻體,卻更進一步+翻出新意。這三句是說,離愁之縈繞心頭,如絲之千頭萬緒,但絲還可以用快刀斬斷,而離愁卻無法割斷;亂絲還可理順,而離愁卻愈理愈亂。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比單純諧音取義更勝一愁,只有對離愁確有體驗、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將離愁說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離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寫,使這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6;結尾句似乎并沒有說清離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為什么也是寫離愁的絕妙之筆呢?
明確: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
總結: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詞作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滋味。
學生自讀全文并背誦。
觀書有感
朱 熹
一、簡介作者,教師指導學生看注釋①。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比喻的含義和詩歌寓含的哲理,討論下列問題。
1.“半畝方塘”“一鑒開”分別比喻什么?這一句詩該如何理解?
明確:“半畝方塘”比喻書,因為書是長方形的。“一鑒開”,以鏡子比,形象方塘極其清澈。意思是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確:比喻書中的內容。這一句詩寫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3.結尾兩句是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確:結尾借水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還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
29黔之驢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能口譯全文。
2、分析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老虎的心理、動作描寫來分析老虎認識驢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常會遇到一些成語,他們中有不少就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律計窮”就是一例,他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提到寓言,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寓言的特點?(語言是一種文學體材,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紹作家作品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點名學生試讀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窺(kuī) 慭慭然(yìn)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闞(hǎn)
3、全班齊讀
四、 疏通字詞
1、置疑
2、字詞訓練
五、 朗讀課文并復述大意
六、 課文分析
1、課文對驢進行了那些描寫?
2、是分析驢的形象特點?
3、課文對虎進行了那些描寫?
4、由這些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可看出老虎認識驢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食驢的動作有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29黔之驢 篇6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文章,結合注釋,能口譯全文。
2.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步驟:
一、從成語入手,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它們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二、范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
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譯全文,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要求:能結合課文注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后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強調以下內容:
1.課后練習三所列的詞語要—一落實,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以為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以為神把(它)當作
②之
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它,代詞,代驢。
③然
龐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
3.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句子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這里作動詞用。)
四、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后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回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 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它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結合課后練習一)
明確:可分為六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 課文描寫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語?分別刻畫了虎的什么心態?
明確: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一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跳踉大閉”、“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3. 黔驢之技有哪些?
明確:-“鳴”一“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藝。
4. 師生共同討論,概括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動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恐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確: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五、齊讀、齊誦課文。
六、布置課外作業 。
1.一場驢虎之爭以驢死虎口而宣告結束,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虎家族正在為它們的英雄召開慶功會,驢家族卻在沉痛哀悼他們的不幸同伴,請你代表虎家族寫一份賀詞,代表驢家族寫一份悼詞。
2.柳宗元在這則寓言中塑造了一個不光彩的“蠢驢”形象,其實驢也很無辜,請你改編《黔之驢》,為驢平反,重塑驢的形象。
29黔之驢 篇7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于而且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來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語的,歷史故事的, 古書中名言警句的摘錄或節縮的,外來語等等,其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二、作者簡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
三、正音、讀文
1、學生自讀課文,幻燈片顯示易讀錯字,由學生讀出,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黔qián 窺kuī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學生舉手朗讀。
4、集體朗讀。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字詞釋意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人:連詞,相當于“而”。
至則無可用:到了 卻 以為神: 把(它)作為
蔽林間窺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對另一方 虎大駭:害怕
遠遁:逃跑 以為且噬己也:將 咬
然往來視之:但是 益習其聲:漸漸
終不敢搏:始終 益狎: 更
驢不勝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計之曰::盤算
技止此耳:只 斷其喉:咬斷
盡其肉:吃盡 乃去:才離開
2.請學生結合已知字詞意思翻譯全文
3.幻燈片顯示參考譯文.
4.補充強調
船:用船(名作狀) 至:到了
稍:漸漸 且:將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動) 止:只僅
盡: 吃光 (用做動詞) 斷:咬斷
四、問題研討
觀看視頻動畫,對比思考以下問題。
1、動畫相對于文字要形象,但是無法體現作者的寫作技巧,經不起推敲。現在我們來研究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老虎動作和心理的詞語。
動作的有: 蔽、窺、遁、近、視(之)、蕩倚沖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為神、覺無異能者、 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誰來分析這些詞語的妙處?
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心理詞語與動作相映襯,最初,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么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這則寓言敘寫了老虎吃掉“龐然大物”驢子的故事,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干。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定能獲得勝利。
4.從這則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語,說說它們的意思?
黔驢之技: 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黔驢技窮: 比喻僅有的一點點伎倆也用完了
龐然大物: 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這三個成語多用于貶義,諷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無法解決的窘境等等。
五、小結
通過學習《黔之驢》我們又掌握了幾個文言文詞匯,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學習了三個成語,更感受了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淺。
六、課外延伸
1.為本次課所學的三個成語造句。
2.搜集兩個有成語出處的語言故事
29黔之驢 篇8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豪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破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二、參考譯文
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感到它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漸漸聽慣了它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圍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后才離開。
三、關于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辟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是譏諷那些腐敗無能的世家舊族的,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名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顧易生在《三戒》注的說明里說:“作者通過小麋、驢子、老鼠三種動物的先后悲劇,對舊社會中些依仗人勢、侍寵驕橫、得意忘形、外強中干、作威作福、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強烈的諷刺,表示人民對他們的蔑視、鄙視和憎恨,包含著對反動統治者所豢養的奴才進行斗爭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認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來諷刺那些或侍寵驕橫、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們自取滅亡的下場。”“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諷刺對象是較廣泛的;但這些徒有其表,虛張聲勢的社會現象,在統治集團中間卻是更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無疑是刺向整個官僚社會的一把鋒利的匕首”。
以上這些議論的一個共同點,基本上都是認為柳宗元的《三戒》是諷刺他的政敵或統治階級的。毛主席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說了下面一段話:
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和驢子的。”由于毛澤東及《毛澤東選集》的影響,便真成了敵人的形象了。
四、無辜的驢
雖然“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但它也是無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裝到黔,當地人由于從未有過驢而使它“無可用,放之山下”。驢從無害虎心,虎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釁。當驢“不勝怒”(也是忍無可忍),踢了虎一腳(“蹄之”),從而暴露了自己的無能,被虎“跳踉大闞,斷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說:驢“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驢的,因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裝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發生的悲劇!言下之意,如果驢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會遇到虎,也就不會被吃掉!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沒有真本領的人最終會被別人識破,不要成為外強中干的人。
2.吸取“驢”的教訓,努力增長才干,學習“虎”的勇氣和智慧。
二、學法引導
學生自讀全文,實施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遷移,聯系上學期學習的《<伊索寓言>兩則》作比較閱讀,把握寓言的特點,再用反向思維去多角度解讀寓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直譯)。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師的講解。
2.難點:
理解這篇寓言所諷刺的人情世態,并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重點字詞;②《成語詞典》對“黔驢技窮”的解釋;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強化誦讀訓練,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同的含義。
2.準確直譯文章,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掌握重點實詞,準確直譯文章。
3.理解這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并解題。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字音: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教師補充說明。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及復雜句對學生進行再次訓練。
船——用船。蔽——隱藏。窺——偷看。稍——漸漸地。
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遁——逃走。
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
習——習慣、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
(口闞)——怒吼。跳踉——跳躍。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六個層次分出來。并找出各層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動作的詞語。
①以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窺 ②稍出近之 ③遠遁
④覺無異能,終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來視之,近出前后 ⑤蕩倚沖冒 ⑥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問:為何虎最后敢吃了驢?
虎漸漸了解了驢的“本領”僅是“鳴”、“踢”,雖然驢外觀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也不能改變它被吃掉的命運。
黔驢技窮,比喻那些虛有其表、本領有限的人。
5.請同學復述課文,并在末尾講明寓意。
(四)總結、擴展
是外強中干的小人的寫照,雖然他們“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而其實無德無能。作者用寓言尖銳地諷刺了這種人。
我們今天學習,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請同學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三。
29黔之驢 篇9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篇文字較簡練,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引導他們用“三看一查”(即看課文、看注釋、看“探究•練習”)的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讀懂寓言的情節。
3.通過對比“驢\"和“虎\"各自的形象特點,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步驟: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讀課文。
二、檢查自讀情況,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講,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1.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重點詞語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
蹄,踢。這里作動詞用。
三、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復述大意。
四、再讀課文,把握全文的情節。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故事發生的背景:“黔無驢”“船載以入”。這樣安排一可見其是外來戶,二來鋪墊虎被迷惑的情節,三來暗說其形體龐大。
②當驢出現時,“虎見之\"的最初反應是什么?為什么會如此?虎的最初反應是“以為神\"。因為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龐然大物也”,所以覺得神奇。
③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嗎?從哪里看出?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如:“蔽”“窺之”,“近之然”,“遠遁”“甚恐”,“覺無異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蕩倚沖冒”,“跳踉大”等。虎的態度變化為:恐懼—懷疑—挑釁
④故事的結局是什么?
結局:“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五、讀完寓言后,你覺得驢、虎這兩個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討論、概括: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蠢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戒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的、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七、作業。
1.解釋下列每組中加點的詞。
好事者船載以入( ) 以為神( ) 以君之力( )
以為且噬己也( )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
然往來視之( ) 船載以入( ) 稍出近之( )
驢不勝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盡其肉,乃去( )
2.用“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造句。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文中塑造了“驢\"和“虎\"兩個對比的形象,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對具體的語句解釋、語句分析中引出對形象的理解,弄清兩者在文中的關系,以及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從而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準備。
教學步驟:
抓住具體的詞句來理解形象。
1.學習第1段,思考:
①“蔽\"可見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見什么?
明確:a畏懼心理,視之為龐然大物;b以為神;c因不識而害怕;d雖怕卻不甘心,不逃而“窺”;e虎以“窺\"來摸對方底細;f為下面情節發展作鋪墊。
②“近之\"怎么理解?為什么要“近之\"?
明確:a“近\"作動詞解;b揭示虎要認識對方的決心;c“稍\"和“然\"照應,說明“近\"的程度,虎還在探求階段,故而謹慎。
③本段寫虎的心理活動扣住了哪一個字?文中表現在哪些字詞上?
明確:這一節寫虎的心理活動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變化。
2.學習第2段。思考:
①對于虎的細心觀察,驢的回應是什么?面對驢的回應,虎又如何表現?
明確:從三個角度來看驢、虎的相互反應:a.驢“鳴\",虎“駭\"和“遁\";b.從“以為神\"到“以為且噬己也\",虎對敵手的認識并無實質性進展;c.但它放棄了沒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習\"“近出\"“終不敢搏\",是對虎的什么描寫?作用是什么? 明確:“然\",表轉折;“往來視之\",仍然堅持觀察,且細心而頻繁;“覺\"和前面的兩個“以為\"一脈相成,是懷疑的開始,因而也標志著情節的轉折。后面那些則是虎的心理和動作(理解“益\"“習\"的一字多義)。表現虎在心理上習慣、行動上更大膽,同時又不貿然行事的思想。煞費苦心只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漸清晰。
③虎是怎樣取得了對驢的徹底認識并終于消除了顧慮呢? 明確:“跳踉大”,以一縱一吼震懾對方;“斷其喉\",擊其要害,機警而精明;“盡其肉\",大嚼大吃,徹底享用。這一切,對虎是多么酣暢,對驢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對驢的正面描寫有幾次,分別是什么?以此表現了它的什么特點?明確:驢正面出場兩次,一次是“一鳴\",一次是“不勝怒,蹄之\",表現了驢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把握寓言的情節,引導學生理解驢是如何喪失自己的優勢,而虎是如何對驢步步進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多角度理解寓意,談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啟示。
教學步驟:
1.熟讀文章的情節之后,用自己的話復述驢是如何喪失自己的優勢,而虎是如何對驢步步進逼的。(也可設計簡要的示意圖,概括此情節)
2.你能從驢和虎的各自表現及其命運中,得出哪些道理?試從以下三個角度思考:
①從虎的角度來思考。
②從驢的角度來思考。
③還可以從虎對待驢的過程、結局,他們彼此的關系、態度等角度來思考。(鼓勵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
虎的角度: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待,就一定能戰勝它。
驢的角度: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諷刺那些毫無自知之明而自招禍患的人。
其他角度:諸如要堅持,不放棄;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要正確地估計對手等。
【資料整合平臺】
29黔之驢 篇10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豪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破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二、參考譯文
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感到它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漸漸聽慣了它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圍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后才離開。
三、關于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辟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是譏諷那些腐敗無能的世家舊族的,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名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顧易生在《三戒》注的說明里說:“作者通過小麋、驢子、老鼠三種動物的先后悲劇,對舊社會中些依仗人勢、侍寵驕橫、得意忘形、外強中干、作威作福、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強烈的諷刺,表示人民對他們的蔑視、鄙視和憎恨,包含著對反動統治者所豢養的奴才進行斗爭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認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來諷刺那些或侍寵驕橫、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們自取滅亡的下場。”“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諷刺對象是較廣泛的;但這些徒有其表,虛張聲勢的社會現象,在統治集團中間卻是更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無疑是刺向整個官僚社會的一把鋒利的匕首”。
以上這些議論的一個共同點,基本上都是認為柳宗元的《三戒》是諷刺他的政敵或統治階級的。毛主席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說了下面一段話:
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和驢子的。”由于毛澤東及《毛澤東選集》的影響,便真成了敵人的形象了。
四、無辜的驢
雖然“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但它也是無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裝到黔,當地人由于從未有過驢而使它“無可用,放之山下”。驢從無害虎心,虎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釁。當驢“不勝怒”(也是忍無可忍),踢了虎一腳(“蹄之”),從而暴露了自己的無能,被虎“跳踉大闞,斷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說:驢“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驢的,因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裝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發生的悲劇!言下之意,如果驢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會遇到虎,也就不會被吃掉!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沒有真本領的人最終會被別人識破,不要成為外強中干的人。
2.吸取“驢”的教訓,努力增長才干,學習“虎”的勇氣和智慧。
二、學法引導
學生自讀全文,實施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遷移,聯系上學期學習的《<伊索寓言>兩則》作比較閱讀,把握寓言的特點,再用反向思維去多角度解讀寓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直譯)。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師的講解。
2.難點:
理解這篇寓言所諷刺的人情世態,并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重點字詞;②《成語詞典》對“黔驢技窮”的解釋;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強化誦讀訓練,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同的含義。
2.準確直譯文章,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掌握重點實詞,準確直譯文章。
3.理解這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并解題。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字音: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教師補充說明。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及復雜句對學生進行再次訓練。
船——用船。蔽——隱藏。窺——偷看。稍——漸漸地。
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遁——逃走。
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
習——習慣、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
(口闞)——怒吼。跳踉——跳躍。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六個層次分出來。并找出各層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動作的詞語。
①以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窺 ②稍出近之 ③遠遁
④覺無異能,終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來視之,近出前后 ⑤蕩倚沖冒 ⑥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問:為何虎最后敢吃了驢?
虎漸漸了解了驢的“本領”僅是“鳴”、“踢”,雖然驢外觀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也不能改變它被吃掉的命運。
黔驢技窮,比喻那些虛有其表、本領有限的人。
5.請同學復述課文,并在末尾講明寓意。
(四)總結、擴展
是外強中干的小人的寫照,雖然他們“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而其實無德無能。作者用寓言尖銳地諷刺了這種人。
我們今天學習,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請同學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三。
29黔之驢 篇11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豪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糜》《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破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二、參考譯文
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感到它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漸漸聽慣了它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圍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后才離開。
三、關于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辟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是譏諷那些腐敗無能的世家舊族的,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名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顧易生在《三戒》注的說明里說:“作者通過小麋、驢子、老鼠三種動物的先后悲劇,對舊社會中些依仗人勢、侍寵驕橫、得意忘形、外強中干、作威作福、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強烈的諷刺,表示人民對他們的蔑視、鄙視和憎恨,包含著對反動統治者所豢養的奴才進行斗爭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認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來諷刺那些或侍寵驕橫、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們自取滅亡的下場。”“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諷刺對象是較廣泛的;但這些徒有其表,虛張聲勢的社會現象,在統治集團中間卻是更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無疑是刺向整個官僚社會的一把鋒利的匕首”。
以上這些議論的一個共同點,基本上都是認為柳宗元的《三戒》是諷刺他的政敵或統治階級的。毛主席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說了下面一段話:
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和驢子的。”由于毛澤東及《毛澤東選集》的影響,便真成了敵人的形象了。
四、無辜的驢
雖然“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但它也是無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裝到黔,當地人由于從未有過驢而使它“無可用,放之山下”。驢從無害虎心,虎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釁。當驢“不勝怒”(也是忍無可忍),踢了虎一腳(“蹄之”),從而暴露了自己的無能,被虎“跳踉大闞,斷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說:驢“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驢的,因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裝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發生的悲劇!言下之意,如果驢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會遇到虎,也就不會被吃掉!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沒有真本領的人最終會被別人識破,不要成為外強中干的人。
2.吸取“驢”的教訓,努力增長才干,學習“虎”的勇氣和智慧。
二、學法引導
學生自讀全文,實施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遷移,聯系上學期學習的《<伊索寓言>兩則》作比較閱讀,把握寓言的特點,再用反向思維去多角度解讀寓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直譯)。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師的講解。
2.難點:
理解這篇寓言所諷刺的人情世態,并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思考。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重點字詞;②《成語詞典》對“黔驢技窮”的解釋;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強化誦讀訓練,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同的含義。
2.準確直譯文章,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掌握重點實詞,準確直譯文章。
3.理解這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并解題。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字音: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教師補充說明。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及復雜句對學生進行再次訓練。
船——用船。蔽——隱藏。窺——偷看。稍——漸漸地。
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遁——逃走。
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
習——習慣、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
(口闞)——怒吼。跳踉——跳躍。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六個層次分出來。并找出各層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動作的詞語。
①以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窺 ②稍出近之 ③遠遁
④覺無異能,終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來視之,近出前后 ⑤蕩倚沖冒 ⑥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問:為何虎最后敢吃了驢?
虎漸漸了解了驢的“本領”僅是“鳴”、“踢”,雖然驢外觀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也不能改變它被吃掉的命運。
黔驢技窮,比喻那些虛有其表、本領有限的人。
5.請同學復述課文,并在末尾講明寓意。
(四)總結、擴展
是外強中干的小人的寫照,雖然他們“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而其實無德無能。作者用寓言尖銳地諷刺了這種人。
我們今天學習,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請同學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三。
29黔之驢 篇12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 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29黔之驢 篇13
黔之驢
教學目的
1、懂得無所畏懼、敢于而且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點: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難點: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討論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所謂“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過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閱讀本文時,要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并理解這個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讀課文
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給加點字注音,然后齊讀三遍。
黔 好事者 窺 駭 遁 噬 狎 不勝 跳踉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求:能結合課文注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后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1.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船載以人”:“以”,連詞,相當于“而”。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以為”:① 把(它)當作,“以為神。”
②認為。“以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闞。” “之”:①的,結構助詞。“黔之驢。”
②它,代詞,代驢。“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龐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句子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用腳踢。這里作動詞用。)
四、問題研討
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后,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回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 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 它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開始為什么害怕驢?虎后來又為什么吃掉驢?
——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六個層次,即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4)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5)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第一層,寫虎被驢這個“龐然大物”所嚇住,“以為神”三個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寫活了。下面極形象地用“蔽”、“窺”、“稍”等詞,勾畫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態。
第二層,寫虎漸漸出來靠近驢,“憖憖然”寫出虎小心謹慎的樣子,希望能摸清驢的底細而又小心謹慎的心理。
第三層,寫虎被驢的叫聲嚇了一大跳,遠遠地逃走,以為將要來咬自己了。驢子不僅外形大,而是嗓門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驢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沒有對虎構成威脅,所以虎來來回回又觀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
第四層,寫虎日久天長,更加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試探地靠近驢子,在它周圍走動,心有余悸,始終不敢向驢進攻。
第五層,寫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來激怒驢子,看看驢還有什么本領。果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使出了自己的絕招“蹄之”。經過多日的調查研究,虎終于摸清了驢的虛實,自然非常高興。
第六層,寫虎吃掉了驢,取得了勝利。這一層寫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風大震,“跳踉大闞”,從動作、聲音兩個方面寫出它一往直前的氣勢,終于把龐然大物的驢吃掉。
——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最后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么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驢之技有哪些? 驢的如此本領可用一個什么成語表示?
——黔驢之技不過一“鳴”一“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能;驢的這種本領可用成語“黔驢技窮”(或“黔驢之技”)來表示。
3.“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黔驢之技”均可比喻本領不過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貶義,諷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無法解決的窘境等等。請同學們試用這幾個成語造句——
例①:帝國主義看起來是龐然大物,實際上外強中干,沒有什么可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
例②:囚犯想了個越獄的辦法,但黔驢之技,怎能逃得出保衛人員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說他會修理電視,等到他家的電視真的壞了,他卻黔驢技窮,束手無策了。
4.怎樣概括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虛有其表、實際無能。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恐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顯然,作者的寫作目的,在于通過一頭驢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本文寫得真切生動,作者善于通過對虎一系列動作、心理的細節描寫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寫得十分逼真,層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驢的形體“龐大”和動物本能“鳴”、“啼”來寫,對驢著墨不多,卻形象傳神。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選出跟“驢不勝怒”的“勝”同義的一項( d )。
a. 不可勝數 b. 百戰百勝 c. 引人入勝 d. 不勝其煩
3.解釋下列成語并造句:
①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驢技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驢》選自 ,作者 ,字 , 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現 、 等省的部分地區。
5.古代散文,簡稱古文,是和 相對的文體。唐朝 、 等人提倡古文運動,后經 、 等人繼續努力,古文終于戰勝了駢文,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語段閱讀。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①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蔽林間窺之 遠遁
以為且噬己也 驢不勝怒
②翻譯下列句子。
蔽林間窺之。
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③根據這個故事寫出兩個成語(意義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這個寓言故事比喻 。
6.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黔之驢
柳宗元
驢: “鳴”“啼”“技止此耳”(龐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計→吃 (機智勇敢)
29黔之驢 篇14
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里,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咽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么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為是的“背”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為。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29黔之驢 篇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沒有真本領的人最終會被別人識破,不要成為外強中干的人。
2.吸取“驢”的教訓,努力增長才干,學習“虎”的勇氣和智慧。
二、學法引導
學生自讀全文,實施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遷移,聯系上學期學習的《<伊索寓言>兩則》作比較閱讀,把握寓言的特點,再用反向思維去多角度解讀寓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直譯)。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師的講解。
2.難點:
理解這篇寓言所諷刺的人情世態,并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思考。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重點字詞;②《成語詞典》對“黔驢技窮”的解釋;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強化誦讀訓練,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同的含義。
2.準確直譯文章,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掌握重點實詞,準確直譯文章。
3.理解這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并解題。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字音: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教師補充說明。
2.教師板書重點詞及復雜句對學生進行再次訓練。
船——用船。蔽——隱藏。窺——偷看。稍——漸漸地。
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遁——逃走。
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
習——習慣、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
(口闞)——怒吼。跳踉——跳躍。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六個層次分出來。并找出各層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動作的詞語。
①以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窺 ②稍出近之 ③遠遁
④覺無異能,終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來視之,近出前后 ⑤蕩倚沖冒 ⑥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問:為何虎最后敢吃了驢?
虎漸漸了解了驢的“本領”僅是“鳴”、“踢”,雖然驢外觀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也不能改變它被吃掉的命運。
黔驢技窮,比喻那些虛有其表、本領有限的人。
5.請同學復述課文,并在末尾講明寓意。
(四)總結、擴展
《黔之驢》是外強中干的小人的寫照,雖然他們“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而其實無德無能。作者用寓言尖銳地諷刺了這種人。
我們今天學習《黔之驢》,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請同學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