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提示:a、比喻,頂針。b、仿寫。
提示學生注意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
第2、3小節這兩小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提示:a、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這些不斷提升的理想推動了人類的不斷進步。(“饑寒”中思“溫飽”,“溫飽”后求“文明”)舉例難度不大……b、分析“珍珠鏈”,“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節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提示: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
第5小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意義。
提示:理想給人力量。
第6、7小節“獲得”與“犧牲”分別指什么?“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提示:兩個詩節在上相聯系,“獲得“是為理想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伴隨而來的個人榮譽只是“副產品”;“犧牲”的是個人利益,覺得“酸辛”的是不為人理解,獨自吶喊,奮斗的孤獨。典型實例:魯迅。
第8小節你能舉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師提示舉例,如“江姐“。然后引導學生再舉例,加深理解。
第9小節與第8小節相聯系,第8小節正面寫理想的人生意義,而第9小節則從反面切入,連“罪人“,”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更何況一般人呢。
第10、11小節在上,兩個詩節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節從被動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該怎么辦;第11小節寫有些人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
第12小節總結全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點突出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注意在學法上的指導,使學生有法可循,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成功的喜悅。同時實例的運用也使課文的思想觀念轉化為了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識,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輕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體驗
1、閱讀體驗:
讀完流沙河頗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2、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試模仿課文也寫幾句,看準表達得形象生動(這一過程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學習體會的及時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
五、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朗讀,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的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讓我們牢記托爾斯泰的名言,樹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為航標燈,為實現他而努力奮斗,愿大家都能成為一個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業設計
1、完成“研討與聯系”。
2、將學習體會整理成300字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