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六步教學設計
㈡簡介郭沫若及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19xx年赴日留學,先后接觸了泰戈爾、歌德等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后,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后,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1944年3月,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
㈢簡介本詩創作的時代背景:
1921年和1922年這兩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他想象中的"五四"后的祖國是新鮮、華美的;然而踏上國土后,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混戰時期,詩人所見所聞是無涯際的黑暗,理想被現實擊碎,工作也無著落,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即“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皂!”的黑暗現實,使他對“五四”后祖國新面貌的美麗憧憬,以及希望通過個人努力以達到社會進取的愿望,陡然歸于破滅,詩人陷入了苦悶感傷。詩集《星空》即1921年和1922年詩人心靈受到創傷而又渴望繼續奮斗時留下的詩作。如《黃海中的哀歌》寫道:“浪又濁,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險惡的風浪,沒有一刻的寧靜,滔滔的濁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幾時候,才能恢復好我的清明喲!”但詩人并沒悲觀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獻詩》中寫道:“啊,閃爍不定的星辰啊!你們有的是鮮紅的血痕,有的是凈朗的淚晶——在你們那可憐的幽光之中,含蘊了多少深沉苦悶!”1921年9 月郭沫若復返日本繼續求學,10月24日,他寫下了《天上的街市》。
㈣整體感知《天上的街市》:
1、朗讀本詩:(教師范讀后學生仿讀)
①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朗讀時要分清節奏,念準重音,讀出感情,要把握這詩的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
② 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③下面對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進行了劃分,可供朗讀時參考: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2、思考回答:
①全詩共四節,每節寫的是什么?
第一節, 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對天上街市的描寫。
第二節, 聯想到天上“定然有美麗的街市”,具體描繪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