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豐《松鼠》課堂實錄兩則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生:第三段體現出松鼠馴良的特點,這一段從松鼠的活動范圍、時間,常吃的食物這些方面來體現馴良的特點。
生:第四段寫出了乖巧的特點,從松鼠過水的方法、十分警覺、跑跳輕快、叫聲響亮來體現這個特點。
生;第五段也體現出松鼠乖巧的特點,主要從松鼠搭窩的方法來體現這一特點。
師:大家學得非常好,只剩下最后一段了,請第四組的同學分析一下。
生:這一段主要寫得是松鼠的用途。
師:那體現了松鼠的什么特點?文章第一段直接點明松鼠的特點,二、三、四、五段則分點介紹松鼠的特點。這些段落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生:總分關系
師:非常好,那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剛才大家也說了這一段主要寫了松鼠的用途,最后一小節補充說明了松鼠的作用。
師:文中第一段能否把漂亮、馴良、乖巧這三個詞的順序調換?
生:不能,課文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根據這三個詞的語序寫的,先寫了松鼠漂亮的外形,再說它的生活習慣,最后說松鼠的性格,是按照一種由表及里的順序說明的。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非常喜歡松鼠,老師也非常喜歡,所以我對松鼠漂亮的外貌進行了一次描寫,請大家看一下黑板和原文,讀一讀,比一比,你覺得怎樣?
“松鼠面容清瘦,眼睛有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比較敏捷,比較機警。一條粗大的尾巴向上翹起來。它們直豎著尾巴吃東西。”
生:我覺得原文更好,原文中“清秀”比“清瘦”好,“清秀”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面容,用在這里,把松鼠擬人化。
生:我也覺得原文更好,原文描寫松鼠的尾巴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得松鼠更加形象生動。而描寫它們的吃相時,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生:原文更加好,原文“敏捷”“機警”前的是“非常”,而黑板上卻是“比較”,“比較”是一般的意思,“非常”則是不一般、突出的意思。用“非常”更加準確。
師:課文把松鼠寫得如此生動,就是作者運用準確的語言和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加以形象生動的說明。那你能否從文中其他部分找出這樣形象生動的例子呢?
生:“白天躲在窩里歇涼,晚上出來練跑,玩耍,吃東西。”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令松鼠更加形象生動。
生:“要是被人家惹惱了,還會發出一種不高興的恨恨聲。”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松鼠具有人的思想、行為,
師:同學們分析得十分好,接下來,我就請同學們動手寫一寫了,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動物,學習本文形象生動的說明方法,運用準確的語言和一些文學表現手法來加以說明。
生根據要求寫作
師:這個練習就作為課后作業請大家完成。
五、教學反思:
《松鼠》這篇課文雖是說明文,但其語言十分生動,而教學的重點就是學習本文的生動說明。按照計劃最后要求學生讀出自己所寫內容,可惜時間沒有足夠,這一步驟沒有完成。回憶前面內容,在分析課文結構時,花費時間教多,其實學生能夠分析出來,但我卻不自覺的重復學生答案,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在分析這篇文章的語言時,我通過對比來分析,小黑板上的內容與原文的出入太大,學生分析較亂,一會兒分析語言的準確性,一會兒分析語言的生動性,如果小黑板上的內容只修改兩處,一處體現語言的準確性,另一處則體現語言的生動性,相信學生們會分析得更加清晰透徹。課堂氣氛還較為沉悶,還沒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全激發出來。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要求我去仔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