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教案設計(精選17篇)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4.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本文是當代散文中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讀中學生就不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詞的音、形,故確立第一、二個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要以發展學生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宗旨,故確立第三個教學目標 。外國優秀的文化是人類進步、文明的精神財富。應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故確立第四個教學目標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難點: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沒有條件的地區可準備錄音機、磁帶(輕音樂)、錄像機(帶)、投影儀。
〔設計思路〕
新課標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初一正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教師的引導還很必要。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創設特定的情境,以朗讀作品中最富表現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語言為“切入口”,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啟迪。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楊麗萍的《孔雀舞》。)
師:請同學們用心欣賞這段舞蹈,然后說說你們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鼓勵。)
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為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獲的。
(能否開個好頭,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有聲有色的畫面,能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語 的設疑,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冰心會用怎樣的語言來描繪舞蹈藝術呢?這樣學生就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朗讀后談初讀體會,各抒己見,教師不要作硬性評定。
思考問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
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手讓學生自讀,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搜集相關信息。通過各抒己見讓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動說話的欲望。音樂的陪襯熏陶,如催化劑一般,渲染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高漲這一契機。)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師應以正面的肯定、鼓勵為主。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學生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產生更多的心得,朗讀時感情就更充沛、真摯。本課的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教是為了不教,學就是為了會用。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就能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資料鏈接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2
觀舞記
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
冰心
一、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冰心的[觀舞記],大家知道這篇文章寫的是冰心觀看------
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表演印度舞后的記錄。大家都看過舞蹈表演,你能談談你印象最深的舞蹈表演嗎?(大家可先說給旁邊的同學聽)
叫一兩位同學來說說看,聽了大家的描述,我們不能夠馬上在頭腦中展現這個舞蹈的場面。這是因為我們的語言表達太貧乏了。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冰心奶奶是如何描繪的。
二、感悟課文:
冰心奶奶在文章中運用了一些大家還未掌握的生詞,現在我就來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詞匯量怎樣?(大屏幕上顯示生詞)會讀的同學就直接讀出來,讓老師知道你已經掌握了。
接下來,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讀課文,想想你能感悟到課文的美嗎?感悟到了,可以先告訴旁邊的同學,等大家都感悟到了,我們互相交流、互相分享。
(學生自由回答)
1、“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長眉、眼睛”。。。。。。寫出了演員的人美。
2、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的人美、服飾美、動作美等。
3、我們看她忽而。。。。。。。運用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
4、我們發現她們不但是表現神和人,就是草。。。。。。。。用蓮花的瓣顫來表現細微的動作
。。。。。
從這些語句中,我們能感受到卡拉瑪姐妹的舞姿確實很美,當然沒有冰心的描寫,我們也不可能欣賞到,那么老師就有一個疑問,怎樣才能將演員精彩的表演描寫下來,使沒有看過演出的人也能從語言中感受到美?請大家討論一下,并總結歸納出幾點來。由組長作匯報。
三、拓展延伸:
除了大家說的這些之外,還有好多方法,我們就從一些藝術作品中再來感悟一下。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學到哪些語言運用的技巧。(自由讀,每段請一至兩位同學來說說看)
四、拓展演練:
下面請大家欣賞一段舞蹈,并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看誰的描繪最好。要注意。。。。。。
五、總結歸納;
其實張藝謀確實是一位很有藝術修養的導演。今天我們在看他的[十面埋伏],大家有沒有感到和以前自己看時不一樣,你能說出不一樣在哪里嗎?(生回答)
總結:從同學們的話中,老師驚喜地發現大家的審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能力的提高是需要知識的積累的,在此老師給大家提三點要求。。。。。最后,老師更希望大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生活的大舞臺中,展現出人生的絢麗多彩!再見!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4、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難點 :
1、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沒有條件的地區可準備錄音機、磁帶(輕音樂)、錄像機(帶)、投影儀。
設計思路:
新課標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初一正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教師的引導還很必要。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創設特定的情境,以朗讀作品中最富表現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語言為“切入口”,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啟迪。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 (利用多媒體播放楊麗萍的《孔雀舞》。)
師:請同學們用心欣賞這段舞蹈,然后說說你們的感受。
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鼓勵。
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為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獲的。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朗讀后談初讀體會,各抒己見,教師不要作硬性評定。
思考問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 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手讓學生自讀,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搜集相關信息。通過各抒己見讓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動說話的欲望。音樂的陪襯熏陶,如催化劑一般,渲染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高漲這一契機。)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師應以正面的肯定、鼓勵為主。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學生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產生更多的心得,朗讀時感情就更充沛、真摯。本課的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教是為了不教,學就是為了會用。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就能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資料鏈接: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課后記:本文是當代散文中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要以發展學生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宗旨。外國優秀的文化是人類進步、文明的精神財富。應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4、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難點 :
1、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沒有條件的地區可準備錄音機、磁帶(輕音樂)、錄像機(帶)、投影儀。
設計思路:
新課標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初一正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教師的引導還很必要。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創設特定的情境,以朗讀作品中最富表現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語言為“切入口”,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啟迪。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 (利用多媒體播放楊麗萍的《孔雀舞》。)
師:請同學們用心欣賞這段舞蹈,然后說說你們的感受。
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鼓勵。
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為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獲的。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朗讀后談初讀體會,各抒己見,教師不要作硬性評定。
思考問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 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手讓學生自讀,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搜集相關信息。通過各抒己見讓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動說話的欲望。音樂的陪襯熏陶,如催化劑一般,渲染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高漲這一契機。)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師應以正面的肯定、鼓勵為主。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學生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產生更多的心得,朗讀時感情就更充沛、真摯。本課的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教是為了不教,學就是為了會用。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就能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資料鏈接: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課后記:本文是當代散文中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要以發展學生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宗旨。外國優秀的文化是人類進步、文明的精神財富。應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3、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第一遍閱讀時,一般采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請你試著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如果能寫在筆記本上則更好。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我們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1, 先給課文標上小節號。(共22小節)
2,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 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 思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3, 在自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語句?
問題一:
為什么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
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
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 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么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寫作時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比較閱讀:
下面,讓我們來閱讀當代詩人艾青先生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七、結束語: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八、家庭作業 :
1、 反復誦讀課文。
2、 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南京四中 華曉雋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6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靜穆、粲然、妥帖、嗔視、叱咤風云、盡態極妍、渾身解數”等詞語。
2.通過課文,從文學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藝術,豐富文化素養。
能力目標
1.感受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2.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3.揣摩文章運用語言表現藝術形象的寫法。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吸收外國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
研習精彩語句段,欣賞本文優美生動的舞蹈藝術描寫。
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體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給人以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享受。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深入品味,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語言技巧,把卡拉瑪姐妹優美酌舞蹈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視覺形象。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應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深人體悟形體語言的內涵。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關于中國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盤。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誦讀感知文意,研讀精彩句段。知識遷移課堂延伸,豐富素養。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印度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可謂文藝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華彩的服飾,頸的輕搖肩的微顫,傳達出神奇絢麗的民族風情,給人以審美愉悅。今天,我們將在冰心生花妙筆的引領下,去感受這來自異域的飛動的神韻,共鳴于那生命與心靈的躍動和狂歡。
(板書文題、作者)
二、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
多媒體顯示:
(1)注音
顰蹙 粲然 嗔視 叱咤風云
盡態極妍 雛鳳 花鬘
斗藪 渾身解數 妥帖 褶裙
(2)釋義
本色當行:做本行的事,成績十分顯著。
解數:舊指武術的架勢,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風云:形容威力極大。
靜穆:安靜莊嚴。
盡態極妍: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
驚鴻:驚飛的鴻雁,形容美人體態輕盈。
顰蹙:皺著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妥貼:恰當;十分合適。
2.教師感情范讀全文,學生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并用一個精辟的詞語進行概括。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歸結:如“深深地低頭合掌”“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婉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咤風云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帖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等。卡拉瑪姐妹表演的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飛動的“美”概括。
3.學生自由誦讀,批注自己喜歡的語句(段)。并在學習小組內交流。
學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動優美的詞語如“光艷”“秀麗”寫出卡拉瑪姐妹形體的美;
16段從衣飾方面寫出舞蹈的美,如“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疾風般旋轉”;
17段運用一組排比句,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
18段從形體方面的美來寫舞蹈的特點。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
4.學生大聲朗讀摘錄的精彩句段,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明確:
卡拉瑪姐妹是以身體、神態、服飾來表現的:(1)光艷: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女性的嫵媚不僅表現在美麗的五官,更多地表現在眉目之間。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長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細步——從“輕云般慢移”到“旋風般疾轉”。(3)神韻:卡拉瑪姐妹以神采飛揚的舞姿傳神地表現了“離合悲歡”。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閡,讓人心靈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領悟
1.學生研讀課文,質疑提問,師生交流,探究釋疑。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課文的開頭“我應當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課文第2~5段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姐妹倆在舞蹈過程中的什么?排比句的運用有什么表達效果?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起什么作用?
(4)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5)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提示:
(1)統領全篇,定下贊美的感情基調。開篇點題,開宗明義。
(2)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舞蹈的類別、眉宇和服裝、舞步和鈴聲、靈動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詩句是為了表達作者對卡拉瑪舞蹈的高度贊嘆。
(4)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瑪姐妹也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不會這樣美妙動人。
2.遷移延伸
(1)教師導學: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聲響的話,那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心靈之舞。只有心靈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么你觀看過的中國舞蹈,哪些能冠此美譽呢?
學生回答,多媒體播放楊麗萍的《孔雀舞》、黃豆豆的《豐收》。那么,為什么說他們的舞蹈是心靈之舞呢?
教師明確:他們的舞蹈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楊麗萍的舞蹈不僅舞姿優美,而且讓人感受到中國女性的美麗和溫柔。黃豆豆的舞蹈則盡現中國男兒強壯的體魄和力量,使人領會中華男兒堅強不屈的精神。
(2)請同學們欣賞一段舞蹈,學習冰心用優美的詞語、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現視覺形象的語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見所想。
四、課堂小結
冰心《觀舞記》的引領,使我們從印度到中國,從現代到古典,從卡拉瑪姐妹到美麗的楊麗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飛動的藝術熏陶中,充滿喜悅。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藝長葆芳馨因為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①她端凝地站立著。
②笛子______起,小鼓_______起,歌聲______起,卡拉瑪開始舞蹈了。
③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髫上的花朵,腰間的zhé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痰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④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_________;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__________;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_________;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nì妥帖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像濕婆天一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講說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
1.根據文中拼音寫出漢字。
(1)zhé( )裙 (2)細nì( )
2.解釋文中下列詞語。
(1)顰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風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渾身解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②段中的空格處,依次填入相應的動詞。
4.把“叱咤風云的盛怒、無邊的喜樂、無限的哀愁”三個短語恰當地填入第④段空白處。
5.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也有類似第②段“離合悲歡”的詞句,寫出這兩句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主要用了_______修辭,選文還運用________修辭,請寫出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為什么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參考答案:
1.褶 膩
2.
(1)皺著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2)形容威力極大。
(3)全部的本事。
3.吹 敲 唱
4.無限的哀愁,無邊的喜樂,叱咤風云的盛怒
5.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6.排比 比喻 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
7.在她舞蹈過程中,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講說印度古代優美的詩歌故事。
六、布置作業
1.以“假如”為開頭,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一段話。
2.閱讀《鼎湖山聽泉》,回答問題。
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拔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互不相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的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僅僅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1)給加黑字注音。
①繁衍( )
②污垢( )
③萬籟俱寂( )
(2)選文寫了兩方面內容,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3)作者是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比喻來寫泉聲的?
(4)作者在聽泉,但聽到的不僅僅是泉聲,還聽到什么?
(5)怎樣理解文中畫橫線句子中“污垢”一詞的含義?
(6)從內容、語言方面,任選一點談談你閱讀之后的感受。
參考答案:
2.
(1)略
(2)第一層:從開頭到“奇妙的交響樂”。主要寫所聽到的泉聲。第二層:“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到完。寫作者聽泉聲的所想。
(3)從音樂角度。比作提琴、彈撥樂器、貝司、銅管、交響曲。
(4)還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的誕生,成長、繁衍、死亡……
(5)這里比作心靈上、思想上的垃圾。
(6)只要從內容、語言方面任選一點談,言之成理即可。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9
《觀舞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2、過程與方法:自主朗讀、合作探究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欣賞優美、生動的舞蹈藝術描寫。
教學難點:
1、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1資料助讀:師生交流介紹作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2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后談初讀體會(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3提出思考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
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六、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板書設計】
形體
卡拉瑪姐妹的舞蹈 服飾 飛動的美
心靈之舞 神態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0
《觀舞記》教案
〔教學目標 〕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4.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本文是當代散文中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讀中學生就不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詞的音、形,故確立第一、二個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教師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要以發展學生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宗旨,故確立第三個教學目標 。外國優秀的文化是人類進步、文明的精神財富。應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故確
立第四個教學目標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難點: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沒有條件的地區可準備錄音機、磁帶(輕音樂)、錄像機(帶)、投影儀。
〔設計思路〕
新課標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初一正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教師的引導還很必要。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創設特定的情境,以朗讀作品中最富表現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語言為“切入口”,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啟迪。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楊麗萍的《孔雀舞》。)
師:請同學們用心欣賞這段舞蹈,然后說說你們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鼓勵。)
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為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獲的。
(能否開個好頭,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有聲有色的畫面,能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語 的設疑,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冰心會用怎樣的語言來描繪舞蹈藝術呢?這樣學生就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朗讀后談初讀體會,各抒己見,教師不要作硬性評定。
思考問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
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手讓學生自讀,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搜集相關信息。通過各抒己見讓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動說話的欲望。音樂的陪襯熏陶,如催化劑一般,渲染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高漲這一契機。)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師應以正面的肯定、鼓勵為主。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學生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產生更多的心得,朗讀時感情就更充沛、真摯。本課的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教是為了不教,學就是為了會用。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就能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資料鏈接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1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 “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 結束語。 (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3
——冷靜面對“跑題”,機智點撥引出妙語: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后,到了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設計和理想相距甚遠,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教學機智,智慧引導。《觀舞記》教學環節中為了讓零碎的朗讀演變為對有效信息的整理,我設計了問題“概括出印度舞的特點”,學生在談 “印度舞之美”時,出現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這種細節性說法(與我的設計目標相悖),甚至出現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當時,我的大腦也被這些說法擊得差點“短路”。在短暫的慌亂之后,我進行了巧妙地引導:“對!那你說說“冰心觀賞印度舞只是被她們的美貌吸引了嗎?”將問題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務上。又連續追問:“印度舞很美,從卡拉瑪姐妹的美有什么不同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一席話,“漂亮的瑪格麗特自立自強是美,丑陋的卡西莫多寬容善良亦是美”等更豐富多彩的個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4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3、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二、初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節)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
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
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17、18節)
3
問題一:
為什么第17 自己”?
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
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么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一直筆耕不輟,堅
六、比較閱讀:
美。
七、結束語: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6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觀舞記》教案設計 篇17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