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通用14篇)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
重慶市巫溪縣文職中 小張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1、同學們,假如有一天,你因為某種原因被迫離開了生你、養(yǎng)你的故土,你的心情會怎樣?
指名說說自己的想法。
2、是啊,面對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shù)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學生邊聽老師邊講: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亡;國民政府把解決中日沖突的希望寄予國聯(lián),但國聯(lián)卻力圖通過“國際合作”使東北成為帝國主義各國的殖民地。這使國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變開始打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均勢,加深了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的矛盾。東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大山壓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東北人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離開了生他們、養(yǎng)他們的故土而四處流浪。他們多么希望早日能重返故園。于是,他們面對著東北土地發(fā)出誓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
板書課題——土地的誓言
3、質疑:看了課題后,你有沒有什么話要說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后補充:(課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能理解成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二、范讀課文。
1、同學們,說了這么久,到底作者對土地發(fā)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課文朗讀。學生按要求聽讀。
。ㄒ螅゛.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c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2、聽完后問:同學們,聽完這篇課文,結合歷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受到了東北人民十分熱愛他們的家鄉(xiāng);我感受到了東北人們十分希望重返故園……)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整體感受。
1、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自學生字新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
2、檢查自學情況。
a檢查字詞自學情況。
指名注音:
熾痛 嗥鳴 斑斕 怪誕 亙古
默契 田壟 蚱蜢 污穢
解釋詞語:熾痛 嗥鳴 斕語 亙古 污穢 默契
b指名分段朗讀,學生評價。
3、同學們,初讀課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誰來講一講。
四、研讀課文,品析語句。
1、出示問題,自主探究。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2、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 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
問題二:
。1)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五、精讀課文,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問: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guī)。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4)最后讓學生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fā)現(xiàn)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六、拓展延伸。
1、同學們,“九一八”事跡已經(jīng)過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說,它已經(jīng)成為歷史?可它真正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了嗎?你能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嗎?
2、你積累到了哪些愛國的名言、詩句?能給大家推薦幾條嗎?
板書設計 :
土地的誓言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人稱的恰當運用。
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課后反思: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稍谡n堂上沒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還得動腦筋。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2
小插曲:本來毛老師準備上《兩小兒辯日》,可七年級僅有的一個班已上過這篇課文了。上課前,毛老師上哪篇課文還琢磨不定,我建議說,初三借一個班上《兩小兒辯日》吧,他說那也可以?梢晃焕蠋熣f要借書,很麻煩,恐怕時間來不及,只好改變主意。自己的《土地的誓言》課件又找不到,他從郵箱里臨時找到了一個人家的《土地的誓言》課件下載到桌面上,在作一些修改。此時,學生已來到多媒體教室,問毛老師上哪篇課文,毛老師回答還沒確定。隨即他拿過學生的幾本語文書翻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上都寫得密密麻麻的,而《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上基本一片空白,這時毛老師說了一句,這篇課文沒怎么上,看得出他主意已拿定。上過的課文該怎么上,南湖論劍時沈老師上《爸爸的花兒落了》已作了有益的嘗試,好戲就在下面:
【片斷實錄】
一、導入
讓學生用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來猜老師此刻的心情,學生猜“好”、“很好”、“非常好”,猜對了前兩個,三個字的老師說是“太好了”、“好極了”,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接下來簡單介紹 1931、9、18和1941、9、18這兩個時間段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情況。
二、要求學生劃出新詞、喜歡的語句,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讀后學生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可見朗讀效果之佳,學生的興趣、情緒又一次被調動,為下面的成功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這篇課文劉飛耀老師在寧波參加省優(yōu)質課評比時朗讀得十分成功,普通話標準,聲音好聽,又很動情。毛老師在朗讀時對課文鉆得深,在語氣、語調、抑揚頓挫、感情方面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了。)
三、讓學生把目光投向第一段
師問:你覺得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并板書:這是一片 的土地。
生1:刻骨銘心。(老師要求學生說理由,讀課文中有關語句。)
生2:很懷念。(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
生3:十分想念的家鄉(xiāng)。(我無時無刻……)
師問:這土地上有那些東西?(一學生回答)
師問:這些土地上的東西給我們一種什么感覺?(學生答:美麗、富饒。)
齊讀:“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怪誕的狂風”。(讀后師評:讀得流暢,但要讀出層次感:植物、土地、人、動物、資源礦藏。)
再齊讀。
上面學生回答了富饒的土地,這時一學生說了默契的土地(……要匯合在一起),老師補充說是奇怪的土地(學生說“狐仙姑……怪誕的狂風)”,老師說自己讀第一遍時,覺得這話是多余的,學生說這表達了我對土地的愛。
師問:“我”想起了什么東西?
齊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在原野上呻吟”。
師問:該讀出什么語氣?(生答:懷念。)
再齊讀。
師問:“呻吟“什么意思?(生答:很傷心地叫。)
師問:白樺樹為什么會呻吟?(生答:把自己比作白樺樹。)
師:提供背景材料:關東原野被占領了,連白樺樹也憂傷了。呻吟是作者從心靈上流出來的一種痛。
師問:第2段,作者是怎樣去描寫土地的?(哪些詞好,或有什么問題?)默讀或出聲讀(學生選擇默讀)。
生問:為什么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土!?
生答:因為他是土地的兒子。
生問:歡樂能“埋葬”嗎?(師讓這位學生領讀這句)
師:換成“飄蕩”多好。浚ㄉ涣鳎
生1:土地被日本人侵占去了,少年時的歡樂沒有了。
生2:現(xiàn)在剩下的是悲憤。
生3:把悲憤的情緒體現(xiàn)出來了。
師:讀出悲憤的情感。(生齊讀)
生問:“我不能離開她”。為什么用這個“她”?
生答:體現(xiàn)出他對土地的懷戀,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土地就是母親。
生:這段很美!霸诖禾,……響到那頭”。
師:讀出歡喜的語氣,齊讀。
生問:末句:為什么用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生答:用生命去洗。
師問:淚水隱含作者怎樣的感情?(生答:悲、憤恨。)
齊讀:“為了她……污穢和恥辱”。
師:這樣美麗富饒的土地被日本人占領長達十多年之久,日本軍國主義者干了什么?(師想出示材料,屏幕不能顯示,師講了兩個日本人殘殺中國人的例子。)
師: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青年作家,他發(fā)出了血淚的控訴,他面對土地發(fā)出了誓言,究竟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找出來。
“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污穢和恥辱。”(學生自己放聲讀)
師:請那位可以當央視臺播音員的同學來讀一下。(師評:放慢一點效果會更好。)
師:“我永不能忘記……”,全體起立,齊讀。
【評析】
這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不愧為一名名師,有大家風范,課前還沒確定上什么(最終上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定),臨陣不亂,體現(xiàn)了一位名師扎實、深厚的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質,機智、隨機應變的能力,極強的組織、調控課堂及與學生對話的能力。
2、對文本深入的解讀,使教師開始的朗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的范讀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情緒,給了學生很好的示范和引領。在賞析課文時,教師時時不忘學生的朗讀,且輔以朗讀方法的指導,這樣有感情的文章,在師生富有激情的朗讀中,順利展開了對話,深入理解了課文,使學生感情得以共鳴,情操得以陶冶,成功達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目標。
3、以生為本,在教師提問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富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大多是學生自己解決的。
4、在多媒體教室上了一堂不用多媒體的常態(tài)課,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名師的水平和實力,讓人信服。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fā)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jù)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xiāng)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yǎng)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jù)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腋鶕(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fā)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fā)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北疚氖且黄星閷Ρ榷确浅C黠@的文章,作者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nèi)プx,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fā)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jié)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fā)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fā)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xiàn)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xiàn)。
d)文章對故鄉(xiāng)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wěn)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nèi)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戰(zhàn)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xiāng)————————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4
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了解當時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作者內(nèi)心獨白式的創(chuàng)作手法,領會作者大量運用鋪排的描述。
2. 方法過程目標:品味文中的關鍵意象和關鍵語句,通過課文語言的品味,喚起學生的共鳴。
3. 情感目標:通過課文的朗讀,培養(yǎng)學生對土地的熱愛,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的共鳴。
4. 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5. 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性和說服力。
6.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
。1)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3)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味作者的豪壯情懷。
2. 難點:
。1)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2)揣摩本文比喻中蘊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四. 知識分析
《土地的誓言》
。ㄒ唬┳骷易髌
端木蕻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屬于“東北作家群”的文學派別。“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淪陷,許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作者相繼流亡到了關內(nèi)。他們帶著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fā)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因此,他們的作品大都表現(xiàn)了家仇國恨和故土之思的雙重情感。
。ǘ┪捏w知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文情并茂的文學體裁。題材廣泛,可以寫真人真事,也可虛擬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揮灑,如行云流水;結構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質樸清新,或斑斕絢麗,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一粒沙中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散文,是閃現(xiàn)的思維火花,展現(xiàn)的情感波瀾,再現(xiàn)的時光往事。
。ㄈ⿲哟谓Y構
教學設計>文章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幅長聯(lián)。
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 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由戰(zhàn)斗而犧牲!
。ㄋ模┲行囊馑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fā)了“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ㄎ澹⿲懽魈攸c
運用呼告手法,直接傾訴,并將傾訴對象擬人化;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營造教學設計>文章的畫面之美;敘述的方式與內(nèi)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教學設計>文章的波瀾與節(jié)奏。
。┙忉屛闹小拔页38械剿诜簽E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和“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超出了常規(guī),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義;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義和語境間發(fā)現(xiàn)詞語具體確切的含義!胺簽E”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在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較之用“澎湃”
“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埋葬”和“飄蕩”、“回響”等詞又有何不同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但它卻已被埋葬在了故鄉(xiāng)的田壟間。因此,用“埋葬”一詞就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七)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深層的理解是,他的內(nèi)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似乎正要噴涌而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fā)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一)作者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3年赴日本,就學于早稻田大學。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筆。1918年與陳獨秀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并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成為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嗣后,對黨的建設,工人、學生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均有重大貢獻。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于北京。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一位學者和詩人。他的詩文被魯迅譽為“革命史上的豐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釗選集》(1959年出版)、《李大釗詩選注》(1979年出版)
(二)結構分析:
這篇短文一共五段。
第一段,說明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沖過艱難險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險為美趣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第四段,從上文泛論“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和“民族生命的進程”,談到“中華民族現(xiàn)在所逢的史路”。
第五段,照應第二段,以揚子江、黃河比喻我們的民族精神。
。ㄈ┲髦迹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xiàn)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典型例題】
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田壟(lǒng) 污穢(huì) 樺樹(huá)
b. 鎬頭(gǎo) 熾痛(zhì) 嗥鳴(háo)
c. 亙古(gèng) 默契(qì) 泛濫(làn)
d. 豐饒(ráo) 蚱蜢(zhà) 召喚(zhào)
2. 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 誓言 胸膛 涌躍 仰望
b. 匯合 土壤 轆轆 飄揚
c. 怪涎 破曉 高梁 標直
d. 幽遠 斑瀾 呻呤 恥辱
3. 給下列的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4. 對課文的分析,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b. 標題“土地的誓言”應理解為“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c. 教學設計>文章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
d. 作者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
5. 本文的語言以富有力度和濃度的情感來打動人心。請從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認為最富表現(xiàn)力的詞語,并稍加分析。
①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顆稻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b
3. 奔:bēn 奔波 bèn 投奔 解:jiě 解放 jiè 解元 xiè 解數(shù)
4. b
5. 略(見本課的“重點句分析”)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
“小板鴨”自述
、 知道嗎,剛出蛋殼的時候,我是一只人見人愛的小不點兒,媽媽給我起了個名字——小小鴨。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清粼粼的小河,還有綠茸茸的草地,到處是我蹦跳嬉戲的樂園。再過幾天,我就要上學了,學校是不是也很好玩呢?
、 開學第一天,我懷著滿心的喜悅跟著媽媽去學校,一路上,媽媽不停地叮囑我,“到了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才和媽媽揮手道別,一只兇巴巴的老鴨子就揮舞起教鞭,把我趕到了一間擺滿書架的屋子里。老鴨子命令我爬上書架,把每一本書從頭抄起,不抄滿十頁,今天的功課就沒算做完。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爬到了一個最矮的書架上,這都是些什么書啊?《鴨子光榮史》、《聽鴨老師話,跟鴨老師走》、《論鴨子的思想品德》……大沒趣了!我跳下書架,大聲叫:“不抄,不抄!我要回家!這兒不好玩!”老鴨子陰森森地盯著我,拿下一本《乖鴨子的表現(xiàn)》,扔進一只玻璃缸里。書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團漿糊,他一把抓過我的細脖子,抄起漿糊就往我嘴里灌,邊灌邊惡狠狠地說:“不聽話?我就讓你變成一只小填鴨!”
、 填了一肚子書糊糊的我緊接著被趕到一扇鐵門前,門上高懸一塊木牌:“考鴨室”。門里是一間空蕩蕩的屋子,只在當中擺了張課桌,桌上放了一張白紙,紙上寫著一行字:“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崩哮啺盐彝频阶狼埃f:“這是你的作文考試題。開始吧!”說完就走了。屋子里靜得嚇人,我又冷又怕,肚子又脹得難受,忍不住哭了起來:“媽媽,我要媽媽!”突然,屋頂上方開了個小黑洞,一個惡狠狠的聲音傳了下來:“不許哭!”“啊——”我嚇得大叫起來,又趕快捂住嘴,打起精神看我的考試卷:“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什么是聽話呵?聽誰的話呢?聽話有什么用呢?大人們?yōu)槭裁蠢鲜菍ξ艺f聽話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不知過了多久,門又被推開了,老鴨走了進來。而我面前擺放的白紙上,依舊還只是那一行字!翱磥恚氵@只小鴨子,還挺難管教的嘛!跟我來!”我抽泣著閉上眼,任憑老鴨把我抓了出去。
、 睜開眼睛,我發(fā)覺自己已被懸空吊在了一個大鐵鉤上,腳下是一大桶黃兮兮的紙糊糊,散發(fā)著陳年的腐臭味兒。老鴨瞪著我,說:“下面進行的是‘醬鴨訓練’,它一定能讓你脫胎換骨。這‘醬’可是用我們鴨子學校歷代校長窮畢生精力撰寫的《鴨子史》做成的,珍貴無比。小鴨子,想不想嘗嘗?”我恐懼得一點兒聲音都發(fā)不出來,只是拼命地搖頭。
⑤“那好,告訴我,怎樣才算一只聽話的鴨子?”
、蕖拔也恢篮!”
⑦“不知道?好!”老鴨話音未落,我便被沉到了“醬桶”里,那黏乎乎、臭烘烘的“紙醬”直往我嘴里灌,我一點兒氣也透不過來了。肚子脹、胸口悶、腦袋疼,我是不是快要死了?千鈞一發(fā)之際,我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啦!聽話就是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堅決要聽老師的話,跟老師走!”
、唷皩α!”
、 猛的,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升了起來,我的腳又踏在平實的土地上了。四周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好多鴨子舉著鮮花,捧著獎狀圍在我身邊。老鴨上前握住我的手不停地稱贊,鴨校長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并向我頒發(fā)獎狀、證書:“祝賀你,你已成為了我校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板鴨學員’!”可我已經(jīng)徹底麻木了,心里只有兩個字在不停地回響:“聽話——聽話——”
1. 這篇教學設計>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 第③段里“這是你的作文考試題”中的“這”指的是 。
3. 說說“聽話”的含義。(以文中的話回答)
4. 小小鴨到學校后,經(jīng)歷了 、 、 以及成為 等過程。
5.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達方式?各舉一例。
6. 本文運用了許多疊音詞,請你找出一個表神情的詞,另外,自己再寫一個這種類型的詞。
7. 鴨子學校的宗旨是 ,而小鴨子心中想的是學校是否 。(各填兩字)
8.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對“聽老師話”有什么看法?
【試題答案】
1. 時間順序
2. 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
3. 聽話就是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4. 填鴨、考鴨、醬鴨、板鴨學員
5. 記敘事情發(fā)展的經(jīng)過;語言、行動、神情描寫等。舉例略
6. 陰森森、笑瞇瞇
7. 聽話、好玩
8. 學生應聽老師的話,但不應盲從。老師不正確的話不能聽,不能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5
竺可楨中學 雨夜無痕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fā)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jù)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xiāng)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yǎng)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jù)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腋鶕(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fā)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fā)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北疚氖且黄星閷Ρ榷确浅C黠@的文章,作者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nèi)プx,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fā)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jié)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fā)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fā)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xiàn)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xiàn)。
d)文章對故鄉(xiāng)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wěn)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nèi)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戰(zhàn)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xiāng)————————誓死保衛(wèi)家鄉(xiāng)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通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了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xiàn)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 、呼告、排比等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步驟 :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 (dàn ) 亙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穢(huì )
熾痛 (chì ) 嗥鳴 (háo) 讕語( lán )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xiàn)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而戰(zhàn)斗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峰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lián)。
五、問題研討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fā)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誓言”。
2、 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后來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 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但有人說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六、反復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yè)
1、 課外閱讀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
3、 作文《我愛家鄉(xiāng)的——》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7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繼續(xù)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fā)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fā)言,之后教師總結導入 )是的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xiàn)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nèi)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后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xiàn)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長江》。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說說你聽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思考: 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fā)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边@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fā)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說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復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chǎn)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chǎn),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yōu)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lián)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復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xiāng)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xiāng)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xiāng)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xiāng)。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xiāng)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xiāng)的堅定信念,及甘愿為故鄉(xiāng)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jīng)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fā)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借鑒。
2、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jīng)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fā)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xiāng),用生命來捍衛(wèi)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xiāng)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么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xiāng)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xiāng)明。
2、擴展閱讀
月是故鄉(xiāng)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shù)。
我的故鄉(xiāng)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xiāng)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lián)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xiāng)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xiāng)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xiāng)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xiāng)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浯笠稽c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huán)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yǎng)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yǎng)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干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shù)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我經(jīng)常的經(jīng)歷。思鄉(xiāng)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思考題: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鄉(xiāng)明》兩篇文章都抒發(fā)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而《月是故鄉(xiāng)明》是用怎樣的寫法打動你的?
。ǘ┳髡咴趦A訴思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時,將其化為一種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三)文中最使你愛感染的是哪一段?為什么?
(四)“月”作為作者思鄉(xiāng)之情的依托,貫穿全文。請寫出兩句借月抒懷的詩句。
。ㄎ澹┳髡呙鑼懥瞬煌攸c、不同時間所見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滲透了濃濃的情感。請你寫一段描寫月的文字。
參考答案:
。ㄒ唬对率枪枢l(xiāng)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向我們展現(xiàn)了故鄉(xiāng)那溫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話般美妙的童年,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意思對即可)
(二)思鄉(xiāng)之情是苦的,但是故鄉(xiāng)生活的甜美卻讓人無限回味,感受無窮的幸福。
。ㄈ┠軌蛴脙(yōu)美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即可。
。ㄋ模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
。ㄎ澹┮饩硟(yōu)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業(yè) :1、學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錄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語句在積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8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識字認詞,積累好詞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2、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nèi)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3、學習用排比的句式進行寫作。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師生主體與主體間對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nèi)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突破方法:學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師適當點撥。
教學方法:讀——悟——賞——拓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1、積累字詞。
2、查找有關“九·一八”事變及作者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熱愛你足下的這片土地嗎?那么就請你用最深情的語言來形容它吧。ㄔO計意圖:讓學生先對文章所描繪的對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當?shù)脑~語準確表達自自己的感受。)(學生活動:學生用所給句式說話。)
同學們的語言是那樣的優(yōu)美和深情!是啊,當我們面對著如此美麗而廣博的土地時,怎能不生發(fā)感慨。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謳歌過我們足下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端木蕻良的筆共同去領略我們足下這片黑土地的魅力。ㄔO計意圖:激情激趣,讓學生帶著熱情走進文章。)
。ù(lián)詞:首先我們來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二、明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目的性更強,學生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學習。)
。ù(lián)詞:文章是我們語文學習的依托,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所給出的微型詞典走進文章,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閱讀文章。)
三、讀一讀 知內(nèi)容
自由快速朗讀。(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文章。)(學生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文章。)
共讀文章,先指名朗讀、再教師范讀、最后全體齊讀。(設計意圖: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把讀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了解文章內(nèi)容。)(學生活動:學生邊讀文章邊思考下列問題。)
。ù(lián)詞:前面兩位同學讀得都非常棒,連我也禁不住要一試身手了,下面由老師來給大家朗讀好不好?)
。ù(lián)詞:還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讀的機會留給大家,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思考:文中描繪了哪些故鄉(xiāng)的事物?作者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怎樣的?
是誰在對土地發(fā)出誓言?發(fā)出了哪些誓言?
。ㄓ亚樘崾荆和瑢W們可以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回答。)
。ㄔO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勾畫的習慣;了解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
四、悟一悟 探主題
(串聯(lián)詞:文章的內(nèi)容是為主題服務的,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題。)
思考: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jīng)歷思考。)(設計意圖: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主題的學習方法。)
五、品一品 賞特色
(串聯(lián)詞:內(nèi)容和主題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賞析本文的語言。)
思考:你認為文中哪些詞句寫得精彩?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從修辭、句式、表達情感的方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
。ㄔO計意圖: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合作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學語言的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寫一寫 創(chuàng)佳作
。ù(lián)詞:通過分析,我們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氣勢和感染力,是因為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寫出那么秀麗的詞句,你們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點動起你手中的筆吧,我期待著欣賞你筆下綻放的美麗花朵。)
請同學們結合所給出的句式寫話。
句式一:“當我……,當我……,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ㄔO計意圖:學以致用,運用所學自創(chuàng)佳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寫,然后小組評議,選出優(yōu)秀作品展示,然后全體同學共評。)
七、想一想 展視野
(串聯(lián)詞:你們的作品寫得都那么富有詩意,真讓老師對你們刮目相看。那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xiāng)和愛國之情的詩句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xiāng)或愛國之情的詩句?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積累。
。ㄔO計意圖:增強學生的積累意識,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八、提供資源平臺:
(設計意圖:將課內(nèi)所學延伸到課外,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九、教師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領略了我們足下這遼闊而富饒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賞了端木蕻良匠心獨運的作品,了解了那斷永不能忘了的辛酸歷史,同學們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令人稱道的作品……如果你還覺得意猶未盡的話,請你動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業(yè) 。
十、布置作業(yè) :
1、請你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積累在積累本上。
2、請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一些與“九一八”事件相關的資料,編一份小報,來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設計意圖:延伸拓展課內(nèi)知識,同時加深對本文主題的理解。)
附:結束寄語“學海無涯,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做博擊知識長空的雄鷹,經(jīng)歷風雨,享受成功。
板書設計 :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產(chǎn) 豐饒 思戀家鄉(xiāng)
關東沃野
景色 美麗 熱愛祖國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xiàn)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fā)了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fā)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xiāng)的解放戰(zhàn)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fā)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jīng)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fā)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xiàn)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fā)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yōu)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巴础钡牧x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梢圆捎冒盐恼路忠环,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yè)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ベ洉灒粨Q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繼續(xù)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fā)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fā)言,之后教師總結導入 )是的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xiàn)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nèi)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后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xiàn)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說說你聽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思考: 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fā)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边@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fā)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說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復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chǎn)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chǎn),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yōu)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lián)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復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xiāng)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xiāng)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xiāng)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xiāng)。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xiāng)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xiāng)的堅定信念,及甘愿為故鄉(xiāng)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jīng)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fā)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借鑒。
2、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jīng)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fā)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xiāng),用生命來捍衛(wèi)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xiāng)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么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xiāng)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xiāng)明。
2、擴展閱讀
月是故鄉(xiāng)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shù)。
我的故鄉(xiāng)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xiāng)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lián)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xiāng)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xiāng)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xiāng)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xiāng)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浯笠稽c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huán)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yǎng)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yǎng)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干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shù)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我經(jīng)常的經(jīng)歷。思鄉(xiāng)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思考題: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鄉(xiāng)明》兩篇文章都抒發(fā)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而《月是故鄉(xiāng)明》是用怎樣的寫法打動你的?
(二)作者在傾訴思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時,將其化為一種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ㄈ┪闹凶钍鼓銗鄹腥镜氖悄囊欢?為什么?
。ㄋ模霸隆弊鳛樽髡咚监l(xiāng)之情的依托,貫穿全文。請寫出兩句借月抒懷的詩句。
。ㄎ澹┳髡呙鑼懥瞬煌攸c、不同時間所見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滲透了濃濃的情感。請你寫一段描寫月的文字。
參考答案:
(一)《月是故鄉(xiāng)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向我們展現(xiàn)了故鄉(xiāng)那溫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話般美妙的童年,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意思對即可)
。ǘ┧监l(xiāng)之情是苦的,但是故鄉(xiāng)生活的甜美卻讓人無限回味,感受無窮的幸福。
。ㄈ┠軌蛴脙(yōu)美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即可。
。ㄋ模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
(五)意境優(yōu)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業(yè) :1、學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錄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語句在積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1
達標訓練
1.本文寫于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長篇小說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課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給加粗字注音
熾痛( ) 嗥鳴( ) 鎬頭( ) 田壟( ) 亙古( )
輾著( ) 讕( )語 豐饒( ) 跳躍( )
3.根據(jù)拼音寫全詞語并釋詞義。
(1)斑lán( ):________ (2)lán( )語:________
(3)怪dàn( ):________ (4)默qiè( )________
(5)污huì( )________ (6)阻yì( )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請摘出有關句子。
5.請概括課文兩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閱讀下段文字,回答問題:
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的心里懷著①________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著一種熱情。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睛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風……這時我聽見故鄉(xiāng)在召喚我,故鄉(xiāng)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我。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橫線上填詞: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語段第一句話在全文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試從結構、內(nèi)容上分析。
3.“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喚”“她召喚”?“無時無刻”說明了什么?
4.這段話中作者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課文不僅滿懷深情地描摹了故鄉(xiāng)的美麗景色,還回憶了“我”在故鄉(xiāng)成長的足跡。試摘出課文中回憶“我”在故鄉(xiāng)成長足跡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6.仿寫句子
當________的時候,當________的時候,或者當________的時候,我會真切地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開放探究
松 花 江 上
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nèi),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無窮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
才能歡聚在一堂?
1.用“‖”將詩歌分為三層,并概括層意。
2.反復是這首歌詞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試分析下列詞句反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我的家鄉(xiāng)在松花江上”________
。2)“流浪!”________
3)“哪年,哪月”________
。4)“爹娘啊,爹娘啊。”________
3.下面兩段文字都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畫面來展現(xiàn)家鄉(xiāng)的豐饒美麗的。試比較散文語言和詩歌語言的特點。
。╝)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
。╞)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語言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詩歌語言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4.誰不愛自己的家鄉(xiāng),一提起家鄉(xiāng),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請仿照這首詩歌的開頭寫一段,寫家鄉(xiāng)的景、事和人,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摯愛之情。
我的家鄉(xiāng)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鄉(xiāng)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鄉(xiāng)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達標訓練
1.九·一八事變 端木蕻良 曹漢文 《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访鎸ν恋匕l(fā)出的誓言
2.chì háo gǎo lǒng gèn niǎn lán ráo yuè
3.(1)斕 燦爛多彩 (2)讕 沒有根據(jù)的話 (3)誕 荒誕離奇 (4)契 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5)穢 骯臟的東西(6)抑 阻止、抑制
4.“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為了她,我愿……和恥辱”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而戰(zhàn)斗而犧牲。
能力提高
1.①熾痛 ②泛濫 ③斑斕 ④怪誕
2.結構上總領第一自然段,內(nèi)容上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熾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3.這是移情于物的寫法,實際上是表達自己思念家鄉(xiāng)、故鄉(xiāng)令自己夢縈魂牽的感情!盁o時無刻”說明這種感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故鄉(xiāng)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抓住這些特點,能充分體會到東北地域之廣闊與物產(chǎn)之豐富。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5.“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shù)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多么豐饒”;貞洝拔摇痹诠枢l(xiāng)的成長足跡,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6.略
開放探究
1.我的家在東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關內(nèi),流浪//哪年哪月……歡聚在一堂?//
第一層:憶家鄉(xiāng) 第二層:離家鄉(xiāng) 第三層:思家鄉(xiāng)
2.反復的作用主要是起強調思想感情的作用。具體分析略。
3.散文語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動、詳盡,詩歌語言則顯得凝練、簡潔。
4.略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2
一、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注音
1.熾痛( )(a.zhì b.chì)
2.嗥鳴( )(a.háo b.áo)
3.怪誕(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書寫錯誤最多的一項是
[ ]
a.噴涌 珠絲馬跡 纏繞 紅熟
b.讕語 班讕 亙古 申吟
c.豐繞 飄揚過海 泛爛 槳液
d.鎬頭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讀不太順口,請稍加修改,使之通順
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紅玉的臉龐,眼睛似黑玉,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手法
1.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
( )
3.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
( )
五、閱讀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shù)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xiāng)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夜夜我聽見馬蹄奔馳的聲音,草原的兒子在黎明的天邊呼喚。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1.怎樣理解“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簡潔的話概括“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多么豐饒”的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訓練
請用抒情的文字來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字數(shù)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擬人 2.比喻 3.反復
五、1.“埋葬”只用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歡笑曾經(jīng)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已經(jīng)“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2.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3.回憶“我”在故鄉(xiāng)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4.從全文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边@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3
《土地的誓言》
教學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1、 歌曲欣賞《松花江上》
2、 東北特產(chǎn)
二、 作者介紹
三、 寫作背景:“九·一八”事變
四、 整體介紹
五、 讀準字音,掌握詞語的意思
六、 文章結構
七、 問題討論:
1、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2、 怎樣理解:“我常!瓱崆!敝小胺簽E”與“埋葬”兩個詞的確切含義?
3、 本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特產(chǎn)?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這么多嗎?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xiāng)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結尾一句的含義是什么?
6、 “當我記起……血液一樣!边@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標題“土地的誓言”?
8、 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大地的稱呼會改變?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愛這塊土地》
《孫權勸學》
教學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復述課文
2、把握人物特點
3、領悟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位魯肅、呂蒙對話后并說出其中表現(xiàn)人物形象特點
教學過程 :
一、《資治通鑒》
二、司馬光
三、文章人物介紹
四、朗讀全文
五、生字、詞
六、課文小短劇
七、文段分析、翻譯
“初……乃始就學!
1、 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寫?
2、 孫權對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3、 孫權給呂蒙提的讀書的目標是?
4、 表現(xiàn)孫權對下屬呂蒙愛護、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話是?
“及魯肅……結友而別!
1、“卿今者……阿蒙!”表現(xiàn)出魯肅怎樣的心情?說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現(xiàn)了呂蒙怎樣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魯肅的舉動說明了什么?
全文翻譯
八、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九、思路結構
十、 說話練習
《竹影》
教學目的和要求: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xiàn)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xiàn)的童真、童趣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1、 請同學們欣賞幾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和西洋畫,說說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
2、 豐子愷作品欣賞
3、 豐子愷簡介
二、 課文學習
1、 生字詞
2、 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回答下列問題
① 課文可以分為幾層
、 深入探究
A、“西洋畫像……符號”怎樣理解?
B、課文充滿了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生動?為什么?
C、當爸爸走出來的時候,華明為什么會難為情?
D、爸爸是怎樣解圍的?華明又怎樣?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難畫在哪里?
G、為什么說“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shù)摹!?
H、怎樣才叫佳作?
I、 畫竹除了用墨,還會用什么顏色?
三、 小結
四、 拓展
五、 作業(yè)
《登上地球之巔》
教學目的和要求:1、鍛煉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生動描寫的景物
3、學習探險隊員表現(xiàn)的強烈的團隊精神與崇高的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1、有詳有略地復述課文
2、探險隊員的崇高精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美圖欣賞,相關介紹
2、作者介紹
二、課文相關學習
、遄忠魧W習、詞語積累
、嫖恼陆Y構
、缢僮x課文,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jīng)過,并思考:
1、 說說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又是靠什么來戰(zhàn)勝的?
2、 本文選材詳略得當,試簡述文中詳寫了哪兩個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處?
3、 課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璞疚闹行
三、作業(yè)
《華南虎》
教學目的和要求:1、通過學習詩歌,鼓勵學生培養(yǎng)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3、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
教學重點與難點:1、學習鑒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意義
2、朗讀品味,鑒賞詩歌形象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1、 圖片欣賞(老虎)
2、 有關老虎的成語
3、 圖片欣賞(桂林山水)
4、 寫作背景
5、 作者介紹
二、 預習檢測
三、 整體把握
1、“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屈辱”?
2、“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睘槭裁础拔摇睍靶呃ⅰ保
3、“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寫華南虎的斑紋和顏色嗎?
4、怎樣理解本詩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在詩中蘊涵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觀眾
2、 “我”
3、 華南虎
五、 小結
六、 拓展
《土地的誓言》新課標新教案 篇14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今天我要說的課文題目是《土地的誓言》,這是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滿懷激情寫下的充滿濃郁情懷的文章。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方法、教學過程、板書幾個方面來談談對學習這篇課文的做法。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編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教版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課文。這一單元包括小說《最后一課》,散文《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詩歌《黃河頌》、《木蘭詩》五篇課文。它們所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熱愛祖國。祖國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熱愛祖國,就是熱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鄉(xiāng)的身邊……愿意付出一切,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墳前。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僅有的兩段文字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畫面,前段描繪了淪喪故鄉(xiāng)昔日的美麗、豐饒,后段敘述作者自己在故鄉(xiāng)的成長足跡,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漸增強的氣勢;運用呼告,直接抒發(fā)對土地的熱愛、懷念和眷戀,并發(fā)出了為解放故鄉(xiāng)而戰(zhàn)斗,且不惜獻出生命的時代強音。
二、說教學目標和要求
、毙抡n標指出,學生應“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感情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據(jù)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角度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③學習本文,增強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仓攸c、難點
①重點:本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課教學中重點。
②難點:由于本課有些句子語意豐富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有礙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應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談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包含多重關系,首先應該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我準備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閱讀,學生通過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深沉感情;通過讀,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其次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我采用“對話法”讓學生和老師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fā)現(xiàn)、構建意義。
四、談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意境,導入新課
心理學告訴我們,經(jīng)驗能使感受性更敏銳,經(jīng)驗是產(chǎn)生知覺不可缺少的條件。
初一學生有樸素的情感,豐富敏感的心靈,但由于年齡和時代的限制,根本沒有大故土淪喪,四處漂泊的經(jīng)歷和體驗,因此盡管他們通過本單元《最后一課》的學習,對亡國之痛有了一點淺層的、局部的認識,學習本課仍需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上課之后,簡介本文寫作背景,讓學生看“九一八事變”錄像片斷,重點在難民逃亡的場景。看后,讓學生以其中一個長期漂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進一步渲染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蹦x課文。①解決字詞,以做到準確朗讀課文。
、谡页鲎髡呙鎸ν恋匕l(fā)出的誓言。這是本文關鍵點突破點,找出它有利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惨缘湫投温錇槔,指導學生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體會出的情感。)
(三)理解、探究
從幼兒到成人,語言感知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如下:學前的模仿期、小學的背誦期、初中的警句期、高中的體驗期、大學的評論期和成人的應用期。據(jù)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初中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有自己的特點,這一特點同他們對自然、社會的了解需要深化同步。他們已從現(xiàn)實生活和閱讀物中接觸到大量的語言現(xiàn)象,需要選取格言、警句、成語、諺語及其他從常用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表現(xiàn)力強的精華語句來記憶、理解。新課程強調學習的探究性,老師對學生需要進行問題解決的指導。明白這一點,結合語文有很強的實踐性的特點,我采用品味、探究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感,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思,提高綜合能力:
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并深情地朗讀或背誦這些句子。學生互評,老師指導。
然而,由于心理、經(jīng)歷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區(qū)和背景下寫成的,初一學生對個別句子深層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難的,于是我拋出兩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找出課文中用語別致的句子,并說明別致什么地方?
、薄拔矣袝r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句中的“泛濫”可否換為“擁有”、“充滿”這類詞語?
、病霸谀翘飰爬锫裨徇^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為什么不用“飄蕩”或“回響”過“我的歡笑”之類語句,而用“埋葬”呢?
通過這兩個詞分析探究,引導學生感受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中飽含的真情,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積蘊的激情以及產(chǎn)生的強烈沖擊力,同時也可以看到前后兩段文字在表現(xiàn)感情上的異同:即都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真摯熱愛和深切懷念,但后段在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文章的最后得以最強烈的噴發(fā),面對土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堅強的誓言。
“泛濫”、“埋葬”兩個詞的運用逾越了常規(guī)。凡是反常之外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的困惑的,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給以方法的指導:①明確該詞的本意;②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fā)現(xiàn)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四)拓展升華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發(fā)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教學中我采取下列兩個步驟。
、倥洹对谒苫ń稀芬魳罚÷暲收b第二部分,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谡故净脽羝,大聲齊讀剛學過的李大釗的名言: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用學生的已知來升華作者的感情,熱愛故土即熱愛祖國,只有對祖國懷有母親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贏得解放,走向富強;y為易,引起共鳴。 戛然而止,言盡而意無窮。
(五)推薦作業(yè) 以《我愛這土地》寫一篇文章,增強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五、板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