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精選17篇)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
[教學目標 ]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二、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1、播放音樂《松花江上》
2、介紹時代背景。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快速閱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舉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提問: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引導學生自己在文中尋找類似的語言進一步分析。
四、配樂朗誦全文。
五、擴展思考
提問: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用怎樣的形式,舉幾個例子。
六、總結(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2
第一部分:
1.填空:(5分)
⑴《黃河頌》作者 ,該歌詞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 。
⑵《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作者 ,作者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預見中華民族正逢新的轉機,號召 。
⑶《土地的誓言》作者 ,現代作家。
2.給加點字注音:(5分)
山巔( ) 狂瀾( ) 崎嶇( ) 斑斕( ) 亙古( )
3.《黃河頌》作者用第二人稱來寫有什么作用?(3分)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4分)
⑴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⑵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
5.《黃河頌》歌詞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4分)
6.“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句中的“趣味”如何理解?(4分)
7.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4分)
8.填入語段的空缺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4分)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 。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 ,也許是一項純黑的博棵保殘硎親饕當舊系囊桓齪煳宸幀r殘硎且蛔郎秸浜n叮殘硎且恢灰骯?u> 。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 。……便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
a、一朵小花 一片磚瓦 一個口信 一雙清凈的舊鞋
b、一片磚瓦 一個口信 一朵小花 一又潔凈的舊鞋
c、一片磚瓦 一朵小花 一個口信 一雙潔凈的舊鞋
d、一個口信 一片磚瓦 一雙潔凈的舊鞋 一朵小花
第二部分:
(一)
寬容
十九歲那年,我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學。入學前的那天晚上,父親把我叫到跟前,在昏黃的油燈下對我說:“以后出門在外了,遇事一定要冷靜,凡事要多替別人想一想,不要和人斤斤計較。”我點點頭。
在大學的兩年里,我常常想起父親的話,我努力地學得開朗一些,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漸漸地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充實。我知道,這是因為,父親在我的心底播種下了一枚名叫寬容的種子。
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寬容更是一種力量。
聽人講過這么一個故事:某地的一位部門經理,有一次在外地出差處理業務時,手袋被盜,里面除了常用的錢物外,還裝有公司的文件。當她又內疚又擔心地站在總經理面前講完所發生的事情后,總經理笑著說:“我再送你一只手袋好嗎?你前段時間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公司早就想對你有所表示,但一直沒有機會,現在機會終于來了。”
那位沒有暴跳如雷的總經理用寬容的態度處理了這件事,使部門經理心懷感激,后來任憑其它公司有多么優厚的待遇聘請她,她都不為之所動。
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假如生活中,我們受不了不公正待遇或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了什么,千萬不要生氣憤怒,而應學會寬容。生氣憤怒是人類最壞的毛病之一,它是在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一種徒勞的,于己于人無益的情緒。
清朝初葉的李紱做過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于忿戾而己,因以‘無怒’名軒。”李紱“無怒”,我們“寬容”如何?迅速瀏覽短文回答問題:
9.寫出文中與“寬容”同義的一個句子。(4分)
10.作者大學兩年為何感覺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充實?(4分)
11.寬容有哪些作用?生氣有何不好?(4分)
12.劃線的“她都不為之所動”中“她”是誰y她不為什么所動?為什么?(4分)
13.文中李紱的話對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是 。(4分)
14、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4分)
(二)
公德
馮驥才
在漢堡定居的一個中國人,對我講了他一次親身感受——
他剛到漢堡時,隨著幾個德國青年朋友駕車到郊外游玩。他在車里吃香蕉,看車窗外沒人』匝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駕車的德國青年馬上“吱”地來個急剎車,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個廢紙兜里,放進車中。對他說:“這樣別人會滑倒的。”這件事對他印象極深,從此再不敢隨便亂丟廢物。
在歐美國家的快餐店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吃完東西要把用過的紙盤紙杯吸管扔進店內設置的大塑料箱內,以保持環境的整潔。為了使別人舒適,不妨礙影響別人,這叫公德。
在美國碰到過兩件小事,我卻記得非常深。
一次在華盛頓藝術博物館前的闊地上,一個穿大衣的男人貓腰在地上拾廢紙。當風吹起一張廢紙時,他就像捉蝴蝶一樣跟著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內。直把地上的亂紙拾凈,拍拍手上的土,走了。這人是誰,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慣這廢紙滿地的景象,就這樣做了。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樂廳。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煙的,擺著幾個臉盆大小坐地的煙缸,里面全是銀色的細砂,為了不叫里邊的煙灰顯出來難看。但大煙缸里沒有一個煙蒂。柔和的銀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幾個煙蒂被指尖勾起來。原來人們都把煙蒂埋在下面,為了怕看上去雜亂。值得深思的是,沒有一個人不這樣做。
有人說,美國人的文化很淺,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贊同這見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淺的國家很文明;教育不好,卻能使文化古老國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質很差。教育中的“德”,一個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視他人的存在。
我坐在布魯塞爾一家旅店的大廳內等候一個朋友。我點著煙,看到對面一個人面前放個煙碟,就伸手拉過來。不一會兒那人站起身伸長胳膊往面前的煙碟里磕煙灰,我才知道他正在抽煙,趕緊把煙碟推過去。他很高興,馬上謝謝我,并和我極有好感地談起天來。我想,當我把煙碟拉過來時,他為什么不粗聲粗氣地說:“哎,你沒看見我正在抽煙?”
美好的環境培養著人們的公德,比如清潔的新加坡,有隨地吐痰惡習的人也不會張口把一口粘痰吐在光潔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亂骯臟的環境敗壞人們的公德,比如紐約地鐵,墻壁和車廂內外到處胡涂亂抹,污穢不堪,人們的煙頭亂紙也就隨手拋了。
好的招致好的,壞的傳染壞的,善的感染善的,惡的刺激惡的,世上萬事皆同此理。
15.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公德的理解?(4分)
16.第5自然段“他就像捉蝴蝶一樣跟著跑”;第7自然段“美國人的文化很淺”,你怎樣理解?(4分)
17.第8自然段說:“當我把煙碟拉過來時,他為什么不粗聲粗氣地說:‘哎,你沒看見我正在抽煙?’”“他”為什么不這么說?(4分)
18.文章最后一句“世上萬事皆同此理”中“此”指的是什么?(4分)
19.“公德”這一抽象的話題,在作者筆下,像小溪的流水,潤到人們的心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4分)
(三)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①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結下了永恒的緣分。
②60多年前,我到北京來考大學,就下榻于西單大木倉里面一條小胡同中的一個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灘北大三院去應試,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還在忍受臭蟲的圍攻。
③但是,我們這一幫窮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黃昏,總要到西單一帶去逛街。耳聽鏗鏘清脆、悠揚有致的京腔,如聞仙樂。此時鼻管里會驀地涌入一股幽香,是從路旁小花攤上的梔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發出來的。回到公寓,又能聽到小胡同中的叫賣聲:“驢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其聲悠揚、深邃,還含一點凄清之意。這聲音把我送入夢中,送到與臭蟲搏斗的現場上。
④將近50年前,我在歐洲呆了10年多以后,又回到了故都。這一次是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胡同里,后門在翠花胡同,前門則在東廠胡同,據說就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所在地,是折磨、囚禁、拷打、殺害所謂“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極多,他們的鬼魂據說常出來顯靈。里面重樓復閣,四廊盤曲,院落錯落,花園重疊,一個(甲)(“陌”的注音)生人走進去,必然是如入迷宮,不辨東西。
⑤然而,這樣復雜的內容,無論是從前面的東廠胡同,還是從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來的。外面十分簡單,里面十分復雜;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許多小胡同共有的特點。
⑥據說當年黎元洪大總統在這里住過。我住在這里時,北大校,長胡適住在黎住過的房子中。我住的地方僅僅是這個大院子中的一個旮旯,但是這個旮旯也并不小,是一個三進的院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味。院子里擺滿了漢代磚棺,黃昏時分,總會讓人感覺到鬼影幢幢,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來拜訪我。我“與鬼為鄰”,倒也過得很安靜。
⑦第二進院子里有很多樹木。有一個夏日的晚上,剛下過一陣雨,我走在樹下,忽然聞到一股幽香。原來這些是馬纓花樹,樹上正開著繁花,幽香就是從這里散發出來的。
⑧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幾年前西單的梔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氣。當時我是一個19歲的大孩子,現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將近20年的兩個我,忽然融合到一起來了。
⑨不管是六十多年,還是五十年,都成為過去了。現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變,層樓摩天,國道寬(乙)(“敞”的注音)。然而那些可愛的小胡同,卻日漸消逝,被摩天大樓 掉了。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定就算是壞事。可是我仍然執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就讓它們在我心中占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
⑩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
20.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甲)(乙)兩處的漢字。(2分)
21.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具體語言環境,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填人第⑨段中的空格內( )(3分)
a.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b.排擠:利用勢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c.吞噬:吞食;并吞。
d.囊括:把全部包羅在內。
22.對第③段中加點的“悠揚”“深邃”“凄清”這3個詞語含義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3分)
a.“悠揚”指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婉轉,形容叫賣聲悅耳動聽,又像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表現出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
b.“深邃”一詞,使人覺得叫賣聲是從胡同的深處傳來,又像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來,表現出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
c.含有“凄清”之意的叫賣聲使人聯想到老舍筆下為生存而苦苦掙扎的樣子,它透露出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d.“凄清”的叫賣聲與鏗鏘的京腔形成對比,營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氛圍。
23.對第⑤段中劃線句子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3分)
a、與摩天大樓相比,小胡同是簡單、平凡的,然而小胡同的復雜、神奇又是摩天大樓無法比擬的。
b.外表看似簡單而內部結構復雜的小胡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c.在這看似普通而內部結構復雜的小胡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d.平平凡凡的小胡同住過許多不尋常的人,記錄了不少神奇的故事。
24.本文首尾呼應,其中“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這一句的意思是( )(4分)
a.“我”的生活和小胡同緊緊聯系在一起,沒有小胡同就沒有“我”。
b.小胡同接納了“我”,它的環境熏陶了“我”,它的文化哺育了“我”。
c.在最困難的時候,“我”選擇了最具特色的小胡同,“我”和小胡同的緣分不淺。
d.小胡同里留下了“我”的苦澀,也留下了“我”的歡樂。
25.仔細閱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給本文劃分結構層次。(4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4分)
a、以“我”住過的兩個小胡同為例,說明了北京小胡同的共同特點,表達了對北京小胡同的贊美之情。
b.回憶了“我”在北京小胡同度過的60多年的漫長生涯,表達了對小胡同日趨消沉這一現象的惋惜之情。
c、通過“我”在北京小胡同生活片段的回憶,表達了對已經結下了永恒緣分的北京小胡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眷戀之情。
d、將舊日的小胡同與今天的摩天樓進行對比,表達了對首都北京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喜悅之情。
《黃河頌》《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答案
1.⑴光未然、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⑵李大釗、國民去開創歷史新紀元。⑶端木蕻良 2.略 3.直接抒發對黃河英雄氣概的贊美之情。(意近即可) 4.略 5.把歌詞主體部分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6.這種趣味,其實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7.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8.b 9.凡事多替別人想想,不要和人斤斤計較。 10.因為“我”記住了父親的話,生活很開朗,并用真誠善良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11.寬容能調和人際關系,增進了解,有時是一種力量;同時,寬容是衡量人的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一種尺度生氣是人類最壞的毛病之一,它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徒勞的且于己于人都無益的情緒。 12.(丟手袋的_部門經理不為優厚的待遇所動,因她有一位寬容的總經理。 13.以反面說明寬容的作用。 14.其觀點是對人要寬容寬容與否應視對象、事情性質等而定。 15.文中所提到的公德指:遵守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重視他人的存在,人們的公德意識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公德就是為了使別人舒適,不妨礙影響別人。 16.是說這片廢紙風一吹跑得很快,他很難抓住卻窮追不舍,這個穿大衣的男人很講公德;美國人的文化很淺是說該國文明史的發展時間不長。 17.因為他重視別人的存在,考慮別人的需要。 18.好的招致好的,壞的傳染壞的,善的感染善的,惡的刺激惡的。 19.本文以小見大,用具體的生活小事來說明大道理,給我們以生活的啟迪,希望每個人都成為講公德的好公民,拘小節,識大體。 20.陌、敞 21.c 22.d(講析:“含有一點凄清之意”的叫賣聲不能和第⑥段的“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牽扯到一起,故d不恰當。) 23.a 24.b 25.b 26.c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3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4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端木蕻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閱讀提示”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后,談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等。
2.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斑斕(lán)
怪誕(dàn) 漿液(yè)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_(huì) 白樺樹(huà)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 亙古:遠古。
污_:骯臟的東西。
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點撥: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本文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活動二:大聲朗讀,觸摸摯愛的土地
同學們,當我們的國土淪喪時,你不悲痛嗎?當我們的人民被蹂躪時,你不傷心嗎?下面請你帶著對祖國的熱愛,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給課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后小組內交流。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秘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疊現出家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說“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你從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來?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
“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然后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這幾句話反復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么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利于抒發內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怎樣的特點?
點撥:選擇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句式構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對東北家鄉的熱愛之情。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點撥: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么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更愛她,并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衛家鄉犧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念。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的含義?
點撥:“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怎樣理解文中“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的含義?
點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歡笑,是為了說明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其實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點撥:這句話是說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6、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點撥: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活動五:拓展閱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斗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校的感情。
2.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斗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5
達標訓練
1.本文寫于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長篇小說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課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給加粗字注音
熾痛( ) 嗥鳴( ) 鎬頭( ) 田壟( ) 亙古( )
輾著( ) 讕( )語 豐饒( ) 跳躍( )
3.根據拼音寫全詞語并釋詞義。
(1)斑lán( ):________ (2)lán( )語:________
(3)怪dàn( ):________ (4)默qiè( )________
(5)污huì( )________ (6)阻yì( )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請摘出有關句子。
5.請概括課文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閱讀下段文字,回答問題:
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的心里懷著①________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著一種熱情。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睛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風……這時我聽見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我。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橫線上填詞: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語段第一句話在全文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試從結構、內容上分析。
3.“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喚”“她召喚”?“無時無刻”說明了什么?
4.這段話中作者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課文不僅滿懷深情地描摹了故鄉的美麗景色,還回憶了“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試摘出課文中回憶“我”在故鄉成長足跡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6.仿寫句子
當________的時候,當________的時候,或者當________的時候,我會真切地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開放探究
松 花 江 上
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無窮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
才能歡聚在一堂?
1.用“‖”將詩歌分為三層,并概括層意。
2.反復是這首歌詞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試分析下列詞句反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我的家鄉在松花江上”________
(2)“流浪!”________
3)“哪年,哪月”________
(4)“爹娘啊,爹娘啊。”________
3.下面兩段文字都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畫面來展現家鄉的豐饒美麗的。試比較散文語言和詩歌語言的特點。
(a)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
(b)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語言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詩歌語言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4.誰不愛自己的家鄉,一提起家鄉,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請仿照這首詩歌的開頭寫一段,寫家鄉的景、事和人,抒發對家鄉的摯愛之情。
我的家鄉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鄉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鄉在__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_________,
還有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達標訓練
1.九·一八事變 端木蕻良 曹漢文 《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2.chì háo gǎo lǒng gèn niǎn lán ráo yuè
3.(1)斕 燦爛多彩 (2)讕 沒有根據的話 (3)誕 荒誕離奇 (4)契 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5)穢 骯臟的東西(6)抑 阻止、抑制
4.“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為了她,我愿……和恥辱”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而戰斗而犧牲。
能力提高
1.①熾痛 ②泛濫 ③斑斕 ④怪誕
2.結構上總領第一自然段,內容上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熾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3.這是移情于物的寫法,實際上是表達自己思念家鄉、故鄉令自己夢縈魂牽的感情。“無時無刻”說明這種感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故鄉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抓住這些特點,能充分體會到東北地域之廣闊與物產之豐富。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5.“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多么豐饒”。回憶“我”在故鄉的成長足跡,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6.略
開放探究
1.我的家在東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關內,流浪//哪年哪月……歡聚在一堂?//
第一層:憶家鄉 第二層:離家鄉 第三層:思家鄉
2.反復的作用主要是起強調思想感情的作用。具體分析略。
3.散文語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動、詳盡,詩歌語言則顯得凝練、簡潔。
4.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6
教學目標 :
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
投影儀、PP軟件、錄音機等。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 (播放《松花江上》)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了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等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dàn)亙古(gèn)默契(qì)污穢(huì)
熾痛(chì)嗥鳴(háo)讕語(lán)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峰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
五、問題研討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2、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后來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但有人說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六、反復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
1、課外閱讀秦牧的《土地》
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
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PP軟件、錄音機等。
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教后記: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結合〈最后一課〉來講。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來導入。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后,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用聯系時代背景,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8
教學目標:
1、識字認詞,積累好詞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2、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3、學習用排比的句式進行寫作。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師生主體與主體間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突破方法:學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師適當點撥。
教學方法:讀——悟——賞——拓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課件
課前準備:
1、積累字詞。
2、查找有關“九·一八”事變及作者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熱愛你足下的這片土地嗎?那么就請你用最深情的語言來形容它吧!
同學們的語言是那樣的優美和深情!是啊,當我們面對著如此美麗而廣博的土地時,怎能不生發感慨。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謳歌過我們足下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端木蕻良的筆共同去領略我們足下這片黑土地的.魅力!
二、明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目的性更強,學生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學習。
三、讀一讀知內容
自由快速朗讀。(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文章。)(學生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文章。)
共讀文章,先指名朗讀、再教師范讀、最后全體齊讀。(設計意圖: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把讀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了解文章內容。)(學生活動:學生邊讀文章邊思考下列問題。)
(串聯詞:前面兩位同學讀得都非常棒,連我也禁不住要一試身手了,下面由老師來給大家朗讀好不好?)
(串聯詞:還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讀的機會留給大家,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思考:文中描繪了哪些故鄉的事物?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
是誰在對土地發出誓言?發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學們可以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回答。)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勾畫的習慣;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
四、悟一悟探主題
(串聯詞:文章的內容是為主題服務的,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題。)
思考: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思考。)(設計意圖: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主題的學習方法。)
五、品一品賞特色
(串聯詞:內容和主題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賞析本文的語言。)
思考:你認為文中哪些詞句寫得精彩?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從修辭、句式、表達情感的方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
(設計意圖: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合作交流,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文學語言的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寫一寫創佳作
(串聯詞:通過分析,我們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氣勢和感染力,是因為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寫出那么秀麗的詞句,你們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點動起你手中的筆吧,我期待著欣賞你筆下綻放的美麗花朵。)
請同學們結合所給出的句式寫話。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運用所學自創佳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寫,然后小組評議,選出優秀作品展示,然后全體同學共評。)
七、想一想展視野
(串聯詞:你們的作品寫得都那么富有詩意,真讓老師對你們刮目相看。那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和愛國之情的詩句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或愛國之情的詩句?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積累。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的積累意識,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八、提供資源平臺:
(設計意圖:將課內所學延伸到課外,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九、教師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領略了我們足下這遼闊而富饒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賞了端木蕻良匠心獨運的作品,了解了那斷永不能忘了的辛酸歷史,同學們創作了那么多令人稱道的作品……如果你還覺得意猶未盡的話,請你動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業。
十、布置作業:
1、請你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積累在積累本上。
2、請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一些與“九一八”事件相關的資料,編一份小報,來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9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測、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同學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測、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布置】
1課時。
【公開課教案】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同學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身的感受,創設情境。
三、配樂范讀,同學朗讀
1、要求: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掌握和處置;畫出自身深受震動的句子或詞語。
2、同學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3、同學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身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四、自主研讀與賞析
1、同學結合課文內容和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掌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發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同學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同學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⑴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⑵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⑶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發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身對課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同學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同學小組充沛研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同學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身堅強的誓言。
3、同學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同學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和自身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設計
1、謄寫生字詞。
2、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隨筆,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測、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同學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測、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布置】
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同學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身的感受,創設情境。
三、配樂范讀,同學朗讀
1、要求: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掌握和處置;畫出自身深受震動的句子或詞語。
2、同學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學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身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四、自主研讀與賞析
1、同學結合課文內容和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掌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發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同學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同學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⑴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⑵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⑶人稱的恰當運用。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身對課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同學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同學小組充沛研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同學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身堅強的誓言。
3、同學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同學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和自身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設計
1、謄寫生字詞。
2、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隨筆,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點詞語,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了解國恥,珍惜現在,振興中華。
二、教學難點
揣摩字詞,理解作者對土地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由“土地”二字導入。
(1)普通人對土地的感情。
(2)小學時學過的肖邦對土地的感情。
(3)詩人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
這些都可以看到人們對土地都是魂牽夢繞,充滿深情。而一個被外敵入侵被迫失去土地,離開故土的人對土地又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2、整體感知
板書:土地的誓言。
(1)問:這是在什么背景下發出的誓言?
(2)播放“九一八”事變的影片。并簡介作者。
(3)他面對土地發出了怎樣的誓言?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學生勾畫生字詞和相關內容。
(4)解決生字詞。讀出“土地的誓言”。
3、精讀課文
(1)學生朗讀“土地的誓言”后思考:
作者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誓言?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學生朗讀第一段相關內容,簡要概括出來。
問:作者在這一段的描寫中充滿了什么感情?
問:可是,這樣美麗、富饒的土地此時卻在日本強盜的魔爪下呻吟,摻遭蹂躪。教師放影片。
問:讀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時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嗎?哪些詞語表現出了這樣的感情?
學生找出相關的詞語,品味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再讀“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讀。
(3)由“墳前”引到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奪回土地”的感情。
4、朗讀艾青的詩小結。(可以投影)
四、拓展延伸
學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學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2
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了解當時作者的創作背景,體會作者內心獨白式的創作手法,領會作者大量運用鋪排的描述。
2. 方法過程目標:品味文中的關鍵意象和關鍵語句,通過課文語言的品味,喚起學生的共鳴。
3. 情感目標:通過課文的朗讀,培養學生對土地的熱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的共鳴。
4. 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5. 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性和說服力。
6. 聯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
(1)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3)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味作者的豪壯情懷。
2. 難點:
(1)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2)揣摩本文比喻中蘊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四. 知識分析
《土地的誓言》
(一)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屬于“東北作家群”的文學派別。“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淪陷,許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作者相繼流亡到了關內。他們帶著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因此,他們的作品大都表現了家仇國恨和故土之思的雙重情感。
(二)文體知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文情并茂的文學體裁。題材廣泛,可以寫真人真事,也可虛擬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揮灑,如行云流水;結構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質樸清新,或斑斕絢麗,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一粒沙中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散文,是閃現的思維火花,展現的情感波瀾,再現的時光往事。
(三)層次結構
教學設計>文章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幅長聯。
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 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四)中心意思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五)寫作特點
運用呼告手法,直接傾訴,并將傾訴對象擬人化;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營造教學設計>文章的畫面之美;敘述的方式與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教學設計>文章的波瀾與節奏。
(六)解釋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和“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超出了常規,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義;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義和語境間發現詞語具體確切的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在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較之用“澎湃”
“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埋葬”和“飄蕩”、“回響”等詞又有何不同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但它卻已被埋葬在了故鄉的田壟間。因此,用“埋葬”一詞就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七)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深層的理解是,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似乎正要噴涌而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一)作者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3年赴日本,就學于早稻田大學。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筆。1918年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并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成為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嗣后,對黨的建設,工人、學生運動,統一戰線,均有重大貢獻。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于北京。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一位學者和詩人。他的詩文被魯迅譽為“革命史上的豐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釗選集》(1959年出版)、《李大釗詩選注》(1979年出版)
(二)結構分析:
這篇短文一共五段。
第一段,說明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沖過艱難險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險為美趣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第四段,從上文泛論“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和“民族生命的進程”,談到“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
第五段,照應第二段,以揚子江、黃河比喻我們的民族精神。
(三)主旨: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典型例題】
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田壟(lǒng) 污穢(huì) 樺樹(huá)
b. 鎬頭(gǎo) 熾痛(zhì) 嗥鳴(háo)
c. 亙古(gèng) 默契(qì) 泛濫(làn)
d. 豐饒(ráo) 蚱蜢(zhà) 召喚(zhào)
2. 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 誓言 胸膛 涌躍 仰望
b. 匯合 土壤 轆轆 飄揚
c. 怪涎 破曉 高梁 標直
d. 幽遠 斑瀾 呻呤 恥辱
3. 給下列的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4. 對課文的分析,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b. 標題“土地的誓言”應理解為“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c. 教學設計>文章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
d. 作者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
5. 本文的語言以富有力度和濃度的情感來打動人心。請從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認為最富表現力的詞語,并稍加分析。
①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顆稻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b
3. 奔:bēn 奔波 bèn 投奔 解:jiě 解放 jiè 解元 xiè 解數
4. b
5. 略(見本課的“重點句分析”)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
“小板鴨”自述
① 知道嗎,剛出蛋殼的時候,我是一只人見人愛的小不點兒,媽媽給我起了個名字——小小鴨。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清粼粼的小河,還有綠茸茸的草地,到處是我蹦跳嬉戲的樂園。再過幾天,我就要上學了,學校是不是也很好玩呢?
② 開學第一天,我懷著滿心的喜悅跟著媽媽去學校,一路上,媽媽不停地叮囑我,“到了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才和媽媽揮手道別,一只兇巴巴的老鴨子就揮舞起教鞭,把我趕到了一間擺滿書架的屋子里。老鴨子命令我爬上書架,把每一本書從頭抄起,不抄滿十頁,今天的功課就沒算做完。我戰戰兢兢地爬到了一個最矮的書架上,這都是些什么書啊?《鴨子光榮史》、《聽鴨老師話,跟鴨老師走》、《論鴨子的思想品德》……大沒趣了!我跳下書架,大聲叫:“不抄,不抄!我要回家!這兒不好玩!”老鴨子陰森森地盯著我,拿下一本《乖鴨子的表現》,扔進一只玻璃缸里。書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團漿糊,他一把抓過我的細脖子,抄起漿糊就往我嘴里灌,邊灌邊惡狠狠地說:“不聽話?我就讓你變成一只小填鴨!”
③ 填了一肚子書糊糊的我緊接著被趕到一扇鐵門前,門上高懸一塊木牌:“考鴨室”。門里是一間空蕩蕩的屋子,只在當中擺了張課桌,桌上放了一張白紙,紙上寫著一行字:“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老鴨把我推到桌前,說:“這是你的作文考試題。開始吧!”說完就走了。屋子里靜得嚇人,我又冷又怕,肚子又脹得難受,忍不住哭了起來:“媽媽,我要媽媽!”突然,屋頂上方開了個小黑洞,一個惡狠狠的聲音傳了下來:“不許哭!”“啊——”我嚇得大叫起來,又趕快捂住嘴,打起精神看我的考試卷:“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什么是聽話呵?聽誰的話呢?聽話有什么用呢?大人們為什么老是對我說聽話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不知過了多久,門又被推開了,老鴨走了進來。而我面前擺放的白紙上,依舊還只是那一行字。“看來,你這只小鴨子,還挺難管教的嘛!跟我來!”我抽泣著閉上眼,任憑老鴨把我抓了出去。
④ 睜開眼睛,我發覺自己已被懸空吊在了一個大鐵鉤上,腳下是一大桶黃兮兮的紙糊糊,散發著陳年的腐臭味兒。老鴨瞪著我,說:“下面進行的是‘醬鴨訓練’,它一定能讓你脫胎換骨。這‘醬’可是用我們鴨子學校歷代校長窮畢生精力撰寫的《鴨子史》做成的,珍貴無比。小鴨子,想不想嘗嘗?”我恐懼得一點兒聲音都發不出來,只是拼命地搖頭。
⑤“那好,告訴我,怎樣才算一只聽話的鴨子?”
⑥“我不知道呵!”
⑦“不知道?好!”老鴨話音未落,我便被沉到了“醬桶”里,那黏乎乎、臭烘烘的“紙醬”直往我嘴里灌,我一點兒氣也透不過來了。肚子脹、胸口悶、腦袋疼,我是不是快要死了?千鈞一發之際,我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啦!聽話就是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堅決要聽老師的話,跟老師走!”
⑧“對了!”
⑨ 猛的,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升了起來,我的腳又踏在平實的土地上了。四周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好多鴨子舉著鮮花,捧著獎狀圍在我身邊。老鴨上前握住我的手不停地稱贊,鴨校長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并向我頒發獎狀、證書:“祝賀你,你已成為了我校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板鴨學員’!”可我已經徹底麻木了,心里只有兩個字在不停地回響:“聽話——聽話——”
1. 這篇教學設計>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 第③段里“這是你的作文考試題”中的“這”指的是 。
3. 說說“聽話”的含義。(以文中的話回答)
4. 小小鴨到學校后,經歷了 、 、 以及成為 等過程。
5.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達方式?各舉一例。
6. 本文運用了許多疊音詞,請你找出一個表神情的詞,另外,自己再寫一個這種類型的詞。
7. 鴨子學校的宗旨是 ,而小鴨子心中想的是學校是否 。(各填兩字)
8. 在現實生活中,你對“聽老師話”有什么看法?
【試題答案】
1. 時間順序
2. 我要做一只聽話的鴨子
3. 聽話就是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4. 填鴨、考鴨、醬鴨、板鴨學員
5. 記敘事情發展的經過;語言、行動、神情描寫等。舉例略
6. 陰森森、笑瞇瞇
7. 聽話、好玩
8. 學生應聽老師的話,但不應盲從。老師不正確的話不能聽,不能老師“說什么我就聽什么,老師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3
一、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注音
1.熾痛( )(a.zhì b.chì)
2.嗥鳴( )(a.háo b.áo)
3.怪誕(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書寫錯誤最多的一項是
[ ]
a.噴涌 珠絲馬跡 纏繞 紅熟
b.讕語 班讕 亙古 申吟
c.豐繞 飄揚過海 泛爛 槳液
d.鎬頭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讀不太順口,請稍加修改,使之通順
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紅玉的臉龐,眼睛似黑玉,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手法
1.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
( )
3.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
( )
五、閱讀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夜夜我聽見馬蹄奔馳的聲音,草原的兒子在黎明的天邊呼喚。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我向那邊注視著,注視著,直到天邊破曉。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1.怎樣理解“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簡潔的話概括“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訓練
請用抒情的文字來贊美自己的家鄉,字數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擬人 2.比喻 3.反復
五、1.“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已經“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2.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3.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 4.從全文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4
一、深情導入,營造氣氛
(課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山河的熱愛。音樂結束后,師導入。)
師:著名詩人艾青曾這樣深情地吟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可以說,對故鄉土地的熱愛,是人們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之一。當日寇的鐵蹄踐踏祖國的東北大地,無數東北同胞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會的時候,作家端木蕻良滿懷悲憤和思念之情寫下了激情飛揚的文章,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聽讀課文,述說感受
師:聽老師朗讀課文,聽讀時請請勾畫出生字詞,注意老師朗讀師的語氣、語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話說說聽后的感受。
(教師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學生認真聽讀,不時圈點勾畫。)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聽后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②文章語言很有氣勢,不可阻擋。
③感覺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動,好像是一口氣寫完的,或者說一氣呵成的。
三、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師: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故鄉景物的語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牽夢縈的故鄉到底是怎樣的一方土地呢?建議用“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現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鄉的特征。
(生齊讀描寫故鄉的部分。)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這是一方美麗的土地,表現在“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描繪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鄉,令人喜愛。
②這是一方富饒的土地,表現在“黑色的土地”“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金塊”“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可見作者的故鄉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③這是一方廣袤的土地,表現在“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可見作者故鄉廣闊無垠,一望千里。
④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現在“孤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故鄉充滿了神秘色彩。
⑤這是一方和諧的土地,表現在山雕、鹿群、馬兒在奔跑,而“秋天,銀線絲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和諧社會。
(二)師:故鄉真是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圖呀!讀著這兩段文字,我們眼前會浮現美麗、豐饒、神秘而和諧的故鄉!體會一下,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應該用自豪的語氣,讀出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
②應該用喜悅激昂的語氣,讀出作者作為一個東北人的驕傲。
③應該讀出層次感,有的地方要一瀉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緩。
(此環節需要用實例來訓練朗讀,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四、細讀課文,體味情感
師:細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對家鄉是無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說,感情如同江河湖水決堤一樣不可遏止,四處“泛濫”。作者“泛濫”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思念家鄉。
②熱愛、贊美家鄉。
③渴望盡快回歸故鄉的迫切心情。
④對故鄉慘遭蹂躪的悲痛,對侵略者的罪惡行徑的憎恨。
(此環節的重點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樂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圖片。)
五、再讀誓言,深化主旨
師:作者的家鄉如此美麗、豐饒,令人難忘,不能割舍。可是現在,土地上卻充滿著蹂躪,充滿著掠奪,多少人背井離鄉,多少人妻離子散!美麗和豐饒成為過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頭腦中。面對這厚重的土地,面對這多災多難的家園,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誓言?誓言中表達了哪些決心?
(生找出并齊讀誓言部分。)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歸故鄉。誓言說:“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
②作者要為故鄉的解放而戰斗到底的決心。誓言中說:“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③作者要為故鄉解放,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寶貴的生命。誓言中說:“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墳前。”
六、走出課文,延伸情感
師:列寧曾經說過“愛過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請同學們些一句與愛國主義有關的詩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簡要說說理由。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文天祥的這顆心與端木蕻良對故鄉的熾痛之情感將永遠激勵我!
②我選的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我想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必須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③我想選用魯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作為座右銘。盡管祖國處在黑暗中,仍然執著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奉獻自己青春和熱血,這是對祖國何等堅貞、熱烈的愛呀!
師:同學們。黑暗已經過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經實現!中華民族正在走上偉大復興,任重道遠!祖國的騰飛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學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師把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部分語句送給同學們,愿你們銘記于心。
(生齊讀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過智,少年富則過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5
課 題:《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課 型:新授課
研究課題: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于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調子是悲愴的。
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情感,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對于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21世紀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本課將實驗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當堂檢索。
教學創意:
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指導,自主獲取知識,擴展課堂教學;配以音樂感染學生。
教學結構:
情境導入 ——整體感知——品味精彩語句——擴展思考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計算機lanstar教學軟件、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 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6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教學簡案 篇17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端木蕻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閱讀提示”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后,談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等。
2、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斑斕(lán)
怪誕(dàn) 漿液(yè)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_(huì) 白樺樹(huà)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 亙古:遠古。
污垢:骯臟的東西。
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點撥: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本文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活動二:大聲朗讀,觸摸摯愛的土地
同學們,當我們的國土淪喪時,你不悲痛嗎?當我們的人民被蹂躪時,你不傷心嗎?下面請你帶著對祖國的熱愛,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給課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后小組內交流。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秘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疊現出家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說“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你從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來?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
“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然后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這幾句話反復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么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利于抒發內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怎樣的特點?
點撥:選擇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句式構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對東北家鄉的熱愛之情。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點撥: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么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更愛她,并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衛家鄉犧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念。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的含義?
點撥:“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怎樣理解文中“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的含義?
點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歡笑,是為了說明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其實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點撥:這句話是說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6、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點撥: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活動五:拓展閱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斗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校的感情。
2、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斗
《土地的誓言》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滿族,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作家。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課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于是他們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人帶著對故土的懷念,飽含著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作者懷著濃濃的鄉愁及悲憤之情,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寫下了此文。
三、理解詞義
1、摯痛:誠懇而深切。
2、斑斕:燦爛多彩。
3、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4、怪誕:荒誕離奇;古怪。
5、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處流淌;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_:骯臟的東西。
8、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
第二部分(②):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
五、問題歸納
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在結構上總領第①段,在內容上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熾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泛濫”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泛濫”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貶義,這里貶義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激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
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應該回去”“必須回去”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顛倒?
不能調換,“不得不回去”帶有強迫的意味,“應該回去”表示理所當然,“必須回去”則帶有命令的口氣。這三個短語語氣逐漸加強,態度愈加堅決,情感表露也愈加濃烈。
5、“紅熟的漿液”指的是什么?
“紅熟的漿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強調精神與土地的契合,體現出作者對土地的無限熱愛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句話的含義。
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這句話。
描寫家鄉的美好天空,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8、“埋葬”在句中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表達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憤的心緒。
9、“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_和恥辱。”如何理解這幾句話?
這是作者對土地發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難屈服的壯志。“我的墳前”表明作者愿為了故鄉,死而后已的壯志。
10、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繪。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的景物、物產,并采用景物、物產的疊加,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運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強烈地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