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導學案(精選14篇)
《勇氣》導學案 篇1
一、作者介紹
多蘿西•卡梅倫•迪斯尼(1903-1992年), 美國女作家。出生在印第安納(俄克拉何馬州),在紐約的巴納德學院接受教育。是一個擁有廣泛讀者的美國作家。在成為職業作家前,從事過多種不同職業:速記員、夜總會女招待、電影拷貝作家。
代表作:《死在后座》、《絞刑的樹》等。
二.寫作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個星期之后,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爭。1943年美、英、法等反法西斯聯盟決定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迫使德軍兩線作戰,以此來拖垮德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1944年6月6日早晨,盟軍三個傘兵師在德軍防線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發生了……
三、文本助讀
《勇氣》是美國作家狄斯妮的一篇小說。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時發生的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傘兵被誤投到了敵占區,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國農婦求救。德軍發現法國農婦救助了那位美國傘兵就槍殺了她的丈夫。美國傘兵被俘后設法逃了出來,奔向樹林。德軍立即圍追他。走投無路時,美國傘兵“振作”起來,“押了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國農婦求救。法國農婦毫不猶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至此,作者稱贊道,是兩種勇氣打敗了敵人,即“青年傘兵智勝的勇氣和法國農婦毫不猶豫為美國傘兵提供了第二次機會的勇氣”,并借一位空軍將軍之口,對這兩種勇氣作了畫龍點睛的詮釋。
四、理解字詞
1、加點字注音
拘謹 帶綬 生生怯怯 著陸 門閂 嗚咽
頎長 熹微 寥寥 空降 勛章
2、解釋詞語
拘謹 頎長
熹微 嗚咽
發落 寥寥可數
孔武有力 單槍匹馬
五、預習反饋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綬帶( ) 空降( ) 勛章( ) 熹微( ) 寥寥無幾( )
2、解釋下列詞語
頎長: 悉意:
熹微: 拘謹:
孔武有力: 寥寥可數:
六、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理清情節結構。
2.讀完全文后,你能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寫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中的重點人物有幾個?
5、美國傘兵講的故事從課文的哪一段開始到哪一段結束?
6、說一說,故事是怎樣開頭、發展、結束的?
7、小說的情節結構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讀完第二部份后,同學們認為哪一段情節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簡述你們的理由。
8、法國婦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師提示,在戰爭時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9、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她的勇氣來自哪里?她前后兩次回答說:“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
10、課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文章標題叫做勇氣,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勇氣:美國青年傘兵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兩位主角的勇氣各是怎樣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種勇氣?為什么?(必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和難點)
12、《勇氣》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試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思考: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的故事與課文原故事作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八、當堂檢測
a、填空。
1.《勇氣》是 寫的一篇 。它從 的敘事角度,為我 們講述了二戰時期,盟軍由法國諾曼底登陸時發生的一個故事。
2.文章的標題叫“勇氣”,它實際上包含了兩種勇氣,即: 和 。從文中可看出,作者更看重 。
b、判斷下列語句屬于哪種人物描寫,并將答案寫在題后的括號里。
1.“我是一個美國兵,”傘兵說,“你們愿意把我藏起來嗎?”( )
2.像多數跳傘兵運動員一樣,他長得比一般美國軍人頎長些,而且肩膀很寬,看上去是個孔武有力的硬漢子。( )
3.他迅速地把這個美國人推進壁爐旁邊的一個大碗櫥里,“砰”的一聲關上櫥門。( )
《勇氣》導學案 篇2
【學習目標】
1、我要認識“呂、濫、厘、刷”4個生字。
2、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我要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4、我能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
【學習重點】我要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學習難點】 我能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趣讀文。
一般的花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的,而有一種花偏偏是在冷風冷雨中繁盛的開放,這——是需要勇氣的!
板書課題《 花的勇氣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種花的神韻。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小提示:我要借助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然后再帶著要求去讀課文。我能結合課文中的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將課文讀通讀順。)
1、通過讀課文,我認識了下列詞語,能把它們準確的讀出來。
寂寞 乏味 泛濫 厘米 遺憾 氣魄 怦然
齊刷刷 神氣十足 拔地而起 改天換地 傲然挺立
2、 我能理解下列詞語,并用它們造句。
泛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怦然一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能根據課文內容填寫
作者最初看見草地時,感到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扒開草后看見躲藏著的小花,感到_________,因為 ______________。
離開維也納前,感動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看到花的原野時,感到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體會到小花的氣魄時,心頭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圈畫出精妙之處,反復品味,揣摩作者的內心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交流。
四、精讀課文,感受內心變化。
1、我通過讀課文,畫出了表現作者內心變化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我“失望”,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遺憾”,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驚奇”,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怦然一震”,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們為什么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氣!”
(1) 我能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感情朗讀這一自然段。
3、我要把本文感人的語句摘抄下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情感升華,拓展延伸。
1、學了本課后,你有何感受,寫下來。
2、課后觀察一種植物,看看從它身上能得到什么啟示,寫成一篇習作。
《勇氣》導學案 篇3
學案 教案 一、漢字文化五千年,我學我會我流傳(讀、標、圈、注、組、查) 1、讀課文,圈出生字詞,讀準字音,認準字形,給每個字組兩個詞。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不懂的查字典:泛濫、壯觀(在書上做好批注)。 3、多音字注音:鋪__( ) __( ) 二、把握文章有整體,概括準確讀流利(認真填寫,課堂交流)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在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 )。 三、邊學邊思貴有疑,品詞品句悟含義。 1、細讀第1自然段,思考: “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批注在書上。) 2、細讀第7段,思考: “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劃出第2自然段中與這句話照應的句子。再通過重點詞,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批注在書上)。 3、細讀第8自然段,思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與體會寫在書上。 4、劃出文章的中心句,通過理解文章內容,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與體會寫在書上。 四、學海無涯天地寬,多讀多聞要拓展 1、查找作者馮驥才的簡介,搜集他的作品。 2、讀《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全文。 五、讀罷掩卷心有感,口說筆記寫新篇。 學了這篇課文后,談一談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4、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 教學過程: 1、自學反饋 2、交流質疑 3、分組展示 4、課后檢測 課后反思:
《勇氣》導學案 篇4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從情節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開頭、發展、結束的,并從情節
中提煉出主題。如何區分兩種勇氣,讓學生理解法國婦女的勇氣更為可貴是本文的難
點。
教學方法應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特別是文章的結束部分,教師必須
要把難點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
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
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
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
等、光明、幸福的未來,木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
備的勇氣。
二、學生自讀課文,查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重點詞語:
拘謹頎長衰微悉意孔武有力毫不猶豫寥寥可數
官銜蟋身碗櫥卓越哈喝缺乏
三、學生自由發言,結合練習,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一:文章標題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勇氣”:美國青年的勇氣
和法國婦女的勇氣。你認為作者更看重哪一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作者更看重法國婦女的勇氣。一方
面,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述將軍的話褒揚這位法國婦女,用意很明顯。另一方面,美國青
年身上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的智慧與勇氣的力量。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出的
因為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的勇氣和力量,則更多地體現出人類由于對和平
的渴望而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勇氣是人類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質,
是人類由野蠻邁向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問題二: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
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兩次回答說:“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
意義是否一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
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
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
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
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學生自己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明確: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體;第三部
分是文章的結尾,是升華主題的部分。
五、人物分析。
問題一:在整個故事中,聯系美國傘兵所作所為,你認為他表現了怎樣的“勇氣”?
答案不要求統一。
明確: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智慧
問題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
明確:在兩個人物中,作者更為關注、更為敬仰的是這個法國婦女。但是對她的刻
回
畫只有寥寥數筆。第一次出場時,作者只有簡單的兩句外貌描寫:“她長得并不漂亮,
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然而,正是這“善良而鎮定”使其后來的~系
列行為都有了依托。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這位婦女只是簡單地回答了幾個字:“哦,當
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無疑表現了這位法國
婦女內心的堅定。第二次出場時,這位法國婦女已經失去了丈夫,“她滿臉蒼白,淚眼
模糊”。但面對美國傘兵的再次求助,她給予的是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同樣毫不
遲疑的行動。到這~刻,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氣和力量是對和
平的信仰所賦予的,神圣而不可剝奪。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是含蓄而深刻的。
六、總結全文。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卻不斷地發生戰爭,血
腥,和暴力浸透了人類的歷史。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對一切非正義的
戰爭。讓我們記住:和平是一種信仰。
板書設計 :
10勇氣
美國傘兵法國婦女
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身份普通農家婦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智慧)眼光善良鎮定不普通
事件兩次救援
戰士的勇氣人類對和平信仰的勇氣
和平是一種信仰!
(劉聯)
教學設計(B)
一、快速閱讀課文,形成整體印象。
1.查字典,掃清閱讀障礙,掌握“預習提示”中的重點詞語。
2了解情節、理清思路。
二、整理課文的結構層次。
1.閱讀討論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亞自然段)。
①這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部分通過對一次軍人午餐會的敘述,引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從結構
丟次上來說,·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②在這里,作者遇到了一位美國傘兵,這位軍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要點:
“他是第101空降師——巴頓英雄部隊的。”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一身份特征也讓作者注意他。
“他約摸20歲,像多數跳傘運動員一樣,長得比一般美國軍人頎長些,不
過肩膀很寬,看上去是個威武有力的硬漢子。”
年輕、高大、健壯——引人注目。
“他胸前閃耀著的勛章級帶,比我記憶中將級官銜以下的任何人都要多。”
功勛卓著,更讓人刮目相看,同時,也隱隱地暗示了下面的故事對這位年
輕軍人的影響。
“他開頭怯生生的,不很健談。”
年輕、漂亮而且掛滿了勛章級帶的軍人,沒有趾高氣揚的氣派,沒有口若
懸河的炫耀,卻講述了一段“走麥城”的故事,讓人深思,耐人尋味。——那個
法國婦女對他有著多么大的影響呢?
2.閱讀第二部分(第2至18段)。
①請一位學生合上書,復述這個故事。大家也合上書,靜靜地聽這個故事。
②這個美國軍人遇到了什么麻煩?
著陸不利。“遠離預定地點”,“(標志)一個也沒有找到”,“也見不到任何戰友”,
“完全陷落在敵人控制的國土里了”。
③他怎么做的?
求助。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求助”是不是一種勇氣。不是重點,不要糾纏。明確
指出:硬拚是不行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求助是唯一可虧的辦法,在陌
生的、被敵人控制的地方,求助也是需要勇氣的。
④他遇到了什么?
遇到了一家法國人。或者說遇到了一位法國婦女。
⑤對這位法國婦女,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她長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滿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鎮定的……”
她很普通,并不漂亮;她和她的廣大法國同胞一樣生活在德國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她的臉上失去了笑容。、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鎮定”,她對于敵人的仇恨和對和平的渴
望,使她做出不普通的選擇。
6)她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哦,當然啦。”不假思索的回答。把美國傘兵帶進屋里,毫不猶豫的行動。在德國
侵略者殘酷的統治下,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讓人敬佩。實際上在這里作者還寫到了法
國婦女的丈夫——法國農民。他也沒有絲毫畏懼地做出了決擇。多么不屈的法國人民!
聯想在抗日戰爭中,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也有多少普通百姓為抗戰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
命啊!
7)當美國傘兵第二次站在法國婦女門前時她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這個時候,法國婦女已經失去了丈夫,一個完整的家庭被侵略者拆散了,家破人
亡。但是,敵人的兇殘并沒有嚇倒這位堅強鎮定的法國婦女。她說:“哦,當然啦。快!”
她只比第一次多說了~個字:“快!”,而這曾經是她丈夫說的:“趕快,你得趕快。”丈夫被
殺害了,她多說了一個字,替丈夫說的。她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8)因為收留美國士兵,丈夫已經被殺害了,這位法國婦女為什么還是再一次收留
這個美國士兵呢?你如何理解她的這一種勇氣?
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一次收留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
的家鄉,殺害她的親人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
在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后,·仍保持著她的“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
國士兵而失去丈夫之后能夠再一次堅定地、毫不遲疑地收留他。她的這一種勇氣是因為
善良,是因為仇恨,是因為對戰爭的憎,是因為對人類的愛。總之一句話:是對于和平
的信仰。
3.閱讀第三部分(第19至第22段)。
你怎樣理解“將軍”對“兩種勇氣”的闡述?“將軍”為什么說法國婦女“她是~個有福
氣的女人”?
首先要明確,這“兩種勇氣”都是可貴的。美國傘兵在著陸遇險時的果敢求救,在不
幸被捕時越窗逃生的機敏,在走投無路時返回農舍的智慧,這些都表現了他作為戰士的
勇氣。但是,作者顯然更看重和崇敬法國婦女的勇氣。法國婦女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因
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堅強意志而進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
讓我們記住“自讀提示”中的一句話:和平是一種信仰。對和平的信仰使這位法國婦
女具有非凡的勇氣。這種勇氣“是經常同你在一起的,永遠不會讓你丟臉的”精神品質,
具有這種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們是“有福氣”的。
三、完成“練習二”,請學生思考和比較一下,課文的敘事角度和人稱的使用有什么
特點。
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從故事的主體來看又是用第王人稱的敘述角
度。用第一人稱引出故事并結束全文,可以利于作者直接表達感受,使議論和抒情更為
充分。主體故事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則利于更加完整、客觀地敘述。
《勇氣》導學案 篇5
勇氣
學情分析:學生已有了前面學習小說的基礎,本文又是自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課文的主題,并且運用學習過的刻畫人物方法來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小說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木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勇氣。讓一個同學來說說二戰的有關情況。師再進行補充。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學生默讀課文。
1、詞語積累:
拘謹 拘束 頎長 健談 熹微 發落 處置 悉意
毫不遲疑 毫不猶豫 寥寥可數 孔武有力 焦慮不安
注意詞語意思的解析。
2、讓學生用"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3、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學生復述故事后,概括小說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明確: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體;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是升華主題的部分。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3.(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 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二次)
4.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5.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學生自擬有關“勇氣”的格言。
老師先出示相關的格言:
●如果整個世界是公正的話,勇氣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普魯塔克)
●貓兒給圍趕得走投無路,也會變成獅子(塞萬提斯)
●人的勇氣能承提一切重負(塞·約翰遜)
●勇氣減輕命運的打擊(德謨克利特)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給了敵人(維吾爾族)
●勇氣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卻引人下地獄(希臘)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卻不斷地發生戰爭,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類的歷史。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讓我們記住:和平是一種信仰。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優化突破》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3. 抄寫生字詞。
板書設計 :勇氣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法國婦女 為和平 鎮定、堅強、無私
美國傘兵 為求生 勇敢,智慧
《勇氣》導學案 篇6
勇氣
狄斯尼
執教者:肖永全
重點難點:了解小說作者通過人物肖像、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弄清本文的詳略安排。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理清情節層次。2.了解本文的敘述視角。
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略)
(二) 閱讀要求:1.找同學讀課文,要求通過朗讀,用聲音刻畫人物,讓學生感覺到情節的緊張與震撼。2.結合思考與練習,給本文劃分層次。
(三) 字、詞的落實。
(四) 分析課文層次和題目的含義
老師提示: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第一題已給我們劃分層次段落的提示,我們給這三個層次概括一下內容。
開頭(第1自然段):在一個午餐會上,“我”遇到一個美國傘兵并聽他講述自己的經歷。
中間(第2——18自然段):法國婦女兩次救助美國傘兵,自己的丈夫卻因此被殺害。
結尾(第19自然段——末尾):空軍將領評價兩種“勇氣”。
提問:大家發現沒有,這三個部分的人稱不一致,誰來回答一下?
回答:這篇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部分用的是第一人稱,第二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稱。
提問:作者為什么要用變換人稱來敘述故事?
回答:這種人稱的切換可以增強故事的真實性。
提問:小說的主體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稱,如果用第一人稱不是顯得更真實嗎?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小結:從全面看來,這篇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從故事的主體看來,用的是第三人稱敘述視角。這樣寫的好處是:因為全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因而顯得真實感人,同時,第一人稱視角利于作者直接感受他對事件的感受,議論抒情更加充實。主體部分用第三人稱的視角,都不會有這樣完整、直接的情節描述。
說到人稱,我們還要弄清一個問題。
敘事作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和敘述者。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我們說的敘述視角,即敘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敘述者的世界成為與小說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種是人物敘述視角,敘述者由一個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感受、觀察、思考,但不像一個敘述者那樣對讀者講話。讀者是通過反映者個性的眼光來看待小說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提問:看完了小說,你對題目“勇氣”是怎樣理解的?你能說出“勇氣”的含義嗎?
回答:勇氣指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魄。“勇氣”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指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二是那位法國婦女所表現出來的勇氣。
提問:這兩個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一樣嗎?
回答:不一樣。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提問:“信仰”指的什么?
回答:為了戰爭早日結束,為了更多的人不再受戰爭的折磨和摧殘,她承受了巨大的不幸,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在支持著她。
教師點撥:“勇氣”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美國青年傘兵身上體現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是法國婦女冒險救助美國傘兵的勇氣,她熱愛祖國,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和力量。
(五) 板書設計 :
一 情節結構
開頭:我遇傘兵,聽講經歷
中間:救助傘兵,丈夫被殺
結尾:評價兩種“勇氣”
(六) 作業 :1、完成練習冊上“基礎積累”部分各題;2、完成課后習題一、二、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2、理解本文的詳略安排。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上節內容
板書: 美國傘兵的勇氣:勇敢、智慧、頑強
勇氣
法國婦女的勇氣:勇敢、鎮定、堅強、信仰
(二) 分析人物形象
上節我們分析了“勇氣”的含義,小說中的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丙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勇氣有相同的特點:勇敢無畏;也有不同點:請看板書。美國傘兵身上表現出來的“勇氣”主要寫他孤身陷入險境而臨危不懼,積極求生,向法國婦女求救。在被捕后仍不絕望,勇敢逃生。在圍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不放棄,機智地折回小屋,再次向法國婦女求救,連德國士兵也想不到回來搜捕,從而成功脫險3。他的勇敢與智慧確實令人欽佩。
美國傘兵的可愛和可敬,主要表現在他竟二返小屋這一情節上,要知道,這需要多么大原勇氣和智慧啊!
小說中的另一位人物是那位可敬的法國婦女,這種人物是小說著力刻畫的藝術形象,她的形象是那么光彩照人,她的勇氣是那么的崇高,我們這節課就來重點分析這一形象。
老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寫法國婦女外貌、語言、行動的部分,思考這些人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提問:第一次描寫法國婦女的地方在哪里,抓住了她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回答:在第四自然段,“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她長得并不漂亮,雖不是滿臉笑容,但是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驚異地盯著他”。在第6自然段,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她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回答“哦,當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
提問:她說:“哦,當然啦。”這說明她當時怎樣對待掩護盟軍士兵這件事?
回答:她不假思索,很鎮定,她認為理所應當,不猶豫;她根本來不及,也不去想后果。
老師點撥:作者運用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寫這個法國婦女第一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寥寥數語寫外貌,通過寫她“善良而鎮定”的目光,突出她內心的質樸、善良和臨危不懼。四個字寫語言簡潔得不能再簡潔,樸實得不能再樸實,一個動作“說著便把他帶進屋里”,她沒有猶豫,她認為她這樣做是理所應當,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法國婦女身上表現出來的超乎尋常的勇氣。
提問:當美國傘兵二返小屋時,作者是怎樣寫這位法國婦女形象的?
回答:在第14自然段,她“很快開了門。”“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提問:作者寫她的表情用意是什么?回答:突出她的悲痛不已,為了說明她在悲痛欲絕的情況下,仍然毅然掩護美國傘兵,突出她的品質。
提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法國女人眼神的描寫,在第一次與傘兵相遇也有一句她的眼神描寫,找出來對比一下,看看這兩處人物的神態描寫有什么不同?
回答:第一次寫她用眼“驚異地盯著他”,說明她不認識這個陌生人,而且還是個外國軍人,也不知他來干什么。第二次寫她“直直的注視著這個美國青年的眼睛”,用眼神在傾訴自己的巨大悲痛;就是因為保護你,使我失去了丈夫,我的三個孩子沒有了父親,使我一家遭受災難。
提問:她面對這個給自己全家帶來災難與不幸的美國傘兵的第二次求救,她的態度是什么?
回答:她還是那句簡單、質樸的話:“哦,當然啦。快!”
老師點撥:這位普通的法國婦女對正義事業表現出來的無私的支持,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又是多么的崇高!在對戰爭的痛恨中,在必勝的信念中得以升華的法國婦女的勇氣顯得更加美麗和高尚!
提問:面對美國傘兵的請求,法國婦女前后兩次都回答了“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啦”,包含了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兩個“當然啦”,表現了這位法國婦女對正義力量的毫不猶豫的支持和對非正義戰爭、對敵人的無比痛恨。第一個“當然啦”表示我可以保護你,第二次說“當然啦”更加難能可貴,她沒有計較因為救助美國傘兵給自己粗里帶來的災難與不幸,這種不幸反而更增加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更加堅定了她對正義力量的支持。為了趕走侵略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受戰爭的摧殘,她寧愿承受這不幸,哪怕是更多的不幸,后一個“當然啦”,比第一個更堅決、更果斷,有一種責任感、正義感,這種責任和正義,是人類無私的崇高的美德,會受到人們永遠的贊美和歌頌!
(三) 分析本文詳略的安排
老師提示:本文的主人公無疑應是法國婦女,但寫美國傘兵的筆墨卻占了小說大部分篇幅,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作者有意將主要人物置于暗處,而將次要人物(美國傘兵)置于“強光”之下,但法國婦女的光彩卻絲毫不因著墨不多而黯淡,美國傘兵雖然占了小說大部分篇幅,也只能起陪襯作用,不能與法國婦女的形象平分秋色。小說詳略的安排令人贊嘆。
(四)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四題;2、完成練習冊上各題。
《勇氣》導學案 篇7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從情節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開頭、發展、結束的,并從情節
中提煉出主題。如何區分兩種勇氣,讓學生理解法國婦女的勇氣更為可貴是本文的難
點。
教學方法應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特別是文章的結束部分,教師必須
要把難點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
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
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
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
等、光明、幸福的未來,木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
備的勇氣。
二、學生自讀課文,查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重點詞語:
拘謹頎長衰微悉意孔武有力毫不猶豫寥寥可數
官銜蟋身碗櫥卓越哈喝缺乏
三、學生自由發言,結合練習,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一:文章標題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勇氣”:美國青年的勇氣
和法國婦女的勇氣。你認為作者更看重哪一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作者更看重法國婦女的勇氣。一方
面,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述將軍的話褒揚這位法國婦女,用意很明顯。另一方面,美國青
年身上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的智慧與勇氣的力量。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出的
因為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的勇氣和力量,則更多地體現出人類由于對和平
的渴望而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勇氣是人類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質,
是人類由野蠻邁向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問題二: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
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兩次回答說:“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
意義是否一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
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
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
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
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學生自己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明確: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體;第三部
分是文章的結尾,是升華主題的部分。
五、人物分析。
問題一:在整個故事中,聯系美國傘兵所作所為,你認為他表現了怎樣的“勇氣”?
答案不要求統一。
明確: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智慧
問題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
明確:在兩個人物中,作者更為關注、更為敬仰的是這個法國婦女。但是對她的刻
回
畫只有寥寥數筆。第一次出場時,作者只有簡單的兩句外貌描寫:“她長得并不漂亮,
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然而,正是這“善良而鎮定”使其后來的~系
列行為都有了依托。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這位婦女只是簡單地回答了幾個字:“哦,當
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無疑表現了這位法國
婦女內心的堅定。第二次出場時,這位法國婦女已經失去了丈夫,“她滿臉蒼白,淚眼
模糊”。但面對美國傘兵的再次求助,她給予的是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同樣毫不
遲疑的行動。到這~刻,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氣和力量是對和
平的信仰所賦予的,神圣而不可剝奪。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是含蓄而深刻的。
六、總結全文。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卻不斷地發生戰爭,血
腥,和暴力浸透了人類的歷史。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對一切非正義的
戰爭。讓我們記住:和平是一種信仰。
板書設計 :
10勇氣
美國傘兵法國婦女
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身份普通農家婦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智慧)眼光善良鎮定不普通
事件兩次救援
戰士的勇氣人類對和平信仰的勇氣
和平是一種信仰!
(劉聯)
教學設計(B)
一、快速閱讀課文,形成整體印象。
1.查字典,掃清閱讀障礙,掌握“預習提示”中的重點詞語。
2了解情節、理清思路。
二、整理課文的結構層次。
1.閱讀討論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亞自然段)。
①這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部分通過對一次軍人午餐會的敘述,引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從結構
丟次上來說,·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②在這里,作者遇到了一位美國傘兵,這位軍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要點:
“他是第101空降師——巴頓英雄部隊的。”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一身份特征也讓作者注意他。
“他約摸20歲,像多數跳傘運動員一樣,長得比一般美國軍人頎長些,不
過肩膀很寬,看上去是個威武有力的硬漢子。”
年輕、高大、健壯——引人注目。
“他胸前閃耀著的勛章級帶,比我記憶中將級官銜以下的任何人都要多。”
功勛卓著,更讓人刮目相看,同時,也隱隱地暗示了下面的故事對這位年
輕軍人的影響。
“他開頭怯生生的,不很健談。”
年輕、漂亮而且掛滿了勛章級帶的軍人,沒有趾高氣揚的氣派,沒有口若
懸河的炫耀,卻講述了一段“走麥城”的故事,讓人深思,耐人尋味。——那個
法國婦女對他有著多么大的影響呢?
2.閱讀第二部分(第2至18段)。
①請一位學生合上書,復述這個故事。大家也合上書,靜靜地聽這個故事。
②這個美國軍人遇到了什么麻煩?
著陸不利。“遠離預定地點”,“(標志)一個也沒有找到”,“也見不到任何戰友”,
“完全陷落在敵人控制的國土里了”。
③他怎么做的?
求助。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求助”是不是一種勇氣。不是重點,不要糾纏。明確
指出:硬拚是不行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求助是唯一可虧的辦法,在陌
生的、被敵人控制的地方,求助也是需要勇氣的。
④他遇到了什么?
遇到了一家法國人。或者說遇到了一位法國婦女。
⑤對這位法國婦女,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她長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滿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鎮定的……”
她很普通,并不漂亮;她和她的廣大法國同胞一樣生活在德國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她的臉上失去了笑容。、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鎮定”,她對于敵人的仇恨和對和平的渴
望,使她做出不普通的選擇。
6)她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哦,當然啦。”不假思索的回答。把美國傘兵帶進屋里,毫不猶豫的行動。在德國
侵略者殘酷的統治下,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讓人敬佩。實際上在這里作者還寫到了法
國婦女的丈夫——法國農民。他也沒有絲毫畏懼地做出了決擇。多么不屈的法國人民!
聯想在抗日戰爭中,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也有多少普通百姓為抗戰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
命啊!
7)當美國傘兵第二次站在法國婦女門前時她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這個時候,法國婦女已經失去了丈夫,一個完整的家庭被侵略者拆散了,家破人
亡。但是,敵人的兇殘并沒有嚇倒這位堅強鎮定的法國婦女。她說:“哦,當然啦。快!”
她只比第一次多說了~個字:“快!”,而這曾經是她丈夫說的:“趕快,你得趕快。”丈夫被
殺害了,她多說了一個字,替丈夫說的。她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8)因為收留美國士兵,丈夫已經被殺害了,這位法國婦女為什么還是再一次收留
這個美國士兵呢?你如何理解她的這一種勇氣?
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一次收留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
的家鄉,殺害她的親人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
在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后,·仍保持著她的“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
國士兵而失去丈夫之后能夠再一次堅定地、毫不遲疑地收留他。她的這一種勇氣是因為
善良,是因為仇恨,是因為對戰爭的憎,是因為對人類的愛。總之一句話:是對于和平
的信仰。
3.閱讀第三部分(第19至第22段)。
你怎樣理解“將軍”對“兩種勇氣”的闡述?“將軍”為什么說法國婦女“她是~個有福
氣的女人”?
首先要明確,這“兩種勇氣”都是可貴的。美國傘兵在著陸遇險時的果敢求救,在不
幸被捕時越窗逃生的機敏,在走投無路時返回農舍的智慧,這些都表現了他作為戰士的
勇氣。但是,作者顯然更看重和崇敬法國婦女的勇氣。法國婦女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因
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堅強意志而進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
讓我們記住“自讀提示”中的一句話:和平是一種信仰。對和平的信仰使這位法國婦
女具有非凡的勇氣。這種勇氣“是經常同你在一起的,永遠不會讓你丟臉的”精神品質,
具有這種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們是“有福氣”的。
三、完成“練習二”,請學生思考和比較一下,課文的敘事角度和人稱的使用有什么
特點。
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從故事的主體來看又是用第王人稱的敘述角
度。用第一人稱引出故事并結束全文,可以利于作者直接表達感受,使議論和抒情更為
充分。主體故事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則利于更加完整、客觀地敘述。
《勇氣》導學案 篇8
勇氣
狄斯尼
執教者:肖永全
重點難點:了解小說作者通過人物肖像、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弄清本文的詳略安排。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理清情節層次。2.了解本文的敘述視角。
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略)
(二) 閱讀要求:1.找同學讀課文,要求通過朗讀,用聲音刻畫人物,讓學生感覺到情節的緊張與震撼。2.結合思考與練習,給本文劃分層次。
(三) 字、詞的落實。
(四) 分析課文層次和題目的含義
老師提示: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第一題已給我們劃分層次段落的提示,我們給這三個層次概括一下內容。
開頭(第1自然段):在一個午餐會上,“我”遇到一個美國傘兵并聽他講述自己的經歷。
中間(第2——18自然段):法國婦女兩次救助美國傘兵,自己的丈夫卻因此被殺害。
結尾(第19自然段——末尾):空軍將領評價兩種“勇氣”。
提問:大家發現沒有,這三個部分的人稱不一致,誰來回答一下?
回答:這篇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部分用的是第一人稱,第二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稱。
提問:作者為什么要用變換人稱來敘述故事?
回答:這種人稱的切換可以增強故事的真實性。
提問:小說的主體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稱,如果用第一人稱不是顯得更真實嗎?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小結:從全面看來,這篇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從故事的主體看來,用的是第三人稱敘述視角。這樣寫的好處是:因為全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因而顯得真實感人,同時,第一人稱視角利于作者直接感受他對事件的感受,議論抒情更加充實。主體部分用第三人稱的視角,都不會有這樣完整、直接的情節描述。
說到人稱,我們還要弄清一個問題。
敘事作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和敘述者。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我們說的敘述視角,即敘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敘述者的世界成為與小說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種是人物敘述視角,敘述者由一個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感受、觀察、思考,但不像一個敘述者那樣對讀者講話。讀者是通過反映者個性的眼光來看待小說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提問:看完了小說,你對題目“勇氣”是怎樣理解的?你能說出“勇氣”的含義嗎?
回答:勇氣指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魄。“勇氣”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指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二是那位法國婦女所表現出來的勇氣。
提問:這兩個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一樣嗎?
回答:不一樣。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提問:“信仰”指的什么?
回答:為了戰爭早日結束,為了更多的人不再受戰爭的折磨和摧殘,她承受了巨大的不幸,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在支持著她。
教師點撥:“勇氣”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美國青年傘兵身上體現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是法國婦女冒險救助美國傘兵的勇氣,她熱愛祖國,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和力量。
(五) 板書設計 :
一 情節結構
開頭:我遇傘兵,聽講經歷
中間:救助傘兵,丈夫被殺
結尾:評價兩種“勇氣”
(六) 作業 :1、完成練習冊上“基礎積累”部分各題;2、完成課后習題一、二、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2、理解本文的詳略安排。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上節內容
板書: 美國傘兵的勇氣:勇敢、智慧、頑強
勇氣
法國婦女的勇氣:勇敢、鎮定、堅強、信仰
(二) 分析人物形象
上節我們分析了“勇氣”的含義,小說中的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丙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勇氣有相同的特點:勇敢無畏;也有不同點:請看板書。美國傘兵身上表現出來的“勇氣”主要寫他孤身陷入險境而臨危不懼,積極求生,向法國婦女求救。在被捕后仍不絕望,勇敢逃生。在圍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不放棄,機智地折回小屋,再次向法國婦女求救,連德國士兵也想不到回來搜捕,從而成功脫險3。他的勇敢與智慧確實令人欽佩。
美國傘兵的可愛和可敬,主要表現在他竟二返小屋這一情節上,要知道,這需要多么大原勇氣和智慧啊!
小說中的另一位人物是那位可敬的法國婦女,這種人物是小說著力刻畫的藝術形象,她的形象是那么光彩照人,她的勇氣是那么的崇高,我們這節課就來重點分析這一形象。
老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寫法國婦女外貌、語言、行動的部分,思考這些人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提問:第一次描寫法國婦女的地方在哪里,抓住了她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回答:在第四自然段,“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她長得并不漂亮,雖不是滿臉笑容,但是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驚異地盯著他”。在第6自然段,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她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回答“哦,當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
提問:她說:“哦,當然啦。”這說明她當時怎樣對待掩護盟軍士兵這件事?
回答:她不假思索,很鎮定,她認為理所應當,不猶豫;她根本來不及,也不去想后果。
老師點撥:作者運用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寫這個法國婦女第一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寥寥數語寫外貌,通過寫她“善良而鎮定”的目光,突出她內心的質樸、善良和臨危不懼。四個字寫語言簡潔得不能再簡潔,樸實得不能再樸實,一個動作“說著便把他帶進屋里”,她沒有猶豫,她認為她這樣做是理所應當,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法國婦女身上表現出來的超乎尋常的勇氣。
提問:當美國傘兵二返小屋時,作者是怎樣寫這位法國婦女形象的?
回答:在第14自然段,她“很快開了門。”“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提問:作者寫她的表情用意是什么?回答:突出她的悲痛不已,為了說明她在悲痛欲絕的情況下,仍然毅然掩護美國傘兵,突出她的品質。
提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法國女人眼神的描寫,在第一次與傘兵相遇也有一句她的眼神描寫,找出來對比一下,看看這兩處人物的神態描寫有什么不同?
回答:第一次寫她用眼“驚異地盯著他”,說明她不認識這個陌生人,而且還是個外國軍人,也不知他來干什么。第二次寫她“直直的注視著這個美國青年的眼睛”,用眼神在傾訴自己的巨大悲痛;就是因為保護你,使我失去了丈夫,我的三個孩子沒有了父親,使我一家遭受災難。
提問:她面對這個給自己全家帶來災難與不幸的美國傘兵的第二次求救,她的態度是什么?
回答:她還是那句簡單、質樸的話:“哦,當然啦。快!”
老師點撥:這位普通的法國婦女對正義事業表現出來的無私的支持,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又是多么的崇高!在對戰爭的痛恨中,在必勝的信念中得以升華的法國婦女的勇氣顯得更加美麗和高尚!
提問:面對美國傘兵的請求,法國婦女前后兩次都回答了“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啦”,包含了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兩個“當然啦”,表現了這位法國婦女對正義力量的毫不猶豫的支持和對非正義戰爭、對敵人的無比痛恨。第一個“當然啦”表示我可以保護你,第二次說“當然啦”更加難能可貴,她沒有計較因為救助美國傘兵給自己粗里帶來的災難與不幸,這種不幸反而更增加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更加堅定了她對正義力量的支持。為了趕走侵略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受戰爭的摧殘,她寧愿承受這不幸,哪怕是更多的不幸,后一個“當然啦”,比第一個更堅決、更果斷,有一種責任感、正義感,這種責任和正義,是人類無私的崇高的美德,會受到人們永遠的贊美和歌頌!
(三) 分析本文詳略的安排
老師提示:本文的主人公無疑應是法國婦女,但寫美國傘兵的筆墨卻占了小說大部分篇幅,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作者有意將主要人物置于暗處,而將次要人物(美國傘兵)置于“強光”之下,但法國婦女的光彩卻絲毫不因著墨不多而黯淡,美國傘兵雖然占了小說大部分篇幅,也只能起陪襯作用,不能與法國婦女的形象平分秋色。小說詳略的安排令人贊嘆。
(四)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四題;2、完成練習冊上各題。
《勇氣》導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課文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1、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讓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涵,感悟信仰的力量。
2、讓學生質疑、自主說、主動說、積極討論的過程中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3、以"見義勇為"的事例導人,激發學生的正義感;以抗日英雄的故事進行擴展、延伸,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
感受勇氣來自于信仰的力量。
4、課時的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導人:
1、學生上臺自我介紹(老師贊美學生的勇氣)
2、老師講述報道《一個普通的靈魂能走多遠》,問:是什么使一個為生活奔波的下崗工人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使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出萬人景仰的壯舉?(學生回答)
一、理解課文
1、檢查生字詞的積累。
2、整體感知課文:以每分鐘400字左右的速度默讀課文。
3、學生用句式"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4、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每分鐘500左右。思考故事怎樣開頭、發展、結尾。
二、品味課文
1、學習一一種新的閱讀方法——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標題叫做“勇氣”,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的含義。
3、你更欣賞哪一種“勇氣”?請說明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4、學生質疑。
三、感悟課文
1、過渡:和平是一種信仰,為了捍衛它,許多人不惜獻出生命。
2、學生談抗戰時期英雄的故事。
3、學生自擬有關“勇氣”和“信仰”的格言。
4、小結:在生活中許多地方需要勇氣,學習了這篇小說,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有勇
氣戰勝它,使自己的人生更美麗。
5、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一讀《勇氣》有感。
一、理解
這是一個_________故事。
二、品味
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_” 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語句。
三、感悟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勇氣》導學案 篇10
10、勇氣
課型 自讀
課時 1
學習目標:1、識記重點字詞,熟讀課文。
2、從情節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文章主題。
[訓練設計]
一、定向自讀
什么是勇氣?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不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勇氣。美國作者狄斯尼的小說《勇氣》寫的是什么人什么樣的勇氣呢?
學習這篇課文,在識記生字詞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課文,從情節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開頭、發展、結束的。理解“勇氣”的深刻內涵。
可按如下步驟進行自學:
1、查工具書,掌握“自讀提示”中的詞語(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2、熟讀課文,從情節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開頭、發展、結束,并從情節中提煉主題。
3、理解文中提出的兩種“勇氣”,為什么法國婦女的勇氣更為可貴?
4、按提示理清文章的層次:
第一部分( 第1 段 )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至 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 至 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學生按要求自讀。
二、達標自測
1、 給括號前的字注音。
拘謹( ) 頎( )長 熹( )微
悉( )意 寥寥( )( )可數
2、 解釋句中詞語。
(1)、他約摸20歲,像多數跳傘運動員一樣,長得比一般美國軍人頎長些……
頎長--
(2)、他開頭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談
健談--
(3)、悉意經營的、沒有什么灌木、雜樹的法國樹林。
悉意--
(4)、……不過肩膀很寬,看上去是個孔武有力的硬漢子。
孔武有力--
3、 選詞填空。
(1)、但是過了不久,他的 消失了。
a、拘束 b、拘謹 c、拘泥
(2)、她 地把他送回壁爐邊的碗櫥里。……和那位法國女人的勇氣--她 地給了他第二次機會。
a、毫不猶豫 b、毫不考慮 c、毫不遲疑
(3)、不過我缺乏口才,總也不能圓滿地表達出我對兩位 人物的看法。
a、優秀 b、卓越 c、杰出
4、 閱讀,然后回答問題。
在大規模進攻開始的前一天(進攻法國前24小時),盟軍向諾曼底空投了傘兵,這個年輕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離預定地點好幾英里的地方著陸。那時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經在腦子里記熟了的標志,他一個也沒有找到,也見不到任何戰友。他吹響了用以集合隊伍的尖聲警笛,卻得不到任何響應。焦慮不安的幾分鐘過去了,他再吹一遍,還是一個人也沒有來。于是他知道原定計劃出毛病了,他現在是單槍匹馬,完全陷落在敵人控制的國土里了。
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著陸的地點,是在一個整潔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園里的一堵石墻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棟小小的、紅色屋頂的農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親盟國的呢,還是親德國的,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邊溫習著寥寥可數的幾句法語,那是為應付這種緊急狀況而教給他的。
1、 釋詞。
熹微-- 寥寥可數--
2、 文中“那時候”指
3、 當時,傘兵都遇到了什么困難?
4、選段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話是 描寫,它的作用是
5、選段出自課文 ,作者 國 。
6、請簡要回答本課題的含義,
[教師檢查,評價。
三、反饋研討
試改用美國傘兵的口吻把這個故事講述一遍,然后比較一下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些什么變化?
[學生思考,討論。
課堂教學總結。
《勇氣》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氣”的含義。
★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能說出其中的含義。
能力目標:
★訓練概括故事情節的能力
★訓練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來自于信仰的力量,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熱愛正義、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熱愛正義、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勇氣”的含義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深情導入。
圖文并茂地向學生揭示戰爭的可怕和無情,讓學生深刻感受和平的來之不易和可貴。導入新課。
二、結合地圖生動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
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著陸講起,真切再現故事人物當時所處的環境,幫助學生理解故事。
三、讀故事。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故事。
四、解讀故事。
設置問題如下:
1、美國傘兵在著陸后遇到一連串怎樣的糟糕情況?
2、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法國婦女家的時候,法國婦女是怎樣做的?
3、美國傘兵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是一樣的嗎?你認為文中的主人公是誰?你更欣賞誰的勇氣?
4、你怎樣理解將軍說的那位法國女人是個“幸福的女人”?
學生先自己獨立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或兩個問題,然后就自己獨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幫助解決。
教師指導,幫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
學生根據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場景介紹的引導下以法國女人或美國傘兵的身份進入想象,想象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然后學生以法國女人或美國傘兵的身份講述當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樣想的。
六、課堂延伸。
出示反映當今世界戰爭情況的畫面,讓學生深刻感受在當今世界和平仍需我們一起努力,體會自己今天擁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貴。
七、結束。
高唱和平之歌《橄欖樹》,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擁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業。歌聲中結束這一課。
板書設計:
勇氣
精彩情節: 著陸失誤 大膽求救
不幸被捕 擠窗而逃
身陷絕境 再返農家
《勇氣》導學案 篇12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頎長( ) 拘謹( ) 熹微( ) 咆咽( )
2、破折號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他是第101空降師——巴頓英雄部隊的。
b、一個年約三十歲的法國女人——她長得并不漂亮……善良而鎮定的——開了門。
c、她的丈夫和她的三個小小的孩子——一個是嬰兒,坐在一張高椅子上——坐在飯桌旁邊……
d、他剛跑進樹林——悉意經營的……法國樹林——就聽到周圍都是追兵,互相吆喝著。
3、用橫線畫出表現德軍兇殘的動詞:
⑴轉眼之間就把他從碗櫥里拖了出來。
⑵于是他們暫時把他推入一間棚屋里,把門閂了。
⑶一個沖鋒隊員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說不出話來了。
⑷德國人命令他站在院子里,把他當場槍斃了。
4、文章標題是“勇氣”,作者在文中也寫了兩種“勇氣”:美國傘兵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你認為作者更看重哪一種勇氣?為什么?
5、“他們想不到需要再來搜查這間房子,因為他們不理解他們所在對付的這種人民。”這句話的意思是( )
a、德國兵不會說法語,無法進行交流。
b、德國兵沒想到法國女人會把美國傘兵藏起來。
c、德國兵的囂張在像法國女人這樣勇敢的人民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d、德國兵沒想到美國傘兵這么聰明,居然第二次藏進法國女人的家里。
6、文中說:“我被這真實的故事里的兩位主角迷住了。”對此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
a、“我”喜歡聽戰斗故事。
b、作者狄斯尼是美國人,所以對美國傘兵的遭遇特別關注。
c、“我”被兩位主角驚險離奇的遭遇打動了。
d、“我”被法國女人和美國傘兵的勇氣深深地震撼了。
7、為什么說法國女人“是一個有福氣的女人”?對此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法國女人因救助了美國傘兵而被人稱頌,她是幸福的。
b、法國女人看到了諾曼底地區的解放,因而是有福氣的。
c、法國女人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和平,甘愿為此付出一切,詮釋了信仰的真正含義,她是幸福的。
d、法國女人因為自己的“勇氣”沒有被德國兵殺害,她是“有福氣”的。
8、運用聯想、想象,豐富下面的語句,其中要有一個比喻或擬人句:只要保留原詞語的電(閃)、雷、雨(水)即可。
原句:悶熱的夜,令人窒息。忽然,電閃雷鳴,雨水如注。
擴展句:悶熱的夜,令人窒息。忽然, 。
9、下列句子括號中的成語作用恰當的一項是( )
a、古人中不管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骨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b、“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的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使觀眾深愛教育。
c、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d、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縫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10、依次填入下面括號中的關聯詞,恰當的一組是( )
從信息角度看,真話和假話同樣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 )從社會角度看,( )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題的真話,( )有可能獲得最佳表達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題的假話,其表達效果同樣等于零。這是人所皆知的常識,( )是言語表達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a、但是 只有 才 也 b、因為 只要 就 也
c、因為 只有 才 卻 d、但是 只要 就 卻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諾尼想到了尼瑪克。在這座漂浮著的冰山上,除了他們兩個以外,再也沒有別的有血有肉的生靈了。
冰塊裂開時,諾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現在,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實的雪橇犬——尼瑪克。他們兩個臥在冰上,睜大眼睛注視著對方——雙方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諾尼對尼瑪克的愛是真真實實的——就像這又餓又冷的夜晚和它傷腿上的陣痛一樣真實。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不就毫不遲疑地殺犬充饑嗎?
“尼瑪克餓久了也要尋覓食物的。我們當中的一個很快就要被另一個吃掉。”諾尼想。
空著手他可殺不死尼瑪克。這畜牲身強體壯,現在仍比他有勁,所以,他需要武器。諾尼脫去手套,解下了傷腿的繃帶。在幾個星期以前,他摔傷了腿,用兩塊小鐵片和繃帶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塊小鐵片插入冰塊的裂逢中,把另一塊鐵片緊貼在上面,慢慢地磨。尼瑪克看著他。諾尼覺得犬的兩眼似乎閃著異光。
諾尼仍然磨著鐵片,盡量不去想磨鐵片是為了什么。鐵片的邊緣磨薄了,天亮時分,小刀磨好了。諾尼用拇指輕輕試著刀鋒。太陽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時看不見東西。
諾尼硬起心腸來。“來,尼瑪克。”他輕聲叫著。
尼瑪克遲疑地看著他。
“過來。”諾尼叫道。
尼瑪克走上前來。諾尼從那畜牲盯著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懼,從它的喘氣聲中和縮頭縮腦的樣子感覺到了饑餓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淚。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壓制這種感情。
尼瑪克越走越近,它已經意識到了諾尼的意圖。諾尼感到喉嚨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滿了痛苦。
好!這下是動手的時候了。
一聲痛苦的抽咽使諾尼跪立著的身體一陣震顫。他詛咒小刀,緊閉兩眼,搖搖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遠。然后,他張開空空的雙手,撲向尼瑪克,他倒了下去。
犬圍著諾尼的身體打轉,嗥叫著。這下諾尼感到極度的恐懼。
他已經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裝。他太虛弱了,再也不能爬過去取刀了。尼瑪克已經非常饑餓,現在只有聽任它的擺布了。犬圍著他轉,然后從后面撲了上來。諾尼可以聽到這畜牲喉嚨里的吞咽聲。諾尼閉上眼睛,祈禱犬的攻擊快一些結束。他感覺到犬的爪子踩著他的大腿,犬呼吸時噴出的熱氣沖擊著他的脖子。他隨時都想放聲尖叫。
然而,他感覺到犬滾燙的舌頭直舔他的臉。
諾尼睜開眼睛。他張開手,抱住尼瑪克的頭。頭靠著頭,他輕輕地哭了……
一小時后,一架直升飛機出現在北邊天空。飛機上一個海岸巡邏隊的小伙子俯視著下面,他看到了漂浮著的冰山,發現冰山上有什么東西閃光。這是太陽光折射在什么東西上面,而且一閃一閃地在動。他讓飛行員降低飛機,看到冰峰的陰影下,有一個黑而不動的像人一樣的黑影。怎么,還有兩個黑影?
他把飛機降落在一塊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兩個黑影是——一個小男孩和一條愛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經昏了過去,但還活著,那條犬無力地哀叫著,已經衰弱得一動也不能動了。
吸引飛機上巡邏隊員注意力的閃光物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遠的冰上,在風中搖曳著。
11、第十一節寫“他的心在流淚。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壓制著這種感情”中“這種”指代什么感情?上述句子表現了諾尼怎樣復雜的心理?
12、第十四節中“他詛咒小刀,緊閉兩眼,搖搖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遠”是什么描寫?有何表達作用?
13、第十五至第十八節中劃線詞句對犬的描寫,表現了尼瑪克怎樣的心理變化?
14、第十八節寫“頭靠著頭,他輕輕地哭了”諾尼的哭中包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15、小說告訴我們什么哲理?
《勇氣》答案
1、略 2、a 3、拖、推、打、命令、槍斃 4、法國婦女的勇氣。一方面作者多數引述將軍的話褒揚這位法國婦女,用意明顯,另一方面,美國傘兵身上體現出的更多是一種個體的智慧、勇氣和力量,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的因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勇氣和力量,更多地體現出人類對和平的渴望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更為作者所看重。 5、c 6、d 7、c 8、如:一道道閃電劃破漆黑的夜幕,一陣陣沉悶的雷聲如同戰鼓轟鳴,接著便下起了瓢潑大雨。 9、b 10、a 11、“這種”指痛恨自己的感情。前一句表現諾尼對愛犬的憐憫和不忍心殺犬的悲傷情感,后一句寫他為自己不得不殺愛犬而感到羞愧、惱恨的感情,但又竭力壓制這種感情。這兩句表現了諾尼內心選擇愛犬還是愛己的劇烈的思想沖突。 12、人物的動作描寫。表現諾尼改變了主意,在愛犬和愛己之間選擇了愛犬,表現他對尼瑪克真切的愛和善良的本性。 13、表現尼瑪克為饑餓所迫極想吃了放下刀子的小主人充饑,然而小主人真摯的愛激發了它對主人真切的愛和忠誠,終于使它在愛己和愛主人之間選擇了愛主人的內心斗爭的過程。 14、諾尼的哭聲中交織著對愛犬的感激,真切的愛,對自己曾想殺愛犬充饑的自私渺小的悔恨,對身處絕境的無奈和悲傷的復雜的感情。 15、愛是相互的,愛是一種可以戰勝一切的力量。
《勇氣》導學案 篇13
《勇氣》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方法】
多媒體、討論法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播放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片段)
二、從影片里士兵恐懼的神色來看,我們來看看,面對血腥的戰爭,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促使我們義無返顧前行的勇氣!今天我們將學到的就是一篇關于“勇氣”的文章。
三、課文解析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三分鐘,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2.(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第二次)
3. 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4. 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一課三練》
2.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勇氣》導學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復述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3.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點:
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難點:
領悟“勇氣“的含義,理解作者創作意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
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不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勇氣。
二、自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自己的問題。
2.默讀課文,把課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畫出來,并做簡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
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一:文章標題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勇氣”: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你認為作者更看重哪一種氣?為什么?
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作者更看重法國婦女的勇氣。一方面,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述將軍的話這位法國婦女,用意很明顯。另一方面,美國青年身上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的智慧與勇氣的量。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出的因為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的勇氣和力量,則更多地體現出人類由于對和平的渴望而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勇氣是人類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質,是人類由野蠻邁向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問題二: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兩次回答說:“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表現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四、品討朗讀
1.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第二次)
2.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3.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五、拓展遷移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六、請同學暢談對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
問題一:在整個故事中,聯系美國傘兵所作所為,你認為他表現了怎樣的“勇氣”?
答案不要求統一。
問題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