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3篇)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發布時間:2023-07-27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3篇)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論語>十則》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談求知態度, 或談學習方法, 或談修身做人, 都給人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其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等都是婦孺皆知的修身養性的名句。

  學習本文首先要會讀會寫“慍,罔,殆,哉,悅”等生字,能理解并運用“溫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等成語;其次要了解并記住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還要能區別、熟記文中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語句,并聯系實際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典題例析]

  例題:下列句中加點字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

  a、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怒懼)    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這)

  c、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d、為人謀而不忠乎(辦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題考常用實詞、虛詞的含義的理解分析,屬小綜合題。

  參考答案:d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填空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論語(       )            吾日三省吾身(        )     誨女知之乎!(      )

  誨女知之乎!(        )    不亦說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號中解釋加點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詞語。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        )____________                                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選擇題。

  3、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a、學而時習之       (         )    b、人不知而不慍    (        )

  c、思而不學則殆      (         )   d、擇其善者而從之   (        )

  5、下列對《〈論語〉十則》中句子(談學習方法與談學習態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選出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部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訓練二

  一、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豈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這幾句語錄選自《         》,這本書是記錄_______________ 的書。這本書是 ____________家的經典著作,與《         》、《          》、《          》

  合稱“四書”。

  2、從這句語錄看,孔子認為學習的快樂在于_______________“學習”與“思考”二者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從這幾句語錄看,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做老師?這種觀點是否與第5條語錄的觀點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從這幾條語錄看,孔子認為,一個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學到東西,因為如果別人比自己優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別人有缺點,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條語錄中,現在仍有生命力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為什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讀下面的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為不去也?”曰:“無茍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茍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

  [注釋] 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時候女子稱丈夫的父親。  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6)小子識之(               )

  8、“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  _________                                

  9、“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婦人的丈夫兒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話可做本文的主題?請翻譯這句話。                               

  三、請仿照例句,根據提示,寫出成語。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涼的地方----荒無人煙

  最懸殊的區別----                最反常的氣候----

  最昂貴的稿費----                最難做的飯----

  最短的季節----                  最絕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                  最長的腳----

  最難走的路----                  最大的地方----

  【探索時空】

  [熱點話題]

  課堂上,老師問同學: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當科學家,探索太空造福人類。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師一樣,長大也當老師。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獎,買一座帶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輛豪華轎車。

  生d:我的理想是現在認真讀書,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學,最終的理想等考上大學以后再來確定。

  ……

  對于他們的說法,你有什么意見?你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請結合第二單元的學習談談你的看法。

  [研究與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經歷告訴我們,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理想》這首詩也反復強調:“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廣的歌詞唱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都說明了,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的曲折。請聯系你身邊的生活或查書、上網,找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證明“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曲折”的觀點。

  2、品讀下面的語句,用一兩句話寫出你讀后的感受。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的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答:                                                                               

  (3) 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塞涅卡)

  答:                                                                                   

  (4) 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沒有目標(蒙田)

  答:                                                                               

  《〈論語〉十則》訓練一

  1—2、(略) 3、a 4、abba  5、d  6、(1)b (2) d、

  《〈論語〉十則》訓練二

  一、1、論語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學  中庸  2、不斷學習、復習  相輔相承  辯證統一的。3、溫故知新  經常學習的人  不會矛盾  只要虛心學到處都有老師。 4、學習他優點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6、略  二、7、(1)經過(2)它,指哭聲(3)是的(4)在(5)離開(6)記住  8、zhi   9、(a)10、孔子11、丈夫的父親  12、老虎很兇猛  13、婦人14、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啊。三、(略)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孔子,教學第一、二、三則。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前三則。

  教學過程

  1.簡介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經周游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2.教師范讀課文。

  3.正字正音。

  慍yùn 罔wǎng 說yuè——不亦說(悅)乎

  4.教學第一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里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后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容。學了(什么),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里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這一則包含幾層意思?各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于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論語•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第一則三句話講了三個意思,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5.教學第二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朗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學第四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么,憑什么;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謚號),為什么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謚號)稱他為‘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度。韓愈在《師說》中說:“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意思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請教關于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注解。8、教學第五則。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住;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于,在;哉,嘆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導。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翻譯: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3

  .《論語》十則教案 9-10

  .《論語》十則教案 5-8 

  .《論語》十則教案 1-4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論語》十則·綜合能力測試題 

  .《論語》十則·評估測試練習 

  語文版九年級上《論語》十則·同步檢測 

  .《論語》十則·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ppt課件  

  《論語》十則ppt課件(1)  

  《論語》十則flash課文朗讀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能力目標:

  能夠比較通順流暢的翻譯古文句子。

  情感目標:

  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教學重點、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落實句子翻譯。

  教法學法:

  講讀法、朗誦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2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背誦課文

  2、落實課前基礎字詞。

  教學設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注意重點詞語:

  (1)不亦說乎(2)人不知而不慍(3)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7)傳不習乎(8)溫故而知新(9)學而不思則罔(10)思而不學則殆(11)是知也(12)見賢思齊(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誨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學而時習之(19)溫故知新(20)任重道遠(21)死而后已(22)見賢思齊(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點句:

  各句均要掌握。

  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1、2、3、4、5章

  關于思想品德修養:1、4、5、6、7、8、9、10章

  關于孔子思想體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說是格言的體系,而第10章的形式為對話,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來作為格言。

  (一)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指導學生領會文章中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幾則名言。領會關于人生的幾則名句。

  3、指導學生領會關于語段中的文言虛詞。

  (二)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能夠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掌握語段再出現的一些參與的古今含義。

  (三)教學難點:

  (1)掌握“而”“之”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

  (2)領略每一則話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五)預習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本周練習中的相關基礎練習。

  課時一

  (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領會前五則)

  導入:(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介紹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征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孔子幼年喪父,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于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于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并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論語》則是記錄他與及再傳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宋代的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得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到了漢代,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為中國思想的正統,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后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二)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情況:

  2、請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三)分析課文:(串講時加點詞語尤其要作為重點。)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譯文: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也有講個人修養問題。

  (點評:本則論語第一句講述了學習的方法,也講述了學習的態度。第二句則講述了學須有友,朋友間虛心互相學習的態度。第三句重點闡明了做人的修養。)

  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較我的東西沒有去復習嗎?”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3、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點評:本則論語講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知新應該指的是新的體會,也就是加深了認識,另外也指領悟到新的內容。)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點評: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五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5、譯文: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想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檢查自己。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是講述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第六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點評:這則論語主要講述的學習上要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就內容上與第五則相似,學習別人的優點,以別人的缺點作為請教。)這里可以穿插孔子虛心好學的幾個小故事。(向師襄子學習彈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禮與文化知識。)

  第七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7、曾子說:“讀書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當作自己的責任,負擔不也是很沉重的嗎?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遙遠的嗎?”

  (點評:曾子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經專門向他傳授孝道,他據此整理了《孝經》,成為儒家“七經”之一。后世尊其為宗圣,本段主要是講述讀書人的責任的問題)

  第八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天氣,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落的。

  (點評:本段中歲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夠保持節操的人。)

  第九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9、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點評:本段主要是講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齊讀課文,當場背誦。

  (四)講評配套練習及配套古文語段。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典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其內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寫法及現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而在國外,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全美第7所孔子學院、新英格蘭地區第一所孔子學院,已在美國麻州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孔子及《論語》的 影 響 展示課件:

  1、中國古代: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天不生仲尼,萬古長于夜”

  2、國外:“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西方推選的“一百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為第五位;美國人則尊奉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長崎市的孔子廟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論語》,現在還保存完整,供人觀賞。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倫理思想,制定并實施了倫理教育計劃,規定以《論語》作為中小學倫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還經常舉辦文明禮貌活動,《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為這項活動的指導思想。

  德國: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更是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崗石基座上刻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課題:   魅力《論語》

  ——名著《論語》導讀                                                       閱讀課件內容,感受《論語》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國外都備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論語》的影響。

  2. 引發學生探究《論語》魅力的興趣。

  二、溫故知新:

  回顧初中課本中課文《論語十則》 教師引導回顧:

  1、試著背誦《論語十則》

  2、《論語十則》中哪句話你印象最深,為什么?

  3、請說說說說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教師明確新知識: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學不倦,知識淵博——游說列國、百無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貧苦,處于生活的最底層,但他好學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撓、堅持追求理想人生,終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經歷能帶給我們啟發,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明確《論語》的結構:《論語》全書共分20篇,篇名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兩個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為若干章,每章長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話,長的也不過數百字。前后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聯系,有些章還有重出現象,可見它是一個片段的集合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論語》的形式:格言體、答問體、對話體、議事體。 1、學生背誦回顧所學《論語十則》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論語》的結構和形式。 切入對《論語》魅力的體會,消除學生對這本經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補充引入新知識,使學生進一步地了解《論語》,為以后的閱讀打下基礎。

  三、感受領悟(一)

  教師出示課件:出自《論語》的格言警句

  1、克己復禮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1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又關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了治國之道。

  4指為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強調要進行啟發式教育。6-10均談及為人處世。 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格言警句,并談談其中哪一句對自己啟發最大。

  引導學生體會《論語》的理趣,感受思想與內涵帶來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6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 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具 學具PPT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回環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了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里,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布置】

  復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

  教學反思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7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1、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2、整體感知:

  ⑴教師范讀課文。

  ⑵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3、重點學習與訓練:

  ⑴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

  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多義詞:

  ①而:表順接關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接關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樂:不亦樂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晝夜

  流傳至今的成語:

  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⑵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的地方并適當點評。)

  明確:

  ①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②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③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讓學生自由談。)

  ④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⑤“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5、梳理、總結、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既講學習態度又講學習方法。

  四、布置作業

  聯系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這篇文章,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啟發。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8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分)

  內省(  ) 莫春(  ) 喟然(  ) 弘毅(  )

  2.按要求用課文原文填空:(3分)

  ⑴子在齊聞《韶》,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⑵孔子講的對人要寬容的話是      。

  ⑶曾子自省的三個方面是           。

  ⑷曾點所說的“         ”這些話令孔子大加贊賞。

  3.“富而可求也”表達了孔子的什么思想?(3分)

  4.孔子對先進和落后的兩種態度是      。(3分)

  5.解釋下列詞語:(5分)

  ⑴見賢思齊焉(齊:  )

  ⑵內自省也(省:  )

  ⑶不成人之惡(惡:  )

  ⑷小人反是(是:  )

  ⑸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圖:  )

  6.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⑴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⑵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⑶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2004年蕪湖試題)(2分)

  a、這張偽造的病假證明顯然是假的。

  b、通過老師的教育,我認識了問題的嚴重性。

  c、大量植樹種草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環境能否得到改善。

  d、操場上,到處飄揚著彩旗和歌聲。

  8.教師節期間,有位同學給老師送上了這樣的賀詞,以表達自己對老師的贊美和敬意。(2004年無錫試題)(3分)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引導我們追求無窮知識。(歷史老師)

  請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寫一句話,送給某門學科的老師。

  第二部分:

  (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9.解釋句子中的詞語。(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⑵不以其道得之(道:  )

  ⑶富而可求也(求:  )

  ⑷雖執鞭之士(雖:   )

  10.譯句。(4分)

  ⑴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⑵貧與*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1.找出選文中的兩個成語。(2分)

  12.從選文中任選一則,談談你的理解。(3分)

  (二)

  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⑶子曰:“飯疏食飲水,由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⑷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⑸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之士之仁者。”

  ⑹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⑺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知也。吾與女弗知也。”

  13.用“|”給加線勉勵斷句。(只斷句,不加標點)(3分)

  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14.從第一則中,我們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歲,“不惑之年”指的是40歲;我們常說50歲已過半百,而60歲則稱為        ,70歲稱為        之年,八、九十歲高齡則稱為      之年。(3分)

  15.第六則中,孔子指出的是辨別好人與壞人的標準,那么他認為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呢?什么樣的人又能稱得上是壞人?(4分)

  16.第七則中“愈”為“較好”的意思。子貢認為自己不如顏回的原因是什么?孔子的答話表明孔子是怎樣一個人?(4分)

  17.譯句:(4分)

  ⑴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請你以“老師”為話題,結合《論語》中的有關內容,談談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致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圣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煉,教師了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并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為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托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托。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為他操心。子游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游”,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盡量膝下承歡、床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游和遲歸的必然聯系淡化了,子女即使遠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裝著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并盡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為太多的現代游子以“忙”為由,丟失了為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于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母在,不遠游”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于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于用心行孝。身為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為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為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復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并不

  遙遠。有德者立于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為“舍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為“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為解,“如心為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為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么?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為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于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于“君子”的論述?(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五則。

  3.全體背誦后五則。

  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后五則。

  2.以小組為單位,堅持研讀《論語》,并搜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0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1.三分鐘演講。

  2.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 。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夠總結出課文中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能當堂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

  根據注釋準確翻譯并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并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選用誦讀課型

  教學過程

  分為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1.結合注釋,走進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尊為“圣人”。他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導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譯注《周易》,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2.初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好語氣

  字音:

  曰(yuē)說(yuè)慍(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讀好語氣:教師范讀,讓學生試讀,要求讀出語氣舒緩,讀出韻味。

  3.定標——當堂背誦全文。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方法一:譯文背誦法

  1.譯讀課文——同桌討論,翻譯。

  要求: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譯讀全文。

  2.根據學生翻譯情況,對照譯文,指導學生背誦。

  方法二:理解背誦法

  1.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本文是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終身學習的效果三個方面來談學習的。

  2.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方法的語句下畫上橫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態度的語句下畫上波浪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終身學習的效果的語句下畫雙橫線。

  3.指名發言,學生相互補充,教師歸納板書。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點撥:“有朋處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人交往的態度。)

  方法三:交錯背誦法

  1.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或學生背上句,教師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誦。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學生選用一種自己的喜歡的方法背誦——單獨抽背——教師評價——全班齊背。

  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定會靈活掌握各種背誦方法,提高背誦效率。同時,老師也希望大家在將孔子教育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終身學習的效果深入結合到自己平時的學習中,開創美好的人生。下面,讓我們在齊聲背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附: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終身學習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

  ⑤七十而從心所欲

  教學反思:

  一節語文教學課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誦讀課型主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通過譯文背誦法、理解背誦法、交錯背誦法,讓學生在反復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并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把課堂時間充分的還給學生,學生也會感到從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2

  學習目標:

  1、理解各則語錄,并會運用。

  2、背誦。

  教學設想:

  1、通過分讀、齊讀、默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疏通文意的目標。

  2、通過互助自學解決疑難問題或重點問題達到進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標。

  3、通過說話活動,重點掌握文中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語句。

  4、熟記成誦。

  教學流程:

  讀——(用)說——背。

  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以前積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現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說出一個意義范圍,請你答出相應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時間”、“勤奮”(學生搶答)。看來,同學們積累了不少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選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樣的名言警句。這篇文章就是《論語>十則》

  二、熟讀課文。

  1、大聲朗讀課文,把把握不準的字音標出來。

  2、聽錄音,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氣語調。

  3、檢查聽讀效果(一人一則,接龍讀),師生共同糾正。

  4、齊讀一遍全文。

  三、析讀課文。

  1、四人一組,自選“則”數(量力而行),結合課下注釋,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礙疏通文意或重點的字詞句標注出來,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做好標記,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決。(若提不出,投影準備好的重點字詞)

  2、每組派代表疏通文意,匯報學習成果,小組之間交流意見,教師隨機點撥。然后學生默記重要知識點。然后投影提問:(小組間競賽搶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基本條件是

  ②學習強調獨立思考的是

  ③闡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④強調求知態度的是

  ⑤強調做人要有骨氣的是

  ⑥在與人相處虛心求教時應持有的態度是

  ⑦號召大家樹立“仁”的理想并為之奮斗終身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處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搞一個說話活動,學以致用。(板書)

  請你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小組交流后,學生自由發言)。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

  “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總結:學生說出很多,略作總結,學習方法有哪些?學習態度有哪些?我們這一課又積累了許多有關學習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積累。

  4、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成語,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準備后,先組內交流,后暢所欲言)

  四、背誦喜歡的語句(越多越好)。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

  1.        讀準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閱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于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并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于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后來失傳了)

  看課文注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收藏的書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二)讓學生照書下注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三)全班朗讀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里指躲避

  ③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乎,介詞,相當于“于”。“惡乎”相當于“于何”,憑什么,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

  ④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⑥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說:“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則首先提出“富與貴”和“貧與賤”兩個對立的命題加以討論,前為人之所欲,后為人之所惡,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兩個結論卻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驗證,“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子強調寧可不要富貴,寧可安處貧困,但內心要守住“仁”作為一個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離開“仁”呢,連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即使在倉猝匆忙之間、困頓挫折之時,也要與仁德同在。

  舉例

  反面:貪官污吏腐敗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貴州省原省委書記劉方仁貪污六百多萬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說“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正面:曾子家境很窮困,衣衫襤褸,吃糠咽菜,清湯寡水,常吃不飽肚子,齊國曾聘他為相,因不合道義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間耕種,魯君聽說后便派人前往要賜給曾子一個城邑,說:“請用這塊地方的收入修飾你的衣著吧,別太寒酸了。”曾子認為自己不能無功受祿,推脫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那一類人,無時無刻不離開“仁德”

  第二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注解】

  ①賢哉,回也:賢德啊,顏回!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器重的一個學生。顏回家境非常貧困,他的身體狀況也很糟糕,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視力連孔子也不如,32歲時就去世了 。

  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簞,盛飯的器具。陋巷,指簡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堪,忍受。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分析:列舉了顏回安于貧困的事例,說明安貧樂道是賢士的標準。顏回的行為正應了安貧樂道這句話、時刻都處在與道合一的境界,時刻都很滿足快樂。

  舉例: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么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則:子曰:飯①疏食②,飲水,曲肱而枕③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飯:動詞,吃

  ②     疏食:粗糧

  ③     枕:動詞,當枕頭用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睡覺的時候彎曲這胳膊當枕頭用,在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顯貴,在我看來如浮云一般。”

  簡單的生活、日常的飲食、穿衣睡覺時刻都處在快樂之中,這正是得道君子的寫照。真正的君子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么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富貴的時候不會驕奢淫逸、忘記人生的志向,貧困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怨言,依然快樂自在。

  分析:前幾句也在談安貧樂道的事,重要的是后兩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里的“不義”就是不符合“仁”的標準,用不正確的方法得到的富與貴,在孔子看來,猶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顧。

  舉例: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戰國時有個齊人叫黔婁。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課堂討論:通過學習《〈激流〉總序》,我們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擊、奮發,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兩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該怎么理解呢?請談一下“安貧樂道”思想是否適應我們現今的社會。

  總結:前三則語錄所談的是怎樣對待富貴和貧賤的問題。你們讀過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第10課《論語》十則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導學案(通用16篇)

    一、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進行分角色朗讀。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2個字只要認識不要求會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 《比本領》教學案設計(精選17篇)

    認知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學寫7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技能目標: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善于傾聽,大膽發言,形成良好的合作與交往能力。2、分角色朗讀課文。...

  • 家政教學案例:白手起家19歲出道(精選2篇)

    初冬時節,從蒼涼的空氣里走入綠色生態園驀然眼前一亮,群綠叢中散落著原木色的餐桌。一條小徑的盡頭,依稀看見幾個人坐在那里聊著什么。不久,其中一個人抱著一大本菜譜走過來,此人戴著一副眼睛,身材有些瘦削,冷眼一看有點像喜劇演員...

  • 《精讀與略讀》 導學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了解讀書的基本方法,學會精讀與略讀,努力取得最佳效果。3、認識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并逐步養成勤閱讀的習慣。【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略讀,掌握略讀的方法,增加語言積累。...

  •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案例(精選3篇)

    設計說明:《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導學案(精選2篇)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導學案課時:第一課時一、熟記下列詞組:1.為什么不(2) why don’t you do= why not do 2….怎么樣(2) what about/ how about doing sth.?3.足夠的用法(2) ①enough+ n. ② adj./adv....

  • 《蜀相》導學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 《麋鹿》學案(通用14篇)

    【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課本6個生字。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新課學習】一、字詞過關。1、掌握字詞,朗讀下面詞語,并給加點字注音。...

  • 《矛與盾》教學案例(通用14篇)

    背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案例分析(精選17篇)

    作者:揚中外國語學校施正琴轉貼自:轉載點擊數:55《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案例分析揚中外國語學校 施正琴《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第十冊第13課,此文是篇散文。...

  • 漸漸感受春天──《識字1》教學案例(通用15篇)

    【案例】美麗的春天來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在這美麗的春天,看看春天的美景,春天的變化,那多好呀?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在教學《識字1》時我這樣進行引導。引導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學習詞串的樂趣。...

  • 大自然的啟示導學案(精選3篇)

    學習目標:1、我能認識本課的殃、帚等生字。讀準遭了殃、掃帚、菩提樹等詞語。2、我能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主要內容。3、我能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并喜歡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

  • 《白鵝》教學案例(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詞語。 2.通過朗讀課文,了解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3.感悟文中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準備:字詞卡片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 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精選2篇)

    第25課 【三維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2、技能: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

  •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學案(精選2篇)

    21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課程標準(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 第一屆政協會議 新中國成立及其歷史意義(2)了解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方法pse教學模...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西游性淫片a级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h版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аv久久 | 中日韩免费毛片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观看国产成人 | 亚洲精品九九 | 久久大屁股少妇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介绍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 欧美一级高清片_欧美高清aa |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国色天香在线视频www | 日本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 黄色国产精品 | 成人免费无码成人影院日韩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粉嫩虎白女毛片人体 | 成人亚洲A片V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 色老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91麻豆精产国品一二区灌醉 | 911影院在线观看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 伊人91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 | 九色视频网址 | 在线观看日韩国产 | 久久久高潮 |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2023 | 西西人体大胆午夜视频 |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17c一起操 | 男人添女人下部全视频 |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六月婷婷亚洲婷婷六月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