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通用14篇)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發布時間:2023-08-02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通用14篇)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啟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2.了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

  教學重點:

  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資料助讀:

  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上以教育為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新知學習:

  1.課文朗讀: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2、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一)內容提要

  本課所選內容主要涉及這么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性的,三是關于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問題設計

  1.為什么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

  3.孔子關于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發?

  提示:關于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并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于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孔子認為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

  (三)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正確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

  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 

  2.與課文自相對照,說說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好,今后有何打算?

  課外延伸:

  1.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處、含義。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2

  中學導學案

  第    周第   課時  科目語文  課題 10.《論語》 課型 新授   備課時間:.9.14

  主備人:張亞亞    審核人________  授課人_________   年級七年級    班級_________

  【學習目標】復習有關孔子和《論語》的知識,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資料準備】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1. 《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

  2.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                   

  。 

  預習檢測

  一、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二、“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三、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怎樣看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示目標:品味句子中的深刻含義,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活動設計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學而時習之。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表并列的有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表修飾的有                                                  

  二、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三、古今異義字 

  君子:古義(        )今義(    ) 可以:古義 (       )                  今義(        )

  匹夫:古義(       ) 今義(      )罔:  古義(      )今義(     )

  水:古義(      )今義(      ) 朋:古義(      ) 今義(      )

  兒女:古義 (      )今義(      )

  五、一詞多義

  可以為師         人不知而不              人不知而不

  為 而   博學而篤志 知

  為人謀          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

  課后練習 : 完成練習冊“拓展提高”題。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能融入學習態度、方法及品德的養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提問:影響幾千年中國思想文化的書是什么?有可能出現各種回答。老師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師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預習提問:(1)大家預習課文后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子曰”呢?(2)《論語》的“論”,習慣上讀lún。誰知道《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3)孔子是怎樣的人?為什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搜集資料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一是誦讀,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得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要讀得十分流暢

  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你有疑,特別是“無疑之疑”嗎? 老師適時候提出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有什么內在聯系?有可能沒有聯系嗎?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見。

  這一環節可以使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擴展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它備受學生歡迎。活動課還能密切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感情。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品讀《論語》,積累其中的經典語句,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力求達到對所選內容的個性化解讀,達到用經典文化有效指導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華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每一則選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深入理解每一則選言所傳達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最近,你隨意地走入哪一家書店都會看到這樣的書籍:《于丹〈論語〉心得》《人味孔子》《孔子傳》《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喪家狗——我讀〈論語〉》等等,顯而易見,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學習《論語》,走近孔子的熱潮,面對這股熱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如:時代呼喚著君子;經典文化必須傳承;學習《論語》,增長智慧等。)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承前啟后的第一人,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江河的源頭之一。而《論語》里邊更多的內容已經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與行動的準則,或者已經成為學習、處世與生活的智慧。其實孔子離我們很近,《論語》和我們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再來品讀《論語》選言。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的朗讀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讓學生領悟文言篇章的誦讀技巧。)

  2.學生自由朗讀。(學生的自由朗讀,除讀準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語速、節奏。)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誦讀。

  4.學生個人朗讀。

  5.男女生分別讀其中的幾則,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來讀,其余由女生來讀。

  6.全體齊讀。

  三、結合書下注釋以及工具書著重理解前四則的內容。

  1.要求學生在理解前四則內容時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學生及時標注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之處,提醒自己在交流時重點記憶。

  四、精講前四則的內容。

  1.在閱讀前四則之后,你是否發現了這四則的共同之處?

  這四則所談論的都是孝道。

  2.在這四則中,你對哪一則的感觸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第一則:子女的成長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心情高興與否,吃飽穿暖與否,事業通達與否,與人交往順利與否等等。面對父母的擔憂,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減少父母的憂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很多事情憑借個人的努力,是可以讓父母少擔憂,少操心的,也許只有身體的疾病,是個人的力量所改變不了的,所以這一則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謹慎持身,這樣就可以讓父母放心、安心,少掛心。

  第二則:世人對盡孝的理解是膚淺的,認為只要是養父母終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養,怎么能依據是否有所養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發自內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們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人都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質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來越傾向于公式化,給老人足夠的零花錢,給老人舒適的住房,給老人電腦、電視、電話、音響來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內心真正的需要,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發自內心地對老人懷有敬重、敬畏之心,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時代,應該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給予老人心靈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獨。能從尊重的角度出發去對待老人。

  第三則:父母在,為人子女盡量不遠行,一方面,子女的遠行會讓父母牽腸掛肚,寢食難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當有些事始料未及時,讓子女空留遺憾。如果必須遠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蹤,及時讓父母知道你的情況,以免父母擔憂。

  (2)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遠離父母,生活在異地他鄉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時給父母打電話向父母報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時知曉父母的近況。

  第四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曉,知道父母的年齡常懷著這樣的心情,喜悅和恐懼。喜悅則是因為父母還很健康,很長壽,恐懼的是父母已經高齡,生命已經衰竭,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所以內心非常恐懼。

  (3)知曉父母年齡的意義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齡意義在于提醒自己應該及時行孝,盡心行孝。

  3.《論語》第一章即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請談談你對“本”的理解。

  行孝是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個人如果以私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愛心、忠誠和責任感去對待他人和國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務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誦。

  六、課后作業。

  積累《論語》中其他與行孝有關的內容。

  板書設計:

  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孝  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背誦前四則導入。

  二、完成后五則內容的學習。

  1.朗讀后五則

  (1)教師范讀。(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學生)

  (2)學生互相讀。

  (3)讀一則背誦一則。

  2.將學生分成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則進行探討。各小組指派一名同學做代表,將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公布給其他同學。

  3.教師根據學生的研究結果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偽善之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獻媚、討好,是小人,這類人的存在會讓他周圍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尤其是那些為政者,聽信了花言巧語,就會腐化墮落,危害國家、百姓。

  (2)“德不孤”應該如何理解?一“必”字寫出了孔子怎樣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絕對不會被孤立。孔子堅信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人,他盡管會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話,就一定會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義”與“利”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義,是道義真理之所在。義者,宜也。凡事先問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君子以義為道德自律,不義之物不取,不義之財不獲,不義之名不居。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曉大義,小人只懂得私利。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定,義是內心約束。君子始終把義放在首位來做選擇,是出于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為什么會“坦蕩蕩”?小人為什么會“長戚戚”呢?

  君子以“義”行天下,樂天知命,俯仰無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滿腹,因此常會處心積慮,又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其心憂戚。

  (5)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這句話強調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責,這樣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后五則著重體現的內容是立德,這部分內容與行孝有何關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礎,如果沒有根本上的孝道就無法談及其他。

  四、課后作業。

  1.積累《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內容。

  2.閱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

  板書設計:

  通曉大義

  君子坦蕩蕩    

  仁愛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長戚戚    

  利欲熏心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6

  第21課《論語》六則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2、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重點、難點:

  1、誦讀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2、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

  3、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

  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多媒體

  第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作業:

  1、說  yuè  慍  yùn  罔wǎng  殆dài  識zhì   誨huì  哉zāi  焉yān

  (一)、導入: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二)、自學提示:

  1、解釋詞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并且;時:時常;說:同'悅,愉快。)

  (2)、人不知而不慍(而:轉折;惱恨,)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陷入困境的意思。)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6)、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2、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三)、誦讀全文,自由背誦。看誰背得越多越快。

  (四)、作業:(課后練習三)

  (五)、布置下節課的預習問題:

  從文中找出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2、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聯系自身實際,學以致用。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書導入。

  (二)、自由誦讀,理解各則語句的含義。

  (三)、自學指導:

  1、《論語》六則中,是從哪些方面來談論學習的?

  2、閱讀課文,找出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3、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么?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系)

  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謙虛好學)

  '學而不厭(學習要不滿足不斷進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歸納: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在學生闡述這些內容的過程中,要求能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來說,只要說得合理,老師就應給予肯定) 、

  (三)、齊讀課文

  (四)、討論交流:

  (1)、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為成語,試著把它找出來。

  (2)、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五)、小結: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讓我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從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成長,為建設祖國服務。

  (五)、作業 :

  1、默寫全文

  2、摘抄有關于學習的中外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例子:

  知識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經驗之母

  ——達•芬奇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牛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 飛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愈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7

  .《論語》十則教案 9-10

  .《論語》十則教案 5-8 

  .《論語》十則教案 1-4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論語》十則·綜合能力測試題 

  .《論語》十則·評估測試練習 

  語文版九年級上《論語》十則·同步檢測 

  .《論語》十則·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ppt課件  

  《論語》十則ppt課件(1)  

  《論語》十則flash課文朗讀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根據事前的充分準備,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朗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1.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三省(xǐng)吾身傳(chu2n)不習乎

  終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惡(è)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喟(kuì)然從吾所好(h4o)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學生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論語》十則主要講的什么道理。(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

  明確:《論語》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試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與練習”題。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9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第 1 2 3 頁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0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么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后世做出的杰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我提議咱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1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

  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

  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二)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課文

  2.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⑴通假字: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⑵多義詞:

  ①而:表順接關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 、 “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接關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⑶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         樂:不亦樂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晝夜

  ⑷流傳至今的成語: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的地方并適當點評)

  明確:

  ⑴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⑵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⑶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5.“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四)梳理、總結、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 既講學習態度又講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

  聯系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啟發。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但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衛國人。孔子學生。善于辭令。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 篇14

  21、《論語》六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你們了解他嗎?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一、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影響。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放朗讀全文的錄音,學生聽清朗讀節奏的劃分、停頓,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注釋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義。

  3、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提出疑問,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師生共同探討。

  三、師生互動

  1、提出初學文言文的學習要求。

  明確: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讀和背誦。

  2、結合注解,學生提出難解的字詞

  重點詞語:

  亦(yì):也。

  說(yuè):愉快、高興。

  樂(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慍(yùn):怨恨,心里不滿。

  可:可以。

  以:憑借。

  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原則:人名、地名不譯;單音節詞語翻譯成雙音節詞語。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4、學生誦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師抽背,學生互背。

  四、學習小結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誦讀,反復進行,當堂完成。

  五、作業

  1、背誦、默寫、翻譯第一、二則。

  2、說說“不亦說乎”中的“說”、“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與在現代漢語中用法、意義的不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識

  齊讀課文全文,檢查第一、二則的背誦和默寫。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注釋,疏通文義。

  重點詞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險

  何以(hěyǐ):憑什么

  是以:因此。(是:這(代);以:因)

  識(zhì):記,記住。

  厭(yàn):滿足

  誨(huì):誘導,教導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對于我有哪一樣呢?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2、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3、在五分鐘內完成本文后四則的背誦,以小組為單位。

  三、總結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 

  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

  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四、學習小結

  1、請學生歸類,文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文中其它話說的是什么內容呢?

  明確:其它話說的是人的修養、精神境界。

  3、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出現的“而”字的幾種用法?(具體見補充練習)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

  (2)轉接

  五、總結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這堂課要結束了,老師送給同學們三句話作為臨別的禮物吧:“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補充練習

  1、用課文的原句回答問題。

  (1)作者闡述學和思辨正關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說明孔文子稱“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根據是什么?

  2、《論語》中很多話后來成為,下面句中各含一個請找出來。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恥下問)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善而從)

  3、“而”字的兩種用法

  (1)學而時習之(順)

  (2)人不知而不慍(轉)

  (3)溫故而知新(順)

  (4)學而不思則罔(轉)

  (5)默而識之(順)

  (6)學而不厭(轉)

  (7)擇其善者而從之(順)  

  4、背誦五則

  5、課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教學態度:誨人不倦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

    課程標準規定《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只需一課時,我冥思苦想無論怎么上,一課時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編者心里不知是怎樣想的,我反正一課時是完不成的。同辦公室的語文老師傅老師也是這樣感嘆道。...

  • 論語十二章(精選14篇)

    10、一、內容及其分析內容:本課所學的內容是《論語》。分析:《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核心是理解論語的內容,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 《論語》十二章教案_人教版(精選12篇)

    一、教材分析《〈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 論語十二章(精選6篇)

    10、一、內容及其分析內容:本課所學的內容是《論語》。分析:《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核心是理解論語的內容,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論語》十二章課文原文及教案(精選14篇)

    課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論語》十二章課文原文及教案(通用15篇)

    課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美在這里綻放——《云房子》教學案例(精選14篇)

    案例:(一)引入美:師:小朋友們,剛剛下了一場雨,太陽公公還來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你們看,這些云朵漂亮嗎?(多媒體演示雨過后天空漂浮云朵)誰能夸夸這些漂亮的云朵?生:天上的云可真漂亮呀!...

  • 《孔繁森》教學案例(通用12篇)

    問題提出:對于孔繁森的事例,六七歲的兒童知之甚少,那么如何讓學生較輕松地了解其典型事跡,深刻感受其關心人民、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重要的一點便是讀,通過讀去積累、體驗、從而內化。...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

  • Unit 3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復習學案(精選3篇)

    unit 3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復習學案1、知識目標:1)掌握本單元的單詞、詞組和句型 2)talk /speak/ tell/ say ; wear/ put on/ in/ dress用法;a little /a bit /a little bit;stop to do /stop doing...

  •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導學案(通用16篇)

    一、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進行分角色朗讀。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2個字只要認識不要求會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 《比本領》教學案設計(精選17篇)

    認知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學寫7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技能目標: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善于傾聽,大膽發言,形成良好的合作與交往能力。2、分角色朗讀課文。...

  • 家政教學案例:白手起家19歲出道(精選2篇)

    初冬時節,從蒼涼的空氣里走入綠色生態園驀然眼前一亮,群綠叢中散落著原木色的餐桌。一條小徑的盡頭,依稀看見幾個人坐在那里聊著什么。不久,其中一個人抱著一大本菜譜走過來,此人戴著一副眼睛,身材有些瘦削,冷眼一看有點像喜劇演員...

  • 《精讀與略讀》 導學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了解讀書的基本方法,學會精讀與略讀,努力取得最佳效果。3、認識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并逐步養成勤閱讀的習慣。【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略讀,掌握略讀的方法,增加語言積累。...

  •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案例(精選3篇)

    設計說明:《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A | 中文字幕乱码日韩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亚洲棕合欧美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蜜芽 | 午夜理论片YY6080影院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被窝影院 | 午夜免费视频福利 | 免费毛片在线不卡 | 99久久一区 | 亚洲第一久久久 | 新uu优质国产稀缺资源 | 蝴蝶中文综合娱乐网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久久久久 |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 蜜臀av一区二区 | 天天插日日插 | 苍井优三级在线观看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G | 催眠调教美妇长辈后宫h | 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黄色片子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久久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中文字幕-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久久久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巜豪妇荡乳2在线观看 | 久久最新免费视频 | 在线国产网站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99九色 | 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免费播放网站 | 日本激情视频网站 | 欧美大陆国产 | 极品白嫩粉嫩美女国产 | 神马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五月天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青青青在线观看 | 特级片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