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以生動的語言說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
宇宙深邃而又遼闊,充滿了神奇的魅力。而這篇文章向我們客觀地介紹了宇宙的物質組成和特征。雖然獲得了新的知識,但學生可能并不會很感興趣,原因是它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無法直觀地去認識它,親近它,基于這一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堅持一個主導思想:那就是能讓學生近距離地,直觀地去認識宇宙。于是,我事先收集了許多圖片。
在“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我請學生自由地閱讀課文,說說宇宙中有些什么?學生的回答很全面,找得也很快。這時,適時地出示一些圖片,并讓學生看圖片指認相關的物質,對了解宇宙物質的組成將起到更為顯著的效果。
本文是說明文,掌握說明方法的運用是本文教學目標的重點。如果干巴巴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只會讓學生望而卻步,那么,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至關重要了。我與學生進行了一段對話,學生的熱情頓時高漲,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
“神秘的宇宙空間,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無疑是陌生的,遙遠的……”那么作者是怎樣把人們不熟悉的宇宙空間說明得通俗易懂的呢?一起來看下面的幾個句子。
選擇了幾個代表性的句子,也降低了難度,可以直接進行分析,效果不錯,本堂課,我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流程由易到難,逐層深入,教學設計符合學生情況,簡單明了,課件制作也較精美。作為年輕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不夠老練,不能得心應手,既然把教學流程的順序搞錯了。這方面有待進一步鍛煉和提高。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1、整節課貫穿著一個“讀”字,而且對讀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了課文,積累了知識,訓練了思維。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新課改的精神。與本文直接對話,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師的個人閱讀經驗影響學生,既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又讓學生進行了初步感知。
3、“板塊式”教學思路具有簡捷靈活實用的特點,給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積累——發現——創造這一步驟設計的四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做到了由淺入深。
4:教學設計避免面面俱到,處處分析,無微不至,而致使課文支離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點環節以點帶面,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學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窺全豹的效果。
5、運用多媒體手段介紹九一八事變后的人民生活情況,其豐富的圖版文字資料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認識,事半功倍的實現了愛國教育的情感目標。
6、注重學生閱讀、寫作、思維想象能力的多重培養,鍛煉了積極創造與合理想象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及時反饋了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1、課堂的深度挖掘、細致品味仍未足夠,雖然學生朗讀課文及回答問題不乏閃光之處,但教師本人的“精講”功力仍須深化提高。
2、課堂上學生雖然讀的很多,但他們并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同時教學思路和框架的設計有些機械、呆板,影響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的產生。
3、教師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點評學生答題還可更加簡練而富于變化。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3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 通過 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沖破“瓶頸”,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