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音樂巨人貝多芬(七年級人教版)
13音樂巨人貝多芬
教學目標
1.走進巨人的心靈世界,感受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
2.理清本文的記敘線索,概括記敘的主要事件。
3.結合人物的言行、神態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變化,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注重情感體驗,是本次語文課改對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這一要求既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又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如果沒有情感的熏陶,學生就不會對文章所描寫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依據上述的理論,確定第一個教學目標 ,讓學生看到現實生活中的貝多芬:面對不幸,他也像常人一樣孤獨、苦悶、煩躁、甚至絕望。這樣的認識拉近學生與貝多芬的心理距離,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好地完成下兩個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教學準備
1.讓學生查字典,預習課文,熟讀課文;上網查閱貝多芬的有關資料。
2.準備貝多芬的資料短片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謝設計思路
1.課前通過媒體播放介紹貝多芬的資料短片,讓學生認識貝多芬、喜愛貝多芬,為閱讀課文蓄勢。
2.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節選)并說一說聽后的感受,意在導人新課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課文與《命運交響曲》都表現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教學過程 一、創設閱讀情境
課前通過媒體播放介紹貝多芬的資料短片。
(讓學生認識貝多芬、喜愛貝多芬,為閱讀課文蓄勢。)
二、導入 新課
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節選),結合課文,想一想,你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
(苦悶—-絕望——不甘——抗爭……)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心靈世界,看看他如何從耳聾的苦悶、絕望中走出來,最終“扼住命運的咽喉”。
(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意圖:導入 新課,課文與《命運交響曲》都表現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提示本節課的學法:通過欣賞音樂來領會文章的內容。)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本文記敘的線索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記敘的主要事件。
討論明確。
本文的記敘線索是“客人”拜訪貝多芬的經過。記敘的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貝多芬會面、交談;貝多芬回憶自已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景。
2.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感受的句子,畫出來。分組討論,理解句子的含義,然后,每組推薦一名代表,把小組討論的問題和結論,向全班同學匯報。同學們可集思廣益,從而較全面把握課文的重點、難點的句子。
教師準備:
(1)為什么貝多芬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是貝多芬耳聾后的心理寫照:被人誤解而苦悶和絕望。)
(2)如何理解“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這句話的意思?
(與不幸命運作斗爭的決心。)
(3)“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中“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的是音樂,貝多芬已經超越了自己,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4)“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中“心里的音樂”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貝多芬用“心”和生命寫的音樂,傳達出的是貝多芬對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小結: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超越——領悟。
(在討論“‘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中‘心里的音樂’指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可抓住這一教學契機,適時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通過欣賞音樂來領會文章的內容。)四、精讀、評說人物
1.學生再讀文章,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貝多芬。
教師指導:評說人物是對人物形象進行概括,進行評議,進而認識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在評說中,要綜合全文內容,運用“多層次表達”的方法,由淺人深地表達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多層次表達”和“由淺入深”是指先從人物的外貌、言行等角度來評說;再從人物的經歷、命運的角度來評說;最后從文章塑造人物的目的來評說。
(教師只作指導,不擬參考答案,意在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貝多芬,倡導個性化閱讀。)
2·像貝多芬這樣“扼住命運咽喉的人”很多,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生活見聞,再舉出一些例子來,并簡要介紹他們的事跡。
(本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聯想,進一步領悟貝多芬人物形象的現實意義,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